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5: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2:11
历史步入了1978年,我们的祖国告别了“*”十年浩劫,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在拨乱反正、百业待兴的日子里,金融机构逐步恢复,金融人才亟需加强培养。1978年8月3日,福建省*委员会批准创办福建银行学校,由毕士英、史守山两同志负责,就在鼓屏路省分行大院内借用一间办公室,开始了紧张的筹建工作。 筹建期间,面临着校舍、师资和教材及学制问题。经多方考察、比较,校址最终选在首山脚下,首次基建征地26亩,为华东银行中专各校校舍面积最小的一家,有“袖珍学校”之称。另一方面,从金融系统中适宜于担任教学与管理的业务骨干选调,向全省普通中学中招收文化课骨干教师,向社会(主要是金融系统)聘请具有金融理论修养与实务经验的退休或在职干部,大力吸收应届大学毕业生,并从我校历届优秀毕业生中选派到高校深造后,再返校任教。关于教材和教学计划则借鉴省财校银行专业的现行教学计划。
10月26日举行首届新生开学典礼,以后就以这一天为校庆日。同时,采用辑鲁迅先生墨宝的“福建银行学校”校牌。福建银行学校的成立从此结束了福建教育史上没有独立设置金融院校的局面。
1979年,为了加强对全国银行中专的统一领导,人总行于9月4在江西庐山召开全国银行中专工作会议。确定全国各省(自治区、市)银行中专学校实行双重管理的*,即隶属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委托各省人行管理。
1980年5月,省人行党组决定,银行学校在面向社会招收中专学生的同时,也作为人行系统干部培训基地。至此,福建银校初步奠定了双重管理(总行和分行)的*和两个基地(培养中专人才和培训干部)的任务。
1981年,首山校舍建成。经过边办学、边建校的发展,教学条件逐步改善,师资队伍不断充实,专业设置日趋齐全,招生规模相应扩大,学校工作逐步上了轨道。80年代初,学校陆续开设城市金融、农村金融、保险、国际金融4个专业,以后又增设金融管理专业和农村信用合作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均为两年。学生实习和毕业后,根据合同对口安排:金融管理专业到中国人民银行,城市金融专业到工商银行,农村金融专业到农业银行,国际金融专业到中国银行,保险专业到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农村信用合作专业到农村信用社。
根据人总行教育司1981年10月在江苏无锡召开的全国银行中专工作会议精神,学校联系实际,对课程设置提出宽口径、高起点、开拓创新的模式。围绕教学中心,开展教学改革,学校建设和各项工作进一步得到发展。
1985年5月管院成立后,银校作为管院的中专部,继续存在,对外保留福建银行学校。1993年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1995年起,银行学校不再招收高中毕业生。顺应金融*改革的要求,专业上也逐年取消以往分别对口各金融机构设置的方式,改为金融专业。1997年起,银行学校的毕业生不再由学校统一分配,而改为学校推荐和学生、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2000年8 月,鉴于学院总体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新高职的迅速发展,经与福州市教育局、福州盲校洽商,租借盲校闲置校舍,中专部迁至福州盲校。从此,在管理*上,中专部单独设立,学生的日常管理,由原来按专业分散各系负责,改为集中由中专部负责。中专部的教学则由教务处根据全院教学计划,协调各教学系、部统一安排。
1999年,正当我院顺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之时,学院的管理*发生重大变化:根据* 1999年12月22日《关于进一步调整*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和布局结构的决定》,除特定的部委外,*部门和单位不再直接管理学校,所属普通高校、*高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等均划归地方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原属16所高等院校以及30余所中专学校,除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保留作为总行培训中心外,其他一律划归所在地方管理。
院*冷静对待事态的变化,努力作好应对准备。2000年1月13日,召开院第四届教代会第二次会议,院*明确提出要“稳住阵脚,留住人才,从容应对,迎接挑战”。*向全体教职员工作出了“三不变”的承诺,即转变思想观念,端正工作作风,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坚持爱岗敬业精神不变,保持学校规模和不断发展前进的决心不变,教职工待遇争取不变。强调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和承受能力,进一步树立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半年之后,全院教工在院校改制的大转换形势面前,不仅阵脚没有乱,人心没有散,反而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和平静的心理承受能力。
从2000年1月与人民银行脱钩至2001年1月省教育厅正式接收的一年多里,由于交接双方尚未办理移接手续,学校实际上处于没有主管部门管理的状态。在*领导下,学校抓住改制给我们的自主发展空间,加快改革的步伐。2001年1月17日,在省教育厅举行了院校划转移交仪式,管院成为省教育厅直属院校,宣告我院*划转程序全部完成。
2000年暑假期间,院*组织17名部门领导到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考察,吸收了该校提供的改制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新鲜经验,并且组织全院教工开展讨论,集思广益,在9月初提出了加快改革的若干思路。
2001年3月13日,学院四届教代会第三次会议认真审议通过了院校“十五”发展规划。这是上年大讨论的延续,关系到院校管理*发生重大变革后学校的定位和前途问题。2001年之后学院办学实力的增强,进一步显示了“十五”规划在学校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首先,院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连续翻番。1999年是1153人,2000年是1838人,
2001年是2288人,2002年是3815人。这几年业余本专科学生人数都保持在3600人上下。 2003年在校生人数已达7783人。
学院实现了从*办学向以高职为主办学方向的调整。从1999年以来的4年,高职学生人数分别为219人、705人、1543人、2610人;占全日制在校生的比例分别为19%、38%、67.4%、68.4%。高职专业设置在原来的11个专业(会计、会计电算化、金融、文秘、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经济信息与计算机应用、法律、涉外经济与法律、电子商务、国际贸易与金融)基础上,2002年又增加商务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专业。随着专业拓宽,又精心筹划选择以国际贸易与金融专业为试点,开展双语教学。
其次,校区进一步扩展,设施和环境建设日臻完善。2001年8月学院租用盲校建成学院西区,实现了学院和银行学校分区管理。2002年8月在首山村建成东区,使用面积达13000 m2的建筑(含教学楼、综合楼各一座,学生宿舍楼两座及其他附属设施,能自成体系)立即投入使用,近千名新生迁入。加上原有首山和霞湖村等租用地,校园占地面积已达230亩。
学院教学科技大楼在2002年7月开始兴建,2003年9月投入使用。新大楼建筑面积18000 m2,含地下层共11层,造价约4000万元。大楼主要安排作为*、高职教室,大部分实验室、计算机室和教学行政办公室也将迁入。除了新大楼外,体育馆项目也在研究设计中,力争在2004年底建成。
此外,还在筹划进一步向新大楼西侧扩展,征用霞湖村土地30至50亩,以营造院校崭新的现代化北区,并且改造整修目前的主校区为南区。
2003年上半年,全院已拥有各类电脑600余台,建成宽带网社区。教室宿舍、水电、电话、安全保卫、食堂餐厅、小卖部、图书阅览室、校区路面等,在这几年都再次扩充翻新维修,配套齐全,服务完善。2002年我院再度获得省级“花园式单位”和市级“绿色环保先进单位”称号。
第三,教学科研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教学改革和教务管理以及素质教育都有了许多新鲜的做法和成果。
教务处针对学生人数、教学班次、教学科目增加的新情况,与各系部各教研室密切配合,对全校教学计划做了较大修订调整。2002年教务处完成了10年毕业生名册上网回登的大工程。日常教务管理强化法规制度的建设,明确落实了教务管理每个环节的章程规范。同时,将教务管理权限下放给各系部,发挥系部和教研室的积极性。各系部结合自身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系部均建立了教学档案库,实行了教学档案管理制度。2003年下半年起,对当年入学生均开始实施学分制。
学院倡导每位教师大胆改革教法教材,坚持“实践第一”的思路,并且在德育机构、网站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渐次修正完善。全院尤其是高职班的实践性教学和专业技能教学的改革探索十分活跃。中专学生在第六学期实施分流教学,对继续升学和谋求就业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逐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毕业生实习、就业保障机制,2002届毕业生的就业和升学率均达100%。
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是职业技能、实践能力、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学院系列化的教学实验室已初步建成。模拟银行和财务会计实验室实施了电算化教学。模拟证券交易所配置了60台电脑并加装了硬盘和软驱,以及教师用机、投影仪、幻灯机。办公自动化实验室、模拟法庭、书法教室、歌舞排练室、摄影冲印室都已逐步完善。
2000年来,本院教师在国内各种刊物发表论文190篇,其中在《学报》发表122篇。编写各类教材30本,院内科研立项19项,已结项9项。学院在2001年加入省社科联,成为全省高校在省社科联的第二个会员单位。
第四,师资队伍结构改善,教职员工素质明显提高。2000年来,学院在全省高校中率先采取录用与招聘相结合的办法扩充师资队伍。院系负责人先后听了一百多人的课,把好进人关。新录用研究生和本科毕业教师12人,招聘本科毕业教师45人,较好地改善了全院教师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目前35岁以下年轻教师比例占54.4%,年轻教师日益成为院校各方面工作的主干力量。全院中高职称教师占全体正式教工的比例已达48%。2001年学院聘请了国内32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十余名专家学者和企业高层领导来校讲学,提高了学院的学术品位。
教师的在岗培训进修多方位展开,越来越多的教师向“双师型”方面发展。至2002年底已有23位教师分别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资产评估师资格、会计师、律师资格。19位教师参加师大、福大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全部取得合格证书,其中12人取得硕士学位。已有7位教师考取厦大、福大硕士研究生。学院在2002年先后组织两批30名骨干教师和各部门负责人到澳门国际银行进行学术访问,组织专业教师到相关单位实习,参加各类专业学会的学术研讨会。从2001年底起,全院员工开始全面的素质培训和考试。先后进行的培训包括电脑操作基础知识、教师电脑课件制作、公文写作、礼仪知识以及*时事、公民道德、WTO知识五项。
第五,建设文明学校再创新的佳绩。2002年12月底,省文明学校创建活动检查组到校,开展了全省第三届“文明校园”评估。检查组充分肯定了学校各方面工作,认为学校的氛围不错,是个美丽的花园式学校,创建工作有许多值得肯定、学习、宣传的地方。学院由于改制而在各层面引发震动,在困难时期还能坚持创建活动以推动院校发展,很令人钦佩。学校重视制度建设。制度规范细致,工作落到实处,周边治安良好,校园安定稳定。教工们敬业爱岗,注重素质教育,主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努力帮助学生实习和就业,扶贫助困办法多。良好的师德带动了学生,师生整体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同时,人文景观和绿化建设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和休闲环境,体现了领导的决心和决策的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