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5:34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9 07:42

一、断面中新生代构造分区及特征

新疆北部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成型于华力西运动末期。 中新生代以来,位于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之间这样一个特殊的大地构造环境,一直受到南北两个方向构造运动的作用和影响,成为板内造山与构造活动的典型地区。 根据断面所处的大地构造部位、中新生代沉积、中新生代构造特别是新构造活动及基底构造特征,将断面划分为如下构造单元(表2-2;图2-2)。

表2-2 沙雅-哈纳斯地学断面中新生代构造分区

(一)阿尔泰隆起地块(Ⅰ)

位于断面北端,主要由前中生界组成,地貌上表现为阶梯状的高山隆起区,总体走向呈NW向,主体海拔在3000~4000m以上(图2-3)。 其南以阿尔泰山前大断裂为界,与准噶尔掀斜地块相邻。 阿尔泰现代隆起景观是在华力西褶皱带基础上,经过中新生代以来的多期构造断块隆升,以及相应的多旋回和多阶段性剥蚀—夷平过程逐步发展形成的。 根据夷平面研究(王树基,1998),阿尔泰山在华力西造山运动以后,山体及邻区作整体性抬升,但存在着间歇性,即在二叠纪晚期—早侏罗世早期、侏罗纪晚期—白垩纪早期、晚白垩世—渐新世存在剥蚀、夷平。 渐新世早期,古夷平面又出现区域性的抬升,沿NW向及近EW向断裂发生继承性活动,阿尔泰山前及山间盆地出现粗大的砾石堆积,此时抬升幅度不是很大。晚第三纪(新近纪)再次进入构造平静期。 上新世末—早更新世时,构造运动不再以古生代褶皱基底的穹形隆起为特征,此时,古生代基底断块的复活开始占居主要地位,许多老断裂复活,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升降运动。 中更新世以来,阿尔泰山体强烈抬升,山前及山间盆地堆积物颗粒变粗,堆积速率加大,此时阿尔泰山南缘的抬升量在1100~2200m之间(沈军,1998)。 由于NWW向断裂和NNW向断裂的同时活动,局部断块间的差异运动非常明显,造成了阿尔泰山复杂的地貌形态。

图2-2 新疆阿尔泰-天山地学断面中新生代构造分区略图

图2-3 地学断面三维立体地貌图

(二)准噶尔掀斜地块区(Ⅱ)

在大地构造上,位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东部,其北侧为西伯利亚地块。 新疆北部自古生代末期进入板内演化阶段以来,构造活动以各陆块之间的调整为主。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并通过塔里木、天山作用于本区南部。 中生代亚洲*的向南增生,西伯利亚古板块的持续向南推挤、东欧板块的相对向东挤压等,都对该区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形成了一系列NWW向和NE向的大型推覆平移断层。 地壳的均衡调整使原来的地块下降构成盆地基底,造山带隆起成山,总体上处于不均匀的升降和断块运动,形成中部隆升(西准噶尔盆岭区),南北两侧沉降的现代地貌格局(图2-3)。 本区包括3个构造单元:斋桑-布尔津断陷盆地(Ⅱ1)、西准噶尔盆岭断块区(Ⅱ2)、准噶尔盆地沉降区(Ⅱ3)。

斋桑-布尔津断陷盆地(Ⅱ1):位于阿尔泰山前断裂和额尔齐斯河断裂之间,其南北两侧都是古生代基岩区。 本区自古生代末地槽封闭后,主体一直处于隆升状态,至白垩纪末方接受沉积,第三纪(古近纪)和第四纪都有沉积。 现地表大部分为阿尔泰山前冲积-洪积裙,沿河有冲洪积物分布。 自中更新世以来,表现出区域性的抬升和向西的掀斜运动。 该断陷盆地的沉降中心在境外斋桑泊一带,中新生代沉积总厚达3500m,断面所经布尔津一带主要是新生界沉积,厚1000~1500m(王务严等,1997),(图2-4)。

西准噶尔盆岭断块区(Ⅱ2):本区北界为额尔齐斯河断裂,南至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克-乌断裂。从早二叠世至中生代,区内除极个别断陷盆地外,基本处于上升剥蚀状态,大部分地区缺失上二叠统和中生界,在和什托洛盖和乌尔禾地带有中生界沉积,且与石炭系呈不整合接触。 喜马拉雅运动以来,在近南北向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该区构造运动要弱于北部的阿尔泰山和南部的天山,主要表现为断裂复活和断块升降运动,形成了自北向南相间的科克森套、萨吾尔山、谢米斯台-阿尔加提山、扎依尔山等隆起山系和托斯特断陷谷地 、和布克赛尔断陷谷地 、白杨河-和什托洛盖断陷盆地 、克拉玛依-乌尔禾断阶 等中新生代凹陷。从沉积特征来看,这些凹陷由南向北依次形成于晚二叠世、三叠纪及侏罗纪,新生代以来凹陷继续有所扩大,且中新生界厚度也由南向北呈变薄的趋势(图2-4)。 凹陷内中生界和第三系(古近系、新近系)主要为河湖相粗碎屑红层,第四系主要为冲洪积和风成堆积。

准噶尔盆地沉降区(Ⅱ3):现在的准噶尔盆地是从古准噶尔洋发展而来的。在早二叠世,整个新疆北部都处于大规模造山运动的末期,地壳由强烈活动逐渐转向稳定,此时,准噶尔南北缘天山、阿尔泰山隆起成山,准噶尔盆地则处于海陆交互阶段,二叠系沉积以填平补齐为特点,沉积中心主要在玛湖凹陷和乌鲁木齐以东博格达山山前。 三叠纪基本继承了二叠纪末的构造格局,准噶尔盆地以整体沉积为主,与其北部的山间盆地联合进入了一个泛准噶尔盆地统一发展*下的坳陷发育阶段,此时沉积主要受控于重力的均衡作用(吴庆福,1986;伍致中,1986),沉积中心仍在玛湖凹陷和博格达山前,厚2500~3000m(图2-5)。 侏罗纪准噶尔盆地沉积中心位于天山山前坳陷、玛湖凹陷和北部的乌伦古凹陷。 由于燕山运动的作用,来自南方的挤压作用增强,而表现出南北沉积的差异性,即南厚北薄的特征,在乌鲁木齐山前坳陷最厚可达4000m以上。 盆地在早白垩世时为浅水湖泊相沉积,沉积范围较侏罗纪有所扩大,波及湖盆周围的一些山间洼地,晚白垩世气候干燥,沉积环境不及早白垩世稳定,但基本保持了早白垩世的沉积范围。 白垩纪的沉积中心在盆地腹部偏南,最大厚度3000m以上。 早第三纪(古近纪)时,阿尔泰山前和乌伦古凹陷北部开始接受沉积,成为准噶尔盆地的一部分,盆地保持稳定下沉,沉积中心迁移到西部乌苏一带,下第三系(古近系)沉积厚度达3000m以上。 晚第三纪(新近纪)仍保持了早第三纪(古近纪)的沉积特征,表现为南深北浅,沉积中心在乌苏—独山子一带,总厚达4000m以上,其中,中新统厚约900m,上新统厚达3000 m以上。 进入第四纪以来,由于新构造运动所引起的气候急剧变化,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坳陷中以厚层状的山麓冲洪积砾石层为特征,沉积中心迁至西部四棵树一带,厚度可达2000m。 在盆地中心,沉积物粒度变细,结构复杂,成因类型多样,厚达300~500m。

图2-4 新疆西准噶尔盆岭断块区中新生界厚度

根据基底构造形态和中新生代构造及沉积演化,准噶尔盆地可分为盆地稳定沉降区 和乌鲁木齐山前坳陷 两个*构造单元。

图2-5 准噶尔盆地中新生代沉积厚度分布

盆地中心沉降区 :该区在西北部以克-乌断裂与西准噶尔盆岭断块区(Ⅱ2)相邻,南部以奎屯-玛纳斯-呼图壁北隐伏断裂与乌鲁木齐山前坳陷相邻。在前中生代基底的基础上,在中新生代,区内构造差异运动和断裂活动较弱,总体呈下沉状态,但下沉幅度南大北小呈一南倾斜坡,其南缘为盆地中新生代以来沉降中心。

乌鲁木齐山前坳陷 :北界为奎屯-玛纳斯-呼图壁北隐伏断裂,南以准噶尔南缘断裂与天山隆起区分界。 前中生代基底呈断阶状向北下降。 中生代以来,坳陷持续下沉,喜马拉雅运动以来,构造下沉速率显著增大,一直持续至今(图2-6)。 中新生界沉积最厚处位于坳陷北部,二叠纪至早、中三叠世为巨厚的磨拉石建造,沉积中心在阜康—昌吉一带;晚三叠世为稳定的砂、泥岩建造,沉积中心在乌鲁木齐附近;早、中侏罗世为含煤、生油建造,晚侏罗世为红色建造,坳陷最深处在玛纳斯以南;白垩纪至第三纪(古近纪、新近纪)主要为湖相、河湖相建造,沉降中心在沙湾、安集海一带,晚第三纪(新近纪)以乌苏一带沉积最厚;第四纪主要为磨拉石建造,沉降中心已迁至乌苏以西。 自中生代特别是新生代以来,构造差异运动和新构造运动强烈,中新生界强烈变形,在坳陷内由南到北有老到新,形成了四排活动逆断裂-褶皱带,目前仍处于逆冲隆起状态。

图2-6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新生代沉降曲线

(三)天山隆起地块(Ⅲ)

即现代天山隆起区,北界以准噶尔南缘断裂与准噶尔盆地相隔,南部与塔里木盆地以库尔勒断裂为界。 华力西运动末期形成的古天山山系进入中生代以后,成为隆起剥蚀区。 从中生代初直至第三纪(古近纪、新近纪)末,天山地区的地壳运动相对平静,隆起的天山长期遭受强烈剥蚀,最终天山准平原化,而南北两侧的山前坳陷与山间断陷盆地则处于沉降状态,不断接受沉积,如伊犁断陷盆地和尤路都斯盆地。 晚第三纪(新近纪)末,特别是上新世和早更新世,天山地区发生了非常强烈的造山运动,即新构造运动,众多老的大断裂复活,并产生了许多新生断裂。 沿着这些活动的与山体走向近一致的大断裂,整个天山地区发生剧烈的差异升降运动,产生明显的断块位移和构造变形,导致天山山系形成断块山脉与断陷盆地相间的格局(图2-3)。 因此,天山地区又可划分为3个二级中新生代构造单元:北天山强烈隆起区(Ⅲ1)、中天山盆岭断块区(Ⅲ2)、南天山强烈隆起区(Ⅲ3)。

北天山强烈隆起区(Ⅲ1):北界为准噶尔南缘断裂,南界为喀什河断裂(尼勒克断裂),为近东西走向的长条状隆起。形成于华力西运动末期,至早第三纪(古近纪)基本被夷平,喜马拉雅运动以来,又强烈隆起,形成主脉海拔4000m以上的高山区。

中天山盆岭断块区(Ⅲ2):位于天山中部,北界为喀什河断裂,南界为尤路都斯盆地南缘。 该区自中新生代以来,总体上以隆起为主,但隆起幅度要弱于南、北天山。 由活动断裂所围限的断块在这一时期的差异运动,使得一些断块下降成盆,如伊犁盆地、大、小尤路都斯盆地等,接受了部分中新生代沉积,由于天山整体抬升的背景,断面所经盆地内的中新生界沉积并不厚。盆地周围的断块则间歇性隆起成山。 断面经过的断陷盆地为伊犁断陷盆地 东缘和尤路都斯断陷盆地 。

南天山强烈隆起区(Ⅲ3):北部以哈尔克山北麓与尤路都斯断陷盆地为界,南部以库尔勒断裂与塔里木盆地为界。为近东西走向的长条状隆起。形成于华力西运动末期,至早第三纪(古近纪)基本被夷平,喜马拉雅运动以来,又强烈隆起,形成主脉海拔4000m以上的高山区。

(四)塔里木盆地沉降区(Ⅳ)

库尔勒断裂以南广大的中新生界沉积区,即现今塔里木盆地范围。 塔里木盆地是大型叠合复合克拉通盆地(贾承造等,1995),沉积体系包括震旦系—下二叠统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和上二叠统—第四系陆相沉积两套沉积系统,盆地沉积岩最大残余厚度15000余米,累计最大沉积厚度25000余米,是我国最大的沉积盆地。 盆地基底为前震旦系中-深变质岩系。塔里木盆地是塔里木板块的核心稳定区部分。塔里木板块在早古生代为一独立漂移的*板块。 晚古生代它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碰撞拼贴为一体,并形成古天山褶皱系。在欧亚*南缘成为*边缘增生活动带的一部分。其构造演化受古天山褶皱系活动的控制,盆地内构造变动与古天山褶皱系息息相关。 在晚古生代末期到中生代塔里木板块受特提斯构造带控制,由于羌塘地块、印度板块等与欧亚*碰撞,特提斯洋关闭,塔里木成为*内部稳定地块及沉降的山间盆地。新生代则主要受喜马拉雅构造带控制。 断面仅涉及塔里木河以北的盆地北部。 根据基底形态和中新生代构造特征,该区划分为库车山前坳陷(Ⅳ1)和塔北隆起(Ⅳ2)两个二级构造单元。

库车山前坳陷(Ⅳ1):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以库尔勒断裂与南天山分界,南部以近东向二八台断裂与塔北隆起分界。坳陷中出露地层为上二叠统和中、新生界,其中,中、新生界是一套厚8000m(图2-7)以上的陆相碎屑沉积,厚度大,层序较完整,具有明显的前陆坳陷沉积特征(表2-3)。 中生代以来,坳陷持续下沉,喜马拉雅运动以来,构造下沉速率显著增大,一直持续至今(图2-8)。

中新生代各时期沉降中心逐渐南移,新生代以秋里塔格一线坳陷最深,形成北薄南厚的楔状体。坳陷为一强烈变形的山前逆冲带,中新生界广泛发育线状褶皱、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地层变形倾角甚至可达近90°,这些逆冲构造近似平行于天山向盆地方向逆冲推覆,地震剖面上也可见发育断面近水平的拆离滑脱构造,上下盘构造明显不协调,深层构造极为复杂。 由于库车坳陷中新生界沉积基本连续,第四系也卷入构造变形,因此,库车坳陷是中新生代连续沉降的坳陷构造,并伴随褶皱隆起与逆冲,而且这种活动一直持续到现在。

塔北隆起(Ⅳ2):位于塔里木河以北、库车坳陷以南,呈NEE向展布,其北界为二八台断裂。 塔北隆起是埋藏在中新世—上新世前陆凹陷中的古隆起。 三叠系不整合覆盖于古生界之上,侏罗系—白垩系广泛分布,第三系(古近系、新近系)是塔北隆起厚度最大的地层,中新统—上新统可达4000m厚。 华力西期晚期—印支期即石炭纪—三叠纪,是塔北隆起主要形成期、主要断裂活动和主要局部构造产生期,主要的构造事件包括石炭纪末塔里木板块与北方的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最终碰撞拼合,二叠纪塔里木板块北缘古天山褶皱带的形成以及三叠纪末羌塘地块与塔里木板块南缘拼贴等。 受这些构造事件的影响,塔北隆起地区表现出了很强的构造活动性,在断裂断隆发育的同时,塔北隆起统一形成。 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早期即侏罗纪—早第三纪(古近纪),塔北隆起地区进入稳定沉降构造发展阶段。侏罗系、白垩系、下第三系(古近系)广泛分布于塔北隆起地区,其中侏罗系主要为一套湖相的深灰色泥岩、棕红、紫红色砂岩、砂砾岩,厚度一般300~600m;白垩系为湖相的紫红、棕红色砂岩、砂砾岩、泥岩,厚400~600m;下第三系(古近系)则为一套砂砾岩,厚度一般百余米。

图2-7 塔里木盆地不同年代中新生界等厚图(单位:m)

表2-3 库车山前坳陷新生代以来构造沉降量及沉降速率

图2-8 库车坳陷中新生代沉降曲线

整个侏罗系—下第三系(古近系)厚度分布较均匀,一般变化不大,反映了构造稳定期的特征。 另外,侏罗纪—早第三纪断裂活动微弱,仅在塔北隆起的中部断隆地区发育少量燕山期的正断层。 喜马拉雅期晚期即晚第三纪(新近纪)—第四纪,塔北隆起地区整体快速下沉,成为库车前陆坳陷的重要组成部分,塔北隆起由长期发展的隆起构造转化为埋藏在喜马拉雅期晚期前陆坳陷中的前侏罗纪隆起。 晚第三纪(新近纪),随着始新世末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造成的天山山系的迅速抬升,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天山山前急剧沉降,形成山前前陆坳陷,塔北隆起地区演化为前陆坳陷与前缘隆起间的斜坡地带,沉积了一套厚2700~4000m的细磨拉石建造,由南向北厚度急剧增厚,反映了前陆坳陷沉积和沉降速率快的特征。

二、区域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新疆北部的塔里木盆地北缘、伊犁盆地、准噶尔盆地,自早二叠世末海相前陆盆地转化成内陆盆地之后,其中沉积了厚度不等的二叠系—中、新生界。 在盆地下降的同时,已形成的阿尔泰山、东西准噶尔造山带、天山等造山带一方面继续隆起遭受剥蚀,另一方面沿已形成的盆地边缘逆断裂向盆地内部逆掩。 在阿尔泰山和东准噶尔造山带,以由北东向南西的逆冲推覆为主,西准噶尔造山带以由北西向南东的逆冲推覆为主,而天山造山带则分别向南北两侧逆冲推覆。 这种构造变动,一方面促使该区地壳持续大规模缩短,另一方面,使北疆各盆地周缘均处于挤压状态,与此同时,在周缘隆起带内的主干断裂复活,多呈逆、逆-走滑活动。 盆地的构造演化大体经历了6个时期:

1)晚二叠世强烈的构造沉降;

2)晚二叠世末至三叠纪的盆地收缩期;

3)侏罗纪的构造沉降;

4)晚侏罗世至白垩纪的盆地收缩期;

5)早第三纪(古近纪)盆地沉降期;

6)上新世至现今湖盆收缩期。 每次盆地收缩期都伴随有山脉的构造抬升。

天山南北两侧中、新生界沉积物特征与沉积序列反映了新疆北部盆地的这种演化历史,即在晚二叠世末至三叠纪末、晚侏罗世末至白垩纪末、上新世至今,盆地边缘普遍以磨拉石沉积为主,且上新世以来形成的磨拉石堆积规模最大、最厚。

新疆北部山脉构造抬升和盆地构造沉降的脉动式特点,其根源与古、中、新特提斯洋的关闭密切相关,也就是与羌塘、拉萨、印度3个地块先后依次与古亚洲*南部边缘的碰撞有关(图2-6,图2-8)。 3次碰撞,在新疆形成3次粗碎屑堆积,其中以印度碰撞(喜马拉雅期)最为强烈,形成的磨拉石沉积最厚,山体抬升最高。

晚二叠世时,在新疆北部,山系开始强烈抬升,在山间盆地形成巨厚的磨拉石堆积,而盆地急剧构造下降,普遍形成粗碎屑沉积,构成新疆北部陆相盆地主要的生油层。

自晚二叠世末至三叠纪末,新疆北部以内陆盆地的超补偿堆积作用和*地壳明显的缩短增厚为特征。 造成该期地质事件的动力学机制是这一时期古特提斯洋南的羌塘地块迅速向北运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巨大影响,形成昆仑山(肖序常等,1992)。

早侏罗世时,中特提斯洋扩张使北部地壳处于引张状态,盆地下沉,形成3000~5000m厚的侏罗纪含煤沉积,地形趋于准平原化。 从晚侏罗世开始,中特提斯洋南地块拉萨地块迅速北移,到早白垩世与古亚洲*南侧碰撞形成藏北褶皱山系(肖序常等,1992)。

在准噶尔地区,伴随山脉的构造抬升,盆地仍在沉陷。 而在塔里木则是山脉构造抬升,盆地基底也抬升,特别是晚白垩世,可见,拉萨碰撞对塔里木的影响要比对天山以北的大一些。 晚白垩世另一重要的构造事件是塔里木西部喀什一带遭到来自西部新特提斯洋的海侵,在相对较低洼的地带形成浅海。 这一海侵事件在喀什一直持续到渐新世。

第三纪(古近纪、新近纪)重要的地质事件是印度碰撞和喜马拉雅山系的形成,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亚洲*的巨大影响。 这一影响在新疆北部表现为山体抬升和盆地沉降。

早第三纪(古近纪)时,盆地范围空前扩大,在规模上仅次于晚二叠世时的内陆湖盆。盆缘山麓河流相粗碎屑沉积和盆地中心湖相软泥沉积并存,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新疆北部地壳运动的特点。 到第三纪(古近纪、新近纪)末,塔里木盆地西部的喀什海也因受这次碰撞事件的影响而退出,形成塔里木西部大量澙湖相沉积,构成新疆境内最大的石膏及蒸发盐类矿产资源。 到上新世时,山体构造抬升大于盆地沉降,因此,内陆湖盆逐渐被磨拉石沉积所填充。 从上新世开始到更新世,在天山南北形成倒序的磨拉石堆积,其特点是粗碎屑越来越多,粒径越来越大(任纪舜等,1990)。 该期磨拉石堆积厚达4000m左右,天山北麓的也近2000m。 这种情况可能反映了天山产生南高北低不均衡的抬升运动。 更新世至全新世新疆境内山岳冰川的形成也与印度碰撞有关。 此外,印度碰撞的挤压应力还通过上地壳刚性块体向北传递,其结果使新疆北部产生大规模的走滑和共轭剪切,并导致旧有断裂系统的复活,在天山两侧及盆地周缘再次发生冲断和逆掩(Feng, et al., 1989; Graham, et al.,1990),使盆地周缘的第三纪和第四纪沉积也卷入到冲断及逆掩构造系统中。 如北天山山前坳陷中的四排活动褶皱-逆断裂带及南天山山前库车坳陷中的四排活动褶皱-逆断裂带。

三、新疆北部构造沉降中心与迁移

塔里木盆地晚古生代沉降中心在塔里木西南叶城一带,次沉降中心在满加尔、阿瓦提、唐古孜巴斯地区,民丰—于田一带也有次沉降中心发育。 中新生代,克拉通内部不再发育沉降中心,主沉降中心大都迁移至克拉通边缘,这与盆地性质的转变密切相关。 三叠纪库车地区快速沉降,沉降、沉积中心吻合,发育浅、深湖相沉积;侏罗纪有库车、满加尔、塔西南3个沉降中心,而沉积中心在东南缘也存在,相比之下,侏罗纪沉降沉积中心最远离盆地腹部,表明该期盆地范围较大;白垩纪及其以后,库车、满加尔地区沉降中心向盆地腹部迁移(图2-7),这与岩石圈板块弹性厚度增大、冲断负荷作用强烈,前陆盆地向前陆方向推进密切相关。

准噶尔盆地自二叠纪以来的沉降特征表现为三段式,由二叠纪、三叠纪—早第三纪(古近纪)和晚第三纪(新近纪)—第四纪3个阶段组成,反映出快速沉降—缓慢沉降—快速沉降的旋回特征。 盆地沉降量以二叠纪为最大,反映了早期复理石前陆盆地发育阶段地壳较薄对构造负荷作用敏感的特征;随着碰撞向陆内进行,三叠纪由于地壳厚度的增大地壳挠曲幅度在相同的负载下必然相应减小;侏罗纪—早第三纪(古近纪),构造沉降幅度和速率较为稳定,反映了较为稳定的以振荡运动为特征的陆内坳陷型盆地沉降特征;晚第三纪(新近纪)至第四纪由于强烈的陆内俯冲,天山山系强烈隆升,产生巨大的构造负载作用于盆地基底之上,其沉降速率和沉降量又一次明显增大,反映了陆内俯冲型的前陆盆地构造沉降特征。

二叠纪以西北缘玛湖坳陷沉降速率最快,沉降量最大,天山山前坳陷次之,而*坳陷和克拉美里山前坳陷则相对沉降缓慢;三叠纪—侏罗纪各坳陷沉降速率与前期相比均大大减小,此期以天山山前坳陷沉降速率为最大,玛湖凹陷退居第二位,乌伦古凹陷和四棵树凹陷开始发育,并接受了较厚的中生代沉积;白垩纪—早第三纪(古近纪)各地区沉降速率进一步减小;至晚第三纪(新近纪)—第四纪盆地大部分地区变化不大,但南缘天山山前和四棵树地区表现为沉降速率再次迅速增大,且横向上表现为由东向西沉降速率逐渐增大的趋势(图2-5)。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石璜镇历史演变 ...突突的声音,排气管还冒黑烟,有时走也是走走停停的, 我手机型号步步高V206的,手机的内存U盘显示以满但我查看了手机,手机里 ... 步步高v206,我想下载手机英语,希望各位指点指点,哪里有下载,下载后具体... 步步高V206B手机怎么下载java软件 如何通过化妆修饰不同脸型和鼻型? 最近我的手机总是莫名收到一条短信,说的SIM卡已被更换,这是怎么... 丈母娘和女婿什么相处模式最和谐? 女婿怎么跟岳父岳母搞好关系? 诛仙2中宠物怎样恢复到绑定前 研究简况 塔里木海相克拉通盆地的叠加与改造 白垩系层序地层 成岩演化序列与成岩阶段划分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侏罗系致密砂岩气 沿断面新构造运动特征讨论 地壳构造 不同构造带岩性及岩石学特征 天山的地质组成、深浅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南北分带 我国有哪些地区发现了大储量油气田? 库车坳陷东秋里塔格构造带成藏条件分析 什么电脑管家比较好用 电脑软件管理的软件哪个好? 电脑软件管理的软件哪个好? 怎么让前男友后悔分手 电脑公司管理软件哪个好? 电脑公司管理软件哪个好? 被分手后如何让前男友后悔? 有哪款电脑管理软件好用的 高陡构造防斜打快技术 岩相组合 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古近系储盖组合 构造变形特征 农二师二十九团的简介 储层、盖层及组合特征 手机内存到底包括哪些?和RAM、ROM、SD是怎样的对应关系?谢谢 怎么用java报表工具制作出一份好看的报表 怎么用帆软做java报表 怎么用JAVA来制作EXCEL报表?源代码应该怎么写?有... 使用 java进行报表开发,,求一个例子。。 基于web的报表开发的JAVA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 java实现报表,怎么设计,求源代码 目前大家在java开发中使用什么报表工具 陕西的女孩怎么样? 父亲强行把女孩嫁到了台湾,丈夫很爱她,她慢慢爱... 为什么台湾妹子声音那么好听:如题。台湾妹子说话... 梦到个小女孩被朋友车撞死,去了小女孩的葬礼,还... 秘鲁的秘还可以组什么词 秘乐2.0卖掉的秘豆冻结中是什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