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人为什么右脚不穿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9 16:0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27 06:28
古希腊人在布阵上重右轻左,人们右脚赤裸不穿鞋,左、右是否在古希腊人的观念中有着特殊的指向?
脆弱的右翼
公元前395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斯巴达人的铁蹄踏遍整个希腊,建立起无可动摇的霸权统治。位于维奥蒂亚(古希腊中部地区)的城邦底比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因与斯巴达结盟而实力大增,蠢蠢欲动的底比斯在统帅伊巴米农达的率领下,联合雅典、科林斯等重要城邦结为维奥蒂亚同盟,向斯巴达人发起进攻。但战事并未如伊巴米农达想象的一般顺利,断断续续打了十余年仍与对方保持拉锯状态。
公元前371年,维奥蒂亚同盟与斯巴达的和平谈判破裂。斯巴达国王阿格西劳斯二世大怒,亲率数万大军侵入维奥蒂亚境内,在底比斯郊外的留克特拉安营扎寨,大战一触即发。一时间,底比斯全城上下人心惶惶。
阿格西劳斯二世的大军不仅拥有当时最先进的三列桨战船,还有一万名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被各国视为“战神统领”的重甲步兵,而伊巴米农达率领的底比斯军只有六千多人,骑兵数百,人数与装备都不占优势。在显而易见的优劣对比之下,伊巴米农达对部队进行了创新编制。在古希腊布阵传统上,各个战斗方阵会排成一横线,精锐都汇集于右翼。斯巴达人也是如此,方阵右翼为一支700人精锐战士组成的先锋部队,而装备较弱的部队则置于左翼,这一重右轻左的方阵策略曾使斯巴达人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战无不胜。而伊巴米农达此次却一反常态,将由底比斯青年贵族组成的精锐部队调于左翼锋面,并将左翼列数由传统的八至十二列改为五十列。战斗开始,底比斯方阵中加强了的左翼在骑兵的护卫下以惊人速度冲向斯巴达军,而较弱的右翼则向后撤,形成斜线战术,完全打乱了斯巴达人的步兵排序。斯巴达精锐战士被杀至四散奔逃,700人先锋中有400人被杀,重甲步兵损失4000人,而底比斯军只有300人阵亡,留克特拉战役因此埋下了斯巴达王国衰落的伏笔。
十年后,即公元前362年,伊巴米农达率领底比斯三万步兵进攻斯巴达,以同样的布阵方式在曼蒂尼亚地区大败仍然保持重右轻左策略的斯巴达骑兵部队,使斯巴达王国从此一蹶不振,结束了这一赫赫王国在希腊的称霸史。然而,伊巴米农达在这场战役中中箭身亡。
后世的史学家们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斯巴达人为何采用重右轻左的布阵策略?为何在留克特拉一役惨败十年,斯巴达人依然不能汲取教训?左、右,在古希腊人的头脑中是否占据着不一般的概念?公元前427年,位于雅典和底比斯之间、一直保持中立的雅典保护城普拉提亚遭到底比斯军队的侵扰,城内居民*外逃。根据古希腊战争史典籍记载,所有冲出重围、逃离家园的普拉提亚人全部都只有左脚穿鞋、右脚赤裸!这又是何故?《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作者、杰出的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他的著作中对此有如下解释:不穿鞋的右脚,比穿行军草鞋的左脚更能适应环境,让他们不至于在雨后的泥泞中被绊倒!如果我们承认这一说法具有合理性,那么,为何只是右脚呢?
神话研究新思路
2006年,76岁的法国历史学家维达·纳格去世,这位古希腊史学权威生前尝试将希腊神话与史实相结合,在《荷马史诗》等神话著作中搜寻证据以解释历史现象,尽管希腊神话史学研究由于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立足史实”的研究传统,属于正处在萌芽阶段的边缘学科,但维达·纳格在神话故事中为一些无法解释的历史现象寻找切入点的独特方法,仍然激起人们的浓厚兴趣。
比如说,古希腊传统中,18至20岁的雅典青年男子在从战场上凯旋归来时,总要身披一件黑色短斗篷。对此,维达·纳格引用忒修斯的故事作出如下解释:古希腊神话中的著名英雄、埃勾斯之子忒修斯接受挑战,前往克里特岛迎战牛头人身的怪物弥诺陶诺斯,出发前他与父亲约定,如果成功杀死了怪物,就在返回的船上悬挂一面白帆。忒修斯借助爱人赠予的线团,在弥诺陶诺斯的迷宫中成功将怪物杀死并顺利走出迷宫。然而,在快要抵达故乡的船上,因疲倦而睡着的忒修斯忘记了要把船上的黑帆换成白帆,结果,登高远眺的埃勾斯误以为儿子已死,在绝望中投海自尽。神话故事影响到现实社会,为纪念两父子,黑帆便演变成雅典青年凯旋时所披挂的黑色短斗篷,亦成为英雄孝义的象征。
古希腊神话是反映希腊社会的一面镜子。埃勾斯之死与黑斗篷由来的解释,合情合理,因而也被历史学界所接受,神话、历史,界线从此不再分明,那么用神话还能解释其他的疑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