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用通俗的语言把“程朱理学”解释一下啊,网上查了半天,越看越糊涂,感觉可不好理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9 06:4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8:15
前段时间给孩子买了一套石不易的《少年历史课》,孩子爱看,自己读着也挺有意思,上面刚好有对程朱理学的描述,个人感觉很不错,至少我是看明白了,哈哈哈,内容如下:
程朱理学比较复杂,基本上,如果你的学识没有达到一定水准的话,就是把它的概念倒背如流,脑子也照样是一团糨糊。因此,你要是不想了解太深的话,只用记住一点就行了,即理学就是一种变异的儒学。
有人看到这里可能晕菜了,儒学是孔子创立的,挺好的啊,为啥非要把它搞变异?要想明白这个问题,你得要先思考另一个问题,儒学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因为儒学提倡用仁政管理国家,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
但是光有仁政显然是不够的,尤其是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有点过分突出小农的利益,没有照顾到统治者的感受。于是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兼采法家和道家的思想,抛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树立了皇帝的绝对权威,让统治者非常喜欢。
不过,儒学虽然好,但也有漏洞,就是缺乏神谕、神启之类的东西,神圣性不够。比如说吧,我们可以把孔子尊为圣人,可圣人也是人,万一将来出现新的圣人,以新的圣人之道代替孔孟的圣人之道,那不就乱套了吗?
所以为了堵住这个漏洞,那些儒家学者就需要论证孔孟之道不仅是古今唯一正确的,而且以后也是唯一正确的。其具体的做法就是在儒学中引入道家和阴阳家的世界观,用阴阳五行去解释孔孟之道与自然规律是相符合的。
最开始,这项工作是由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张载去做的,后经过程颢、程颐兄弟(又称二程)的继承和发展,最终由二程的四传弟子朱熹集其大成。因此这种学说常被称为“程朱理学”。
朱熹的理论体系主要吸收了三方面内容,即二程关于“理”的唯心主义思想,张载关于“性”和“气”的学说,以及周敦颐关于“太极”的思想。朱熹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是万物的本源,其最高境界是太极。理与太极都先于万物而存在。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先有理然后才有气,气是从理生出来的。
是不是不太好理解?
通俗来讲,理其实就是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如果理表现在自然界,就是日月星辰的运行,山川河海的变迁;如果表现在人类社会和动物身上,就是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
人有道德很好理解,那么动物如何体现呢?朱熹举例说,虎狼有父子之情,蚂蚁有君臣之别,这其实都是它们有道德规范的表现,说明动物界也是有“理”的。
不过,“理”这玩意儿有点娇气,容易被“气”蒙蔽,特别是浊气。动物的浊气比较多,所以动物的道德不健全;人的浊气比较少,所以人的道德就相对健全。当然,具体到每个人身上,浊气多少又有不同。像那些不懂礼数又特别残暴的人,浊气一定少不了。而圣人道德完美,身上就没有浊气。
于是问题就来了,有没有办法让自己的浊气少一些呢?有!就是要多学儒,学得越好就越能接近圣人那种无浊气的状态。至于具体怎么学,朱熹则主张尽可能少做非礼(不合礼仪制度)之事,因为非礼之事都是道德不健全的,做多了,容易潜移默化受到影响,拉低自己的道德水准,所谓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是也。
这就是朱熹等人对儒学的改造。通过这种改造,儒学就披上了神圣的外衣,圣人与儒学的地位也得到进一步抬高。以后,只要你的行为超出了圣人规定的范围,就可以给你扣上大逆不道的帽子。像“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存天理,灭人欲”这些话,其实都是程朱理学的一种极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