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4:54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4 11:01
近日,由几家民间团体组织、986名应届毕业大学生参加的,一份刚刚出炉的《2008年大学生择业状况及心态调查报告》显示,创业仍不是大学生的主流选择。 创业:想的多做的少 仔细分析数据发现,认为“创业可以尝试”的大学生比率高达62.2%。但认为“可行”的只有28.2%,而认为“非常可行”的仅为5.8%。在“面对今年的就业形势您打算怎么办”的问题中,选择自己创业的大学生仅为2.6%,表明大学生选择创业较为审慎。 虽然有研究就业问题的学者认为,现在的创业大环境对大学毕业生愈来愈有利。从2002年起,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相关*不断出台;同时社会上也启动了创业激励机制和创业教育,各类创业大赛竞相举办,也有不少大学生认为就业找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有创业的条件,当然会选择出来“搏一搏”,但是从普遍意义上看,创业仍不是大学生的主流选择。“这是因为大学生刚刚走出校园,创业资金缺乏,社会经验不足。”一招聘单位的老总这样分析,大学生创业的大环境仍不够成熟,各种措施仍不能够配套完善,启动资金不足,使一些创业者望而却步。“现在的大学生都很精明,很实际。”有教育专家认为,每当他们作出重要选择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间进行“风险评估”,不会光凭一腔热情,盲目行动。“富于冒险精神,但更注重脚踏实地的表现,让人感觉在越发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大学生的心态也渐渐地成熟起来了。” 62.6%大学生认为:创业最缺乏资金 本次调查显示,在“你认为大学生创业缺乏的因素”中,首选“经济基础”的占62.6%,首选实践经验的占25%,选择*支持和网络关系的占11.6%。可见“经济基础”、“实践经验”、“*支持”是困扰毕业生创业的三大难题。“这表明,大学的创业教育欠缺,创业教育还未纳入大学教育体系,毕业生创业意识和基本功十分缺乏,社会对毕业生的创业行为的有效支持和帮助体系建立还不成熟,鼓励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执行还不到位。因此大学生虽然在心理上认同创业,但创业行为审慎。 同时,数据也显示,打算自主创业的非应届生比例达到13.3%,约是应届生2.6%比例的5倍多,差异巨大。报告分析认为,这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经济基础、人际网络关系等因素,才使得应届生选择自己创业的比例远远低于非应届生。 分析报告建议,在高校应该开展自主创业方面系统的教育、训练,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素质。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将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结合,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创造饭碗”。 不管就业还是创业职业规划才是关键 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对“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认同率高达80.9%。但是报告认为,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这种观念,不是随便找个单位仓促就业了事,而是应该通过在所在单位的实践积累经验,尽快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给自己的将来定位,在工作中有意识地积累经验,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有专家建议,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侧重于引导毕业生做好职业规划工作。同时,职业规划应该从大学低年级做起,使大学生可以在大学求学期间调整自己的学习和实践。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在2008年尤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学校和大学生共同做出努力才能得到解决。依我看,除了要想方设法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外,从学校和学生方面考虑,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是必不可少的两条。 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高校应当及时捕捉社会需求信息,适时调整专业及专业方向,调整教学计划,尽可能多地开设社会急需的课程,淘汰那些不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课程。为了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应当特别注意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在为人处世、实践操作、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近年来,用人单位越来越多地希望招聘有两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应当说,这种用人要求是无可指责的。用人单位就是“用人”的单位,不是第二大学,培养人才不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尽管人才可以在这里得到锻炼,获得成长机会。因而,高校应当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更多地得到工作实践的锻炼。这需要对长期以来实行的固定学制进行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大学生延长大学修读时间,鼓励并创造大学生勤工助学、半工半读,甚至工作一定时间以后继续修读学业。这种改革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满足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工作经历要求的唯一办法。 大学生自身必须转变就业观念,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有了足够的就业岗位并不能就可以说消灭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就业岗位的增多,并不一定会带来大学生就业率的相应提高。就目前情况看,并不是没有足够的岗位供大学生占据,而是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期望值过高,不甘心于屈就于某些工作岗位。应当说,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最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无论如何都是不能令人高兴的。但是,大学生自己也必须意识到,今天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再像从前的毕业生那样,把自己当作社会的精英了。按照国际通行标准,高等学校毛入学率达到15%即属于大众化高等教育,而我国高等学校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7%。这表明,中国今天已经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适逢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生,除了主动调整知识结构,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应聘技能技巧以外,很重要的一条是在努力寻找理想的就业岗位的同时,主动说服自己,适当降低就业岗位期望值。如果一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不妨讲些策略,来个“先就业,后择业”。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4 11:01
woyou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4 11:02
我也想要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4 11:01
近日,由几家民间团体组织、986名应届毕业大学生参加的,一份刚刚出炉的《2008年大学生择业状况及心态调查报告》显示,创业仍不是大学生的主流选择。 创业:想的多做的少 仔细分析数据发现,认为“创业可以尝试”的大学生比率高达62.2%。但认为“可行”的只有28.2%,而认为“非常可行”的仅为5.8%。在“面对今年的就业形势您打算怎么办”的问题中,选择自己创业的大学生仅为2.6%,表明大学生选择创业较为审慎。 虽然有研究就业问题的学者认为,现在的创业大环境对大学毕业生愈来愈有利。从2002年起,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相关*不断出台;同时社会上也启动了创业激励机制和创业教育,各类创业大赛竞相举办,也有不少大学生认为就业找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有创业的条件,当然会选择出来“搏一搏”,但是从普遍意义上看,创业仍不是大学生的主流选择。“这是因为大学生刚刚走出校园,创业资金缺乏,社会经验不足。”一招聘单位的老总这样分析,大学生创业的大环境仍不够成熟,各种措施仍不能够配套完善,启动资金不足,使一些创业者望而却步。“现在的大学生都很精明,很实际。”有教育专家认为,每当他们作出重要选择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间进行“风险评估”,不会光凭一腔热情,盲目行动。“富于冒险精神,但更注重脚踏实地的表现,让人感觉在越发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大学生的心态也渐渐地成熟起来了。” 62.6%大学生认为:创业最缺乏资金 本次调查显示,在“你认为大学生创业缺乏的因素”中,首选“经济基础”的占62.6%,首选实践经验的占25%,选择*支持和网络关系的占11.6%。可见“经济基础”、“实践经验”、“*支持”是困扰毕业生创业的三大难题。“这表明,大学的创业教育欠缺,创业教育还未纳入大学教育体系,毕业生创业意识和基本功十分缺乏,社会对毕业生的创业行为的有效支持和帮助体系建立还不成熟,鼓励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执行还不到位。因此大学生虽然在心理上认同创业,但创业行为审慎。 同时,数据也显示,打算自主创业的非应届生比例达到13.3%,约是应届生2.6%比例的5倍多,差异巨大。报告分析认为,这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经济基础、人际网络关系等因素,才使得应届生选择自己创业的比例远远低于非应届生。 分析报告建议,在高校应该开展自主创业方面系统的教育、训练,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素质。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将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结合,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创造饭碗”。 不管就业还是创业职业规划才是关键 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对“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认同率高达80.9%。但是报告认为,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这种观念,不是随便找个单位仓促就业了事,而是应该通过在所在单位的实践积累经验,尽快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给自己的将来定位,在工作中有意识地积累经验,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有专家建议,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侧重于引导毕业生做好职业规划工作。同时,职业规划应该从大学低年级做起,使大学生可以在大学求学期间调整自己的学习和实践。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在2008年尤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学校和大学生共同做出努力才能得到解决。依我看,除了要想方设法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外,从学校和学生方面考虑,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是必不可少的两条。 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高校应当及时捕捉社会需求信息,适时调整专业及专业方向,调整教学计划,尽可能多地开设社会急需的课程,淘汰那些不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课程。为了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应当特别注意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在为人处世、实践操作、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近年来,用人单位越来越多地希望招聘有两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应当说,这种用人要求是无可指责的。用人单位就是“用人”的单位,不是第二大学,培养人才不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尽管人才可以在这里得到锻炼,获得成长机会。因而,高校应当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更多地得到工作实践的锻炼。这需要对长期以来实行的固定学制进行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大学生延长大学修读时间,鼓励并创造大学生勤工助学、半工半读,甚至工作一定时间以后继续修读学业。这种改革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满足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工作经历要求的唯一办法。 大学生自身必须转变就业观念,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有了足够的就业岗位并不能就可以说消灭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就业岗位的增多,并不一定会带来大学生就业率的相应提高。就目前情况看,并不是没有足够的岗位供大学生占据,而是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期望值过高,不甘心于屈就于某些工作岗位。应当说,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最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无论如何都是不能令人高兴的。但是,大学生自己也必须意识到,今天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再像从前的毕业生那样,把自己当作社会的精英了。按照国际通行标准,高等学校毛入学率达到15%即属于大众化高等教育,而我国高等学校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7%。这表明,中国今天已经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适逢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生,除了主动调整知识结构,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应聘技能技巧以外,很重要的一条是在努力寻找理想的就业岗位的同时,主动说服自己,适当降低就业岗位期望值。如果一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不妨讲些策略,来个“先就业,后择业”。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4 11:01
woyou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4 11:02
我也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