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怎样体现地域特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7 06:4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8 18:02
高校基建学会学术交流会今天在我们周口师范学院召开,我们躬逢其盛,深感其幸!既然是学术交流会,虽然我的专业不是建筑,但在这里,我也不揣浅陋,想谈一点我对建筑文化和大学校园建设的感受和认识。
我们知道,建筑是一门艺术,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审美价值。既然是一个艺术门类,那它就不仅仅与人们的生活有关,而且与人的精神世界有关,与文化传统有关,与时代风尚有关,甚至与意识形态有关。
我觉得我们今天民间的建筑太丑陋了,尤其是城镇的建筑。过去我们知道,南方和北方民居建筑风格有很大的差别。北方民居简朴实用,江南民居精致幽雅,各有各的特色,风格大不相同。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小桥流水人家,体现着各地不同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而今天我们如果驱车从北往南走,看一看各地乡镇的建筑形式,基本上都是白色的二层楼房,外面贴上冰冷的瓷砖,方方正正,简简单单,豆腐块,鸽子窝,没有装饰,没有变化,一是丑陋,二是单调,地域风格没有了,艺术风格更不用说。我们知道,过去中原农民盖一所房子,还都要把屋脊挑一下,装饰一下;屋檐和门窗请画工画一下。但是现在看看农村新盖的房子,基本上清一色都是方盒子、平顶子,如此简单、马虎。这说明什么?我觉得这些建筑形式表现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生活的匆忙,告别了田园生活的闲暇与优雅,来不及对生活和生命进行思考与体验,所造成的现代人的精神世界的苍白和荒芜。艺术,尤其是建筑艺术,所反映的,就是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图景,也体现着人所处的历史和文化环境。
乡镇是这样,大都市也好不到那里去。从北京到广州,从西安到上海,看一看近二十年高速路和高架桥边如雨后春笋般新崛起的那些高楼大厦,我们把这些建筑调换一下城市,基本上看不出什么差别。在全球化背景下,不仅我们中国,现在全球各大都市特别是亚洲已经没有各自的特色。建筑艺术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正在逐渐消失,这不能说不是令人遗憾的事情。
对此,我想,这应该说是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代价。在现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工业社会、信息社会,都市的发展靠的是经济市场和消费力的推动,而不再是历史和文化传统对城市的塑造。在过去,塑造都市的主要推动力是历史和文化。所以中国古代都市建筑的标志是宫殿和寺庙,西方建筑的标志是教堂。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重在世俗生活,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的建筑格局是在平面上展开的,如北方的四合院和宫殿,主建筑、大殿在中轴线上,然后两边对称展开,就连寺庙宫殿也得盖上一个大顶子,表现了*集权的**和宗法至上的世俗生活。而西方的文化传统,起主导作用的是宗教,更加关注人的精神生活,所以西方的教堂和宫殿,那些哥特式建筑往往有一个高耸入云的尖顶,并装饰以代表天堂的彩色玻璃,目的是把人的精神世界引向天国,突出宗教的神圣和庄严。所以,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影响和推动建筑艺术发展的是历史文化,建筑艺术所体现的是民族的历史文化。而在现代都市中,在经济市场和消费力的推动下。人们的经济生活流动最需要的就是机场、酒店和商场,所以这三样东西变成现代城市的坐标。可是我们再看看今天的机场、酒店和商场,无论是北京、上海和香港,还是东京、纽约和巴黎,还有多少历史和文化上的风格差异?
我再说说我们的大学校园建筑。
大学校园建筑是大学办学理念的形象显现。我国的现代大学只不过有一百年的历史,而在这一百年间,中国大学的校园建筑却形象具体地演绎了中国大学理念的三个阶段的变迁。*时期,是中国现代大学的初创阶段,那时我们学习的是英美的教育理念,在大学校园的建设上,也是中西结合式,如我们的河南大学,西式的衣裳,中式的帽子,既体现了近代以来西方建筑对中国的影响,又保持了中国建筑的民族特色,可谓是中西合璧。到了解放以后,建国初期,我们的高等教育是照搬苏联的模式,相应地,大学校园建筑也是学习苏联,仿苏式平顶长楼,筒子楼,校园格局也大致一样,大草坪,*塑像。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发展阶段,高校建设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大学新校区的建设无论是规模上、强度上还是涉及大学的数量上,都是空前的。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当前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我认为是设计模式化,缺乏多样性、创造性,定位不准确、特色不鲜明。由于高校新校区的建设量巨大,而时间却要求得很紧,所以很多学校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模式化设计。其优点是工业化程度高,建设速度快,风格容易统一协调。但也导致了高校新校区建设惊人的趋同性:中轴的景观绿化带,中轴线顶端耸立的图书馆,长排的以长廊相连的教学楼,校园的一侧常常有一大片面积可观的体育场……整个校园被有机、规范地规划为几块,建成了一个整齐有序、功能齐全的空间。这种过分图形化、平面化的校园规划,单纯追求有序、准确、简单的规划风格与复杂的校园功能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大学校园应该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教育场所。大学校园的每一处建筑景观都应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内涵,体现现代大学理念,潜移默化地熏陶人、教育人。所以,大学校园建筑,除了为学校教学提供完备设施的使用功能外,还有环境育人功能。
如何避免大学校园建设上的模式化倾向?我认为,应在大学校园建筑中体现地域性,突现地域特色,提高文化品位。
首先,要突显地域性特色。我们知道,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地域环境之中的,所以建筑必然有地域性。大学建筑的地域性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具体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气候条件对校园建筑的影响。这是造就一个校园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北方的大学校园与南方的就不能是一样的,山区、丘陵地带的校园与平原的也不会相同。这一点大家都明白。二是学校所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对校园建筑的影响。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人们长期生活所创造的历史文化传统。大学校园的建设者应该从地域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一方面大学校园建筑应与所在地区、所在城市的建筑风格、文化特色相适应,相协调,而且,大学作为社会的文化汇聚地,其建筑形式也应该是一个地区和城市形象最具有标志性的形象体现;另一方面,大学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大学校园建筑具有环境育人的作用。加强校园建筑的地域文化内涵,有助于创造和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空间。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校园文化,不能仅仅是举办几场文艺活动,还在于生活方式、文化空间的营造。让学生身处充满文化气氛的环境之中,陶冶情操,传承文化。
其次,要突显校园建设的文化性。每一大类型的建筑,它都有着一种文化内涵表达。我们设计一个商店,可能是一个购物环境很好,非常休闲的这样一种环境;设计一个校园建筑,它总要表达校园那种高雅的、学术殿堂的文化环境。所以,大学校园的设计和建设者们应该更加注意的是学校所在地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我想,这也是大学校园建筑与一般的城市建筑的不同之处。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丰富深远的人文传统,注重人伦观念,讲究中庸和谐,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道法自然”的生态观等等,这些文化观念在建筑艺术上都有集中表现。比如像我们中原,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区,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郑州大学新校园在建设中尽量体现中原历史文化的地域特色,整体建筑显示了中原文化朴实厚重的特色;湖的西岸以表现天然景色为主,湖东岸以表现人文景色为主,这是不是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并且还把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历史用几个文化广场集中表现出来,通过青铜鼎、青铜柱、浮雕画壁、象棋残局等文化景观,表现中原文化符号。南方的浙江大学,它的特点则是,把江南水乡的特色和浙江大学作为百年老校的一种海纳百川的校风,糅合在一起,以水系为主线,形成一个非常大的生态带。他们借用了王羲之《兰亭序》“曲水流觞”的典故,正好回应了大学是文人雅士积聚的地方。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设计,既体现了地域文化,又提高了校园的文化品位。
大学校园建筑当然也具有时代性。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写照,新的建筑材料、新的科学技术、新的思维方式,必然带来新的建筑设计观念。现代大学校园自然要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这样才能体现出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我这里想说的是,应重视吸收地域文化的优秀传统,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并融会到新的建筑中去,才能够建设出有文化品味的现代大学校园建筑。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作为一个外行,我说的这些一定有许多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