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背起了一个水泡,有点痛.颜色有点暗红.请问这属于什么症状?是皮肤癌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7 09:11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7:39
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是起源于表皮基底层的一种皮肤癌。
基底细胞癌通常发生在暴露于日光的皮肤表面。肿瘤开始为皮肤上一种很小、光滑、坚硬、凸起的结节,生长很慢,有时甚至没有察觉新生物的出现。肿瘤生长速度差异很大,有的一年可增长 10mm 以上。基底细胞癌的中心可形成溃疡或结痂,有时较为扁平,看上去有点像瘢痕。有时癌的边缘像白色珍珠状,也可表现为出血、结痂、愈合交替出现,使人误认为是疮而不是癌。实际上,这种交替出现的出血和愈合,常常是基底细胞癌或鳞状细胞癌的主要表现。病理改变
a 真皮内肿瘤组织形成小叶,瘤细胞可有明显的异型性,核*象多, b 瘤细胞团*有腔隙,内有瘤细胞分解物质, c 间质中炎细胞浸润, d 分化良好肿瘤:胞浆内大量空泡形成,泡状核, e 分化不好的肿瘤:核浆比例增高,多形性明显,核仁小斑及*像明显, f 基底细胞样的肿瘤:细胞较小,胞浆较少,外周细胞呈栅栏状排列,有核间质, g 鳞状细胞样的肿瘤:明显的鳞状细胞化生,有角珠形成, h 肉瘤样的肿瘤:细胞呈梭形。
鉴别诊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7:39
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是起源于表皮基底层的一种皮肤癌。
基底细胞癌通常发生在暴露于日光的皮肤表面。肿瘤开始为皮肤上一种很小、光滑、坚硬、凸起的结节,生长很慢,有时甚至没有察觉新生物的出现。肿瘤生长速度差异很大,有的一年可增长 10mm 以上。基底细胞癌的中心可形成溃疡或结痂,有时较为扁平,看上去有点像瘢痕。有时癌的边缘像白色珍珠状,也可表现为出血、结痂、愈合交替出现,使人误认为是疮而不是癌。实际上,这种交替出现的出血和愈合,常常是基底细胞癌或鳞状细胞癌的主要表现。
基底细胞癌一般只浸润和破坏周围组织,而不扩散到远处部位。基底细胞癌生长在眼、口、骨或脑附近时,浸润的后果可能较严重。但大多数患者的癌变向皮肤深部生长的速度缓慢。不过,尽早切除癌变,可预防深部组织进一步损害。
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是起源于表皮中层的皮肤癌。
鳞状细胞癌一般发生在日光暴露部位,但也可长在皮肤任何部位或舌和口腔粘膜。它可以发生在正常皮肤上,也可以发生在受过损伤的皮肤上,甚至是很多年前日光引起的损伤(光化性角化病)。
鳞状细胞癌开始为一红色斑块,表面有鳞屑结痂,不能愈合。随着肿瘤生长逐渐凸起、坚硬,有时像疣。最终,癌变为开放性溃疡并浸润深部组织。
大多数鳞状细胞癌只影响周围皮肤,浸润邻近的深部组织,但有的也能扩散(转移)到身体远处部位,并危及生命。
鲍恩( Bowen )病(表皮内鳞状细胞癌)是局限在表皮内,尚未浸润到下面真皮的一种鳞状细胞癌。受累皮肤呈红褐色、扁平、鳞屑或结痂,有时像肿瘤,癌症、皮炎或真菌感染的斑片。
黑素瘤
黑素瘤是起源于皮肤色素生成细胞(黑素细胞)的一种皮肤癌。
黑素瘤开始时是在正常皮肤出现一个很小的有色素沉着的新生物。通常出现在暴露于日光的部位,但近一半的病例是在原有的痣上发生。与其他皮肤癌不同,黑素瘤容易转移到身体远处,在那里继续生长,破坏组织。
黑素瘤入侵皮肤越浅,治愈的机会就越大。如果黑素瘤已侵入皮肤深处,很可能已扩散到淋巴和血管,常在数月或数年内死亡。病程的差异很大,取决于个体免疫功能。有的人尽管黑素瘤已扩散还能像健康人一样活很多年。
佩吉特病
佩吉特( Paget )病是一种起源于皮内或皮下腺体的罕见皮肤癌,皮肤潮红、渗出、结痂很像皮炎。(佩吉特病这个病名也用于另一类代谢性骨病,这是明显不同的疾病,不要彼此混淆)
由于佩吉特病常常源自乳腺管癌,因此,一般出现在乳头周围。佩吉特病也可在腹股沟或*周围出现红肿、渗液、结痂的皮疹;肿瘤也可起源附近的汗腺。治疗多采用外科手术切除。
毛囊癌
临床表现
( 1 )基底细胞癌
好发于 50~60 岁,男略多于女,部位以表皮菲薄富有皮脂腺及经常受阳光照射的暴露部位为最多见,如鼻翼、内外眦、额、颞、颈等处,发生在躯干者占 10% 左右。基底细胞癌早期为淡*或粉红色略高出皮面的小结,表面光滑,伴毛细血管扩张,质地硬,常无疼痛或压痛。如病灶位于较深面者,经过相当长的发展阶段后,其表面出现鳞片状脱屑,之后反复结痂、脱屑,表面出现糜烂、渗血。当病灶继续增大时,其*形成一表浅性溃疡,溃疡边缘参差不齐,似虫蚀样。部分基底细胞癌伴有黑色素沉着,此小点色素播散于病灶内并彼此融合呈棕色、黑色或蓝色,称为色素性基底细胞癌,易与恶性黑素瘤相混淆。但根据其病程长、发展缓慢,常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等特点,可与黑素瘤作鉴别。临床上难以区别时应作活检予以确诊。另一方面一种比较少见的硬斑病样基底细胞癌,呈光滑的纤维斑样病变,酷似疤痕组织,此表面并无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溃疡或隆起等改变,但边界很不清楚;病灶于躯干者多于头颈部,常于确诊时已广泛浸润,所幸者此型非常少见。基底细胞癌发展缓慢,主要呈局部浸润性生长,发生于鼻翼、耳廓的基底细胞癌可浸润、破坏软骨,发生在头皮者可腐蚀颅骨累及硬脑膜。虽然 Domarus 等曾报道过因此病而发生转移死亡的病例,但一般基底细胞癌不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有转移者实属罕见。
( 2 )鳞形细胞癌
早期鳞形细胞癌与基底细胞癌相似,一般为红斑样皮损,伴有不同程度的鳞形脱屑和痂皮形成,临床上常难以鉴别。但鳞形细胞癌常在老年性角化过度、慢性溃疡及烧伤疤痕等病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表现为红色、坚硬、高出皮面的结节;当其表面角化层脱落后可愈合结痂,但不久痂皮脱落而现糜烂面,伴有渗液、渗血,起初糜烂面可愈合结痂,但不久痂皮脱落而再向深部浸润时则形成边缘略隆起的溃疡,基底高低不平,呈红色颗粒状,常伴有坏死组织及肉芽样增生,肿瘤质脆,有继发*染时常伴有恶臭的分泌物。部分鳞形细胞癌生长迅速而突出于皮面,呈典型的菜花样块物。部分则呈蕈样隆起或疣状突起,表面无溃疡形成,称乳头型鳞形细胞癌。与基底细胞癌相比,鳞形细胞癌发展较快,且易转移至区域淋巴结,其转移率随病灶部位而异,头面部鳞形细胞癌转移至耳前、耳后及颈淋巴结者占 5% 左右,发生于手背者滑车淋巴结的转移率约为 20% ,位于下肢者腹股沟淋巴结的转移率为 33% 左右;发生血道转移者罕见,肺为最常见的转移部位。
( 3 )皮肤原位癌
Bowen 于 1912 年首先描述此病,故又称 Bowen 病。有学者报道,本病好发于 60~70 岁,男女之比为 0.8~1.2:1 ,部位以头颈部最多见,占 44%~54% 。亦可发生于手、躯干、臀部、*及生殖道粘膜、口腔粘膜及甲床等处。发生在受阳光照射的暴露部位者约占 72% ,多为单发,亦可有 2~3 个病灶,表现为淡红色或暗红色稍隆起的皮损,表面有许多脱屑及痂皮,病灶逐渐扩大呈边缘清楚的圆形或环状丘疹,覆以棕色或灰色厚痂,不易脱落,若强行剥离,则显露出细颗粒状或细乳头状湿润面,局部有轻微刺痛感。病程发展缓慢,可持续 5~35 年不等,很少发生溃疡,有 20%~30% 可演变成浸润癌,约 20% 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皮肤原位癌合并有其他器官癌瘤者则预后较差。
( 4 )乳腺外 Paget 病 1895 年 Paget 首次描述了此病及乳晕湿疹样癌,故名之。本病系大汗腺癌向表皮内播散所致,故好发于肛周、会阴、外生殖器和腋窝等大汗腺发达的部位。病灶多为单个,少数为多发。与乳腺 Paget 病相似,病灶边界清楚,直径大小自 0.5~ 10cm 不等,呈褐色或淡褐色,*潮红、糜烂、其表面覆以少许鳞屑或痂皮。发生于肛周及会*者可呈疣状或呈乳头状瘤样突起,患者常感局部瘙痒、刺痛或灼痛,溃破后可并发出血。此病发展缓慢,可局限于局部数年,但亦可发展为浸润性腺癌而导致致命的转移。手术切除后容易发生局部复发,其复发率达 31%~61% 。
毛囊癌
诊断与鉴别 皮肤癌中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要相鉴别,还要与脂溢性角化病、皮肤原位癌、盘状红斑狼疮等相鉴别。
1
.基底细胞癌与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发生的主要部位是面部,尤其是鼻、前额、眼、颧部及上唇,损害发展缓慢,局部往往不充血,表面结痂而无角化现象,边缘卷起,呈蜡状半透明,炎性反应没有或轻微,转移者罕见。鳞状细胞癌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尤其是皮肤粘膜连结处及四肢、下唇、鼻、耳、手背和*,往往在有慢性皮肤病损处发生,损害发展较快,局部充血明显,或周围及表面有扩张的毛细血管,角化现象明显,边缘高起坚硬,炎性反应显著,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2 .脂溢性角化病:又称老年疣,好发于 50 岁以上男性,多发于面部、颈部、*、背部及手背,损害为略高出于皮肤的圆形或卵圆形扁平疣状皮疹,呈朽黄、黄褐色至煤黑色,边界清楚,质地柔软,表面稍粗糙,覆有油脂状鳞屑痂。皮疹数目不定,往往很多。脂溢性角化病可永久存在而不恶变,极少数病人的个别损害可发展成基底细胞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助诊断。
3 .皮肤原位癌( Bowen's disease ):损害好发于躯干和臀部,可单发或多发,典型者呈界限清楚的鳞状斑丘疹,可逐渐扩大,或相互融合,损害的大小可由数毫米到若干厘米不等,表面覆以鳞屑或脱屑后结棕色至灰色硬痂,不易剥离。发展缓慢或长期无明显变化,有时*部分可部分消退或有瘢痕形成,而附近出现新的损害。一般不变成溃疡。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诊断。
4 .盘状红斑狼疮:多见于中年男女,损害初发时为小丘疹,渐扩大呈斑块,性质干燥,表面角质增殖,毛囊口扩张,内含有角质栓刺,有萎缩斑,不形成溃疡,边缘多充血。发生于颜面部者呈蝴蝶状分布。血沉、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组织病理可助鉴别。
5 .角化棘皮瘤:以中年男性较多,多发生于面部,尤其是颊部及鼻部,而四肢和躯干极为少见。损害为呈坚实的半球形肿瘤耸立皮肤上,似淡红色粉刺或与皮肤色泽相似的小结,边缘隆起,*陷凹成火山口形,内含一个角质痂。本病发展迅速,但长到直径达
2 厘米左右后不再继续发展, 2 ~ 6 个内能自行萎缩,自然痊愈,遗留萎缩性瘢痕。
6 .帕哲氏病( Paget ' s disease ):常侵犯 40 岁以上妇女单侧乳头和乳晕。早期仅为乳头部小片鳞屑性红斑,境界清楚,逐渐波及其邻近皮肤,表面易于糜烂,搔抓后呈湿疹样变化。损害经过缓慢,无自愈倾向。偶见于乳房以外其他大汗腺分布区,如腋窝、外生殖器、肛周、口唇、鼻翼等处。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表皮内有分散或成团的 Paget 细胞,见此细胞即可确诊。
7 .转移性皮肤癌:由其他器官原发性癌转移到皮肤而发,一般为多发性,同时有其他器官原发性癌的症状及体征。
毛囊癌发病机理
中医认为皮肤为人之藩篱,易受外邪侵袭,其为病不仅与外感六淫有关,亦与脏腑功能失调相连。肺主气,外合皮毛,肺气失调,则皮毛不润;肝藏血,调节血量,肝阴血不足,则皮肤血燥不荣;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失健运,则气血化生乏源,肌肤失养,且脾不健运,易聚津成湿,可与外邪相挟为患。可见皮肤癌与肺、肝、脾之关系最为密切。外感六淫,风毒燥热之邪,久羁留恋,内耗阴血,夺精灼液,或湿毒久留,皆可变生恶疮,发为本病。
现代医学对皮肤癌变之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发生在各种慢性皮肤病损害的基础上或与接触放射线、日光曝晒、化学物质的长期刺激等有关。基底细胞癌常在老年人的萎缩皮肤上发生。
皮脂腺癌
病理改变
a 真皮内肿瘤组织形成小叶,瘤细胞可有明显的异型性,核*象多, b 瘤细胞团*有腔隙,内有瘤细胞分解物质, c 间质中炎细胞浸润, d 分化良好肿瘤:胞浆内大量空泡形成,泡状核, e 分化不好的肿瘤:核浆比例增高,多形性明显,核仁小斑及*像明显, f 基底细胞样的肿瘤:细胞较小,胞浆较少,外周细胞呈栅栏状排列,有核间质, g 鳞状细胞样的肿瘤:明显的鳞状细胞化生,有角珠形成, h 肉瘤样的肿瘤:细胞呈梭形。
鉴别诊断
向皮脂腺分化的基底细胞癌:瘤中基底样细胞或生发细胞占主要成分而皮脂腺细胞较少,常无正常皮脂腺小叶结构。
临床特点
a 本病罕见,多见于中老年病人(平均年龄 62 岁), b 亚洲人多见, c 多发生于眼睑 ( 来自睑板腺 ) ,眼外部位少见, d 皮损为单个*或淡红色的坚实性结节或溃疡性结节,亦可形成菜花样, e 可破溃形成溃疡,发展较慢, f 常见区域淋巴结转移,g 可发生于 Muri-Torre 综合征。
临床鉴别诊断:皮脂腺瘤、老年皮脂腺增生、皮脂腺痣。
毛囊癌是非常罕见的皮肤附件恶性肿瘤,常称其为恶性毛神经胚瘤( malignant richolemmoma )和毛衣形癌( trichochiamydocarcinoma ),好发于头皮,多见于老年妇女。表现为头皮结节,常于病理检查后才能确诊,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有淋巴结转移者应作区域淋巴结清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