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由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5:56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9 10:51
纸上谈兵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成语】纸上谈兵
【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词性】贬义词
【近义词】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夸夸其谈、秀而不实
【反义词】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兢兢业业
【歇后语】军事论文、讲武堂里学打仗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贸然进攻,结果被秦军打败。
【故事】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9 10:52
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9 10:52
纸上谈兵的赵括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收起
纸上谈兵的典故由来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大将名叫赵奢,他屡立战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儿子名叫赵括,他小时候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也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赵奢其中的原因...
纸上谈兵的由来
纸上谈兵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成语】纸上谈兵 【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解释】在...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
纸上谈兵这一成语的故事源于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括。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个成语的来源和含义。纸上谈兵,意指在纸面上谈论军事策略,缺乏实际行动和经验,无法应对真实的战斗情况。而这一成语的由来与赵括息息相关。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论战谈略自认为天下无双,然而他缺乏实际的作战经验。赵国在面对秦国的进攻...
纸上淡兵讲的是谁的事迹
纸上谈兵一词,向来是被用来形容战国赵括的故事的。通常的看法纸上谈兵出自于《史记》,是司马迁创作的词语。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却没有实践经验,忽略了实际情况。逐渐被引申为比喻和形容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纸上谈兵故事由来 赵国有一位将军名叫赵奢,因为屡立战功,被封为马服君。
纸上谈兵的典故的由来
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举报| 答...
纸上谈兵的由来和典故
纸上谈兵的由来和典故如下:“纸上谈兵”是一个中国成语,来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它的字面意思是在纸上谈论战争,现在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只会在理论上讨论,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无法应对的人或情况。这个成语的典故与战国时期的一位军事家赵括有关。赵括是赵国的一位将军,他从小就对军事战略和战术有着深入...
纸上谈兵的典故
纸上谈兵指的是只会空谈军事理论而无实际行动的实践。典故由来: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名将赵奢,他的儿子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自认为可以指挥千军万马,非常自信。赵奢知道儿子的本事只是纸上谈兵,并没有真正的实战指挥经验。后来赵括接替了廉颇的位置担任将领,在长平之战中只凭自己的理论知识指挥作战,结果...
谁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的是赵括。纸上谈兵(拼音:zhǐshàngtánbī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纸上谈兵”原指赵括熟读兵书,却不能活用,后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含贬义。纸上谈兵成语由来: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
纸上谈兵的典故的由来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了著名的典故“纸上谈兵”,源自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括。赵括的父亲赵奢,是战功赫赫的马服君,对赵括的军事理论造诣深有了解,但对其实战经验匮乏表示担忧。他认为,尽管赵括熟知兵法,但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空谈理论,难以在真正的战场上获胜。当秦国的白起率军攻打赵国,廉颇...
纸上谈兵的主要人物是谁?
纸上谈兵的主要人物是赵括。在战国时期,赵括,作为赵国名将赵奢之子,因精通兵书而闻名。赵奢曾警告赵括,虽然他能熟练讨论兵法,但不知实战之变通,这正是“纸上谈兵”一词的由来。后来,赵括在长平之战中取代了廉颇的职务,由于缺乏实际指挥经验,未能灵活应对战场变化,导致赵国损兵四十万,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