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刘文静死后具体葬于何处,其后代都流散何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9 23:16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23 22:07
南安梅山镇鼎诚村的古山头美井山上,一棵大榕树遮天蔽日,根须及地。170年前,就是这棵榕树的一株小苗随着从南安迁居台湾的先人移植到嘉义。如今,当年的小树苗已然成长参天大树,正如侯氏后人在台湾开枝散叶、繁衍数代。这株小榕树的家在嘉义双溪石码宫北侧。同样的,在南安也有一座石马宫,这座始建于宋末元初年间的石马宫又名报恩寺,是两岸刘侯后人心中的“根”。
同宗同族,两岸却为何分姓刘、侯?在两岸宗亲筹资新建的南安石马宫前,南安刘氏宗亲会会长刘加成给记者讲述了一段血雨腥风的宗族历史,这段历史也被后人称作刘版“赵氏孤儿”。据传,隋唐时期,刘族先祖文静公,协助李渊推翻隋朝,功勋彪炳,官至户部尚书。因忠于朝廷,敢于谏言,开罪奸臣小人,李渊偏信谗言,致文静公遭抄家灭顶之灾。其间,奸臣上奏唐高祖李渊,让跟随文静公多年转战南北的林将军充当监斩官。所幸,林元帅深知文静公忠良,对此深感无奈,借机将自己的亲生骨肉调换文静公幼子,保留了忠良血脉。因事件败露,林元帅负伤单骑带孤突出重围,逃往荒山。在深山中遇见一猎户,猎户姓侯,家中两夫妇,结婚多年膝下尚无所出,林元帅说明缘由,遂将忠臣余孤托付给侯氏夫妇,并附上血衣以予佐证。之后,林元帅诱引追兵,自尽于悬崖之下。侯氏夫妇对林元帅的义举敬仰万分,决心遵循林元帅托付之大义,把小孩扶养*,刘氏忠良血脉得以延续。“刘侯连理枝,同宗并蒂花”之说也由此而来。
唐朝末年,部分侯氏后裔随“开闽三王”南下,渡江入闽,生活在南安北坑。到了南宋,“北坑”改名“刘林”。为感念林元帅舍生取义的救命大恩,刘侯后代子孙先是为之在厅堂上立牌位祭拜,后又在今南安梅山罗东镇维新村修建宫庙,供祀林元帅。因附近有岩石形似马状图腾,故得名石马宫。
清朝雍正年间,大批刘侯氏族人从南安码头、梅山一带迁居至台湾南部,目前单是高雄、嘉义就有12个村,人数将近5万。从家乡石马宫奉请林元帅香火入岛,在当地建庙奉祀,同号石码宫,代代相传。1929年,*的侯氏宗亲陆续恢复本姓刘。但因历史原因,再加交通不便无法沟通,恢复本姓的消息无法及时传递给台湾及其他海外宗亲,这些地区的宗亲至今仍保留侯姓。由此,才有了如今台湾侯姓宗亲来拜刘氏家庙的有趣现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23 22:07
刘文静儿孙有一支逃到了山西临县月镜村,临县现存最古老墓碑是刘文静玄孙刘朝逸为其父立的。刘朝逸:上柱国、镇军大将军,“元从定难功臣”,随裴度平吴元济叛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23 22:08
葬其老家武功县河道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23 22:08
好像在河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23 22:09
新唐书的原文:
文静自以材能过裴寂远甚,又屡有军功,而寂独用故旧恩居其上,意不平。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尝与弟散骑常侍文起饮酣,有怨言,拔刀击柱曰:“当斩寂!”会家数有怪,文起忧,召巫夜被发衔刀为禳厌。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帝遣裴寂、萧瑀讯状,对曰:“昔在大将军府,司马与长史略等。今寂已仆射,居甲第,宠赉不赀。臣官赏等众人,家无赢,诚不能无少望。”帝曰:“文静此言,反明甚。”李纲、萧瑀明其不反;秦王亦以文静首决非常计,事成乃告寂,今任遇弗等,故怨望,非敢反,宜赐全宥。帝素疏忌之,寂又言:“文静多权诡,而性猜险,忿不顾难,丑言怪节已暴验,今天下未靖,恐为后忧。”帝遂杀之,年五十二。文起亦死,籍其家。文静临刑,抚膺曰:“高鸟尽,良弓藏,果不妄。”
刘文静是李唐起义的大功臣,曾参与李渊起兵的密谋,一直是李渊最信任的近臣之一。刘文静是怂恿唐高祖李渊取天下的首义功臣,随李渊、李世民父子征讨,功勋卓著,高祖即位后,官居吏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封鲁国公。同时的裴寂也是起事元勋,更受亲信,这为刘文静所不平,为此在议论朝政时常常与裴寂对立,彼此矛盾极深。
据《旧唐书》本传载:刘文静曾与他的弟弟通直散骑常侍文起酣宴,酒后狂言,拔刀击柱道:“必当斩裴寂耳!”这原本是喝醉后感情冲动,理性失去控制的宣泄,但被一个失宠的姬妾听见,把话报告了皇帝说他要谋反。唐高祖听信裴寂谗言,将刘文静、文起兄弟双双杀害,家产籍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