什么是洛阳令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5:53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5 01:25
强项令董宣
东汉初年,出了个远近闻名的“强项令”董宣。他为官正直廉洁,秉公执法,不畏权势,不仅赢得了汉光武帝刘秀的信任,敢于大胆任用他,而且也受到当时人们的称颂。他的事迹被写进了《后汉书·酷吏列传》,流传至今。
北海惩恶
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国(今河南省杞县南)人。他学识渊博,刚正不阿,精明能干,受到大司徒侯霸的器重。侯霸把他推荐给光武帝。董宣应荐出来做官以后,政绩显著,逐渐升迁为北海(汉代诸侯国,今山东昌乐县西)相,相当于一个郡的太守。
董宣就任北海相以后,他发现郡中武官公孙丹仗着自己是当地的大姓豪族,便为所欲为,横行不法。公孙丹准备破土动工,建造一座新的住宅院,就请来阴阳先生占卜动工之吉凶。阴阳先生胡诌了一通新宅房基不吉利的鬼话,说房子建成后会招来家人横死。公孙丹信以为真,竟指使他的儿子,在光天化日之下把一个无辜的过路人拦截杀死,将尸体理在房基底下做替身,认为这样就可以消灾攘祸、吉祥如意了。人们气愤极了,纷纷向董宣告发,控诉公孙丹父子残害百姓的种种罪行。董宣受理此案后,查明了犯罪事实,很快就把公孙丹父子斩首示众。公孙丹的宗族朋党,聚集了30多号人马,手持兵器,到衙门前聚众*,口口声声叱喝着要找董宣算帐。董宣知道公孙丹过去伙同这伙人曾经投靠过王莽,生怕他们勾结海盗*,于是把这30多人全部抓捕,关进剧具(今山东省昌乐县西)监狱。北海郡的老百姓看到董宣真心实意为民除害,奔走相告,并向董宣告发了公孙丹一伙的大量罪行。董宣依法命令书佐(辅助官吏)水丘岑,把这30多个犯人全部斩首,以平*。
大义凛然
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临淄县)太守得知董宣处死了公孙丹等30多人,大为恼火,就向光武帝刘秀上奏章*他,同时将水丘岑逮捕查办。董宣等9人后来被押解到京城,听候廷尉发落。
董宣在监狱中,从早到晚埋头读书,泰然自若,丝毫没有愁眉苦脸的悲怨之气。
董宣等9人被判处死刑。临刑那天,天空乌云密布,京城的人们也充满哀怨,董宣却如往常一样,没有惧色。很多*钦佩董宣的气节,预备了酒菜佳肴,准备为他送行告别。
董宣见状,却严厉地说:“我一辈子不曾吃过别人的酒席,何况是死已在即的时候哩!”说完,登上刑车就走了。
和他同时绑赴刑场的共有9人。当快要轮到处斩董宣的时候,只见一匹快马从远方飞奔而来。马背上的使者一边高喊“刀下留人”!一边跳下马,当众宣读圣旨,命令把董宣等人暂送回监狱。
接着,汉光武帝又派特使来询问他处死那么多人的原因,董宣便将公孙丹等人的罪恶详细陈述了一遍,并提出要求说:“水丘岑是执行我的命令处斩犯人的,如果是做错了,罪过也不在他;要杀就把我杀了吧,千万不要杀他。”
特使把询问的情况如实地向光武帝作了禀报。光武帝认为董宣秉公执法,被诛杀者系咎由自取,罪有应得。因此,对董宣的忠心为国的品格应该表扬,而不是治罪。于是光武帝下诏书赦免董宣,并改派他出任宣怀县县令;命令青州太守不要再追究水丘岑之罪。后来,水丘岑的官职一直升迁到司隶校尉。
瓦解抢劫集团
后来,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省黄岗县西北)出了一个以夏喜为首的大抢劫集团,终日里在江夏郡的边界地区抢劫滋事,*扰百姓,弄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光武帝心里很犯愁,派谁去剿灭这伙大盗呢?考虑来考虑去,还是派那位不畏*,雷厉风行的董宣最合适。于是又派他去担任江夏太守的职务。
董宣没有辜负刘秀对他的信任。他一到江夏郡的边界,就发布文告说:“皇上相信我可以剿灭那些为非作歹、刁钻狡猾的匪徒,才让我这个不太够格的人来充当本郡的太守,剿匪的军队已经布置停当,奉劝各位看了这个文告以后,要认真地考虑一下自己的处境,是自首投案,洗手不干呢,还是继续顽抗,自取灭亡呢?何去何从,望速抉择!”
夏喜一伙对董宣从严办案的威名早有所闻,如今又看到这份文告,心里不免胆怯起来。于是,这个团伙逃的逃,投降的投降,偌大一个抢劫集团,顷刻之间就瓦解了。
当时,在江夏郡作都尉的是外戚阴太后的族人,董宣不肯低三下四地去买这位皇亲国戚的帐,把他与一般的同僚们同等看待。因此,时隔不久,就被阴都尉给排挤走了。
治京畿,杀湖阳家奴
董宣离开江夏郡以后到哪里去了呢?原来,光武帝对他另有重用。当时,京都洛阳是全国最难治理的地方。聚居在城内的皇亲国戚、功臣显贵常常纵容自家的子弟和奴仆横行街市,无恶不作。朝廷接连换了几任洛阳令,还是控制不住局面。最后,光武帝刘秀百般无奈,决定任命年已69岁的董宣做洛阳令。董宣到任后,遇到的第一件棘手的难题,就是处理湖阳公主的家奴行凶杀人的案件。
湖阳公主是光武帝刘秀的姐姐。这位公主仗着自己和皇帝的姐弟关系,豢养着一帮凶狠的家奴,在京城里作威作福,为非作歹,横行无忌。
有一天,公主的家奴在街上杀了人,董宣立即下令逮捕他。可是,这个恶奴躲进湖阳公主的府第里不出来,地方官不能到这个禁地去搜捕,急得董宣寝食不安。没有别的好办法,董宣就派人监视湖阳公主的住宅,下令只要那个杀人犯一出来,就设法抓住他。
过了几天,湖阳公主以为新来的洛阳令只不过是故作姿态,虚张声势而已。于是有一天,湖阳公主带着这个杀人恶奴出行,在大街上被董宣派出去的人发现。派出去的小吏立即回来向董宣报告说,那个杀人犯跟着公主的车马队伍走,无法下手。董宣一听,立即带人赶到城内的夏兰亭,拦住了公主的车马。湖阳公主坐在车上,看到这个拦路的白胡子老头如此无礼,便傲慢地问道:“你是什么人?敢带人拦住我的车驾?”
董宣上前施礼,说:“我是洛阳令董宣,请公主交出杀人犯!”
那个恶奴在马队里看到形势不妙,就赶紧爬进公主的车子里,躲在公主的身后。湖阳公主一听董宣向她要人,仰起睑,满不在乎地说:“你有几个脑袋,敢拦住我的车马抓人?你的胆子也太大了吧?”
可是,她万万没有料到,眼前这位小小的洛阳令竟然怒气冲天,双目圆睁,猛地从腰中拔出利剑向地下一划,厉声责问她身为皇亲,为什么不守国法?湖阳公主一下子被这凛然的气势镇住了,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这时,董宣又义正词严地说:“王子犯了法,也得与老百姓一样治罪,何况是你的一个家奴呢?我身为洛阳令,就要为洛阳的众百姓作主,决不允许任何罪犯逍遥法外!”董宣一声喝令,洛阳府的吏卒一拥而上,把那个作恶多端、杀害无辜的凶犯从公主车上拖了下来,就地砍了脑袋。
朝廷质辩湖阳公主
湖阳公主感到自己蒙受了奇耻大辱,气得脸色发紫,浑身打颤。丢了个奴仆,她倒并不十分痛心,可是在这洛阳城的大街上丢了这么大的面子,怎么能咽下这口气!
她顾不得和董宣争执,掉转车头,便直奔皇宫而去。
湖阳公主一见到刘秀,又是哭,又是闹,非让刘秀杀了董宣替她出这口恶气不可。光武帝听了姐姐的一番哭诉,不禁怒形于色。他感到董宣如此蔑视公主,这不等于也没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吗!想到这里,便喝道:“快把那个董宣捉来,我要当着公主的面把他乱棍打死!”
董宣被捉来带上殿后,他对光武帝叩头说:“请允许我先说一句话,然后再处死我吧!”光武帝十分恼怒,便说:“你死到临头了,还有什么话说!”
董宣这时声泪俱下,却又十分严肃地说:“托陛下的圣明,才使汉室再次出现中兴的喜人局面。没想到今天却听任皇亲的家奴滥杀无辜,残害百姓!有人想使汉室江山长洽久安,严肃法纪,抑制豪强,却要落得个乱棍打死的下场。我真不明白,你口口声声说要用文教和法律来治理国家,现在陛下的亲族在京城纵奴杀人,陛下不加管教,反而将按律执法的臣下置于死地,这国家的法律还有何用?陛下的江山还用什么办法治理?要我死容易,用不着棍棒捶打,我自寻一死就是了。”说着,便一头向旁边的殿柱上撞去,碰得满头满脸都是血。
强项令闻名于世
光武帝不是个糊涂的君主,董宣那一番理直气壮的忠言,以及刚直不阿、严格执法的行动,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
他又惊又悔,赶紧令卫士把董宣扶住,给他包扎好伤口,然后说:“念你为国家着想,朕就不再治你的罪了。不过,你总得给公主一点面子,给她磕个头,赔个不是呀!”董宣理直气壮地说:“我没有错,也无礼可赔!因此,这个头不能磕!”
光武帝只好向两个小太监使了个眼色,示意他们把董宣搀扶到公主面前磕头*。
两个小太监照办。这时,年近七十的董宣用两只胳膊支撑着地,硬着脖子,怎么也不肯磕头认罪。两个小黄门使劲往下按他的脖子,却怎么也按不动。
湖阳公主自知理亏,却仍耿耿于怀,不出这口气心里憋得慌,便又冷笑着问光武帝说:“嘿嘿!文叔(光武帝的字)当老百姓的时候,常常在家里窝藏逃亡的罪犯,根本不把官府放在眼里。现在当了皇帝,怎么反而连个小小的洛阳令也不敢驾驭了呢?我真替你脸红!”
光武帝回答得也真妙。他笑着说:“正因为我当了一国之君,才应该律己从严,严格执法,而不能像过去做平民时那样办事了。你说对不对呀!”
光武帝转过脸又对董宣说:“你这个强项令,脖子可真够硬的,还不快点退下去!”
光武帝从心眼里喜欢董宣那股子执法如山、宁折不弯的虎气、牛劲儿。为了对他嘉奖和鼓励,他专门派人给董宣送去了3O万赏钱。董宣把这一笔赏金全部分给了他手下的官吏和衙役。从此,“强项令”、“卧虎令”的威名传遍了全国,整个洛阳城的豪强、皇亲,没有一个不怯他的。经过治理,洛阳的社会秩序得到好转。据史*载,当时洛阳有一句民谣说:“桴鼓不鸣董少平。”桴鼓是官衙前的警鼓,少平是董宣的字。意思是说,董宣做洛阳令,没有人敢违法胡来,也就没有人去官府门前击鼓鸣冤了。
董宣做了5年洛阳令,74岁那年死在任所。光武帝对他的去世很悲痛,派专人前去吊唁治丧,只见董宣的遗体上仅仅盖着一块破布被头,妻子儿女相对恸哭,家中除了一辆破车和几石大麦,别的什么都没有。使者回来向光武帝作了禀告,光武帝甚为叹息地说:“董宣这样廉洁奉公,直到他死后我才知道,惭愧啊,惭愧!"特赐给银印禄级,按照大夫礼安葬。同时,还任命他的儿子董并为郎中。后来,董并一直被提拔到齐(诸侯国,在今山东省内)相的职位。
参考资料:http://www.hongxiu.com/diary/view/view.asp?id=389062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5 01:26
你说的是小说里的吧,好象没有 啊
令尹
楚官名。《左传》称令尹、司马为楚之“二卿士”和“王之四体”,地位相当于其它诸国的执政当国之卿,属于楚王的股肱之臣。令尹地位略高于司马,其人选有空缺,常由司马递补。
令尹为楚所特有之官名,但有些受楚影响较深的小国,也曾设有令尹。据春秋铜器铭文所记徐国就曾设有此官。
令尹子庚鼎铭文(搨片)
战国时期,各国多以相邦为“百官之长”,只有楚沿春秋之旧,宰辅之任仍名为令尹。如魏吴起到楚后,为悼王令尹。春申君独揽楚之大权,其职位也仍是令尹。在《韩非子》和《战国策》中都有关于楚令尹的记载。
令尹的职责是辅助楚王综理朝政,虽也经常率军作战,但兵事主要由司马掌管。可见,楚之文武略有分工,和晋国正卿的文武合一稍有不同。任令尹者一般为楚王子弟,有时或由嗣君为之。令尹职位尊显,而一有过失,往往伏诛。见于《左传》的楚令尹共二十余人,其中如子玉、子上、子辛、子南,皆因有过而丧身。楚王驭下较严,和鲁、卫等国优容大臣有着明显差别。令尹很少世代相袭,避免了强家势力的滋生。由于楚令尹制有以上特点,春秋时各国政权上陵下替的现象在楚并未出现,这也是楚能雄强于诸侯的重要原因之一。
令尹为楚所特有之官名,但有些受楚影响较深的小国,也曾设有令尹。据春秋铜器铭文所记徐国就曾设有此官。
令尹子庚鼎铭文(搨片)
战国时期,各国多以相邦为“百官之长”,只有楚沿春秋之旧,宰辅之任仍名为令尹。如魏吴起到楚后,为悼王令尹。春申君独揽楚之大权,其职位也仍是令尹。在《韩非子》和《战国策》中都有关于楚令尹的记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5 01:26
好像是什么是因为皇室的事,得罪了皇后,皇帝让他低个头认个错就行了,可他就是不肯,几个人也按不到他,后来皇帝封他为“强项令”但具体那人叫什么名字我却忘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5 01:27
相当如今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