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蒹葭》作者和诗意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5:57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9 07:24
《蒹葭》作者:佚名
年代:先秦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又艰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注释:
蒹葭(jiān jiā):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伊人:那个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溯洄(sù 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向上游去寻找她。溯洄:逆流而上。从,追,追求。
溯游:顺流而涉。游,通“流”,指直流。
萋萋:茂盛的样子,文中指芦苇长的茂盛。人教版为“萋萋”,苏教版为“凄凄”。
采采:茂盛的样子。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扩展资料:
《蒹葭》作为一首抒情诗,它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然而(蒙蒙)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者是 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 身份?
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 男是女也无从确认。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一忽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
无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愿陇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膜犹,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
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追“伊人”的男子在经过了三次的追寻没有追寻到他的“伊人”由此可见所谓的伊人不过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幻与虚境。但是追梦男子并没有放弃,而是为了梦想而上下追寻,不怕艰难险阻。
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象。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
“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
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9 07:25
原文
先秦 出自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水中的小块陆地)。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秦风.蒹葭》汉注唐疏 《蒹葭》小序(诗小序,皆子夏所作)诗经·国风·秦风
注释
《诗经》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称为《诗经》。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160篇,多为各地民歌;“雅”有《大雅》、《小雅》,105篇,多为贵族、士大(dà)夫所作,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颂”有《周颂》、《鲁颂》、《商颂》。40篇,是王室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诗经》相当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矛盾、意识形态和风俗习尚,不少民间创作还揭露了统治阶级层的剥削丑行,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感情。《诗经》以四言为主,节奏简约明快;常用重章叠句,情致回环往复;多用比兴手法,意蕴丰赡含蓄。《诗经》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创作传统和赋、比、兴等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①本诗选自《诗经·秦风》(朱熹《诗集传》卷六)。秦风,秦地(在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一带)民歌。蒹葭(jiān jiā),蒹:荻,葭:芦,芦苇。
②苍苍:深青色,此译为茂盛的样子。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③伊人:那人,指意中人。
④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了霜。为,凝结成。
⑤所谓:所说、所念,这里指所怀念的。伊人:那个人或这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意中人。
⑥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一方,那一边,即水的彼岸。方,边。
⑦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洄:上水,逆流。从之:追寻他。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寻找。之:这里指伊人。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阻,险阻,道路难走。
⑧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溯游,顺流而下。“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⑨宛在水*:(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仿佛,好像,。
⑩萋萋,茂盛的样子。与下文“采采”义同。
⑾晞(xī):晒干。
⑿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
⒀跻(jī):登,升高,意思是道路险峻,需攀登而上。
⒁坻(chí):水中的小洲、高地、小岛。
⒂未已:未止,还没有完,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已:完毕。
⒃涘(sì):水边。
⒄右:迂回曲折,意思是道路弯曲。
⒅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9 07:25
原文
先秦 出自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水中的小块陆地)。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秦风.蒹葭》汉注唐疏 《蒹葭》小序(诗小序,皆子夏所作)诗经·国风·秦风
注释
《诗经》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称为《诗经》。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160篇,多为各地民歌;“雅”有《大雅》、《小雅》,105篇,多为贵族、士大(dà)夫所作,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颂”有《周颂》、《鲁颂》、《商颂》。40篇,是王室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诗经》相当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矛盾、意识形态和风俗习尚,不少民间创作还揭露了统治阶级层的剥削丑行,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感情。《诗经》以四言为主,节奏简约明快;常用重章叠句,情致回环往复;多用比兴手法,意蕴丰赡含蓄。《诗经》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创作传统和赋、比、兴等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①本诗选自《诗经·秦风》(朱熹《诗集传》卷六)。秦风,秦地(在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一带)民歌。蒹葭(jiān jiā),蒹:荻,葭:芦,芦苇。
②苍苍:深青色,此译为茂盛的样子。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③伊人:那人,指意中人。
④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了霜。为,凝结成。
⑤所谓:所说、所念,这里指所怀念的。伊人:那个人或这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意中人。
⑥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一方,那一边,即水的彼岸。方,边。
⑦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洄:上水,逆流。从之:追寻他。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寻找。之:这里指伊人。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阻,险阻,道路难走。
⑧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溯游,顺流而下。“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⑨宛在水*:(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仿佛,好像,。
⑩萋萋,茂盛的样子。与下文“采采”义同。
⑾晞(xī):晒干。
⑿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
⒀跻(jī):登,升高,意思是道路险峻,需攀登而上。
⒁坻(chí):水中的小洲、高地、小岛。
⒂未已:未止,还没有完,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已:完毕。
⒃涘(sì):水边。
⒄右:迂回曲折,意思是道路弯曲。
⒅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