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9 08:35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0:40
众所周知,汉末三国时期,可以说是古代历史上名人最多的一个时期。就曹魏来说,曹操、曹丕、于禁、张郃、张辽、乐进、徐晃、郭嘉、荀彧、司马懿等人,都是大家熟悉的人物。就蜀汉来说,刘备、刘禅、诸葛亮、赵云、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被人们所熟知。至于东吴,也有孙权、孙策、孙策、陆逊、周瑜、吕蒙、鲁肃等家喻户晓的人物。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笔者提到的这些历史人物,名字基本上都是一个字。至于诸葛亮和司马懿,名字也是一个字,因为诸葛、司马是复姓。
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大部分历史人物的名字都是一个字的原因,很可能和儒家有关。在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中有这样一句话:“讥二名,二名非礼也。”对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一是《春秋公羊传》表明儒家反对双字名,认为双字名非礼;二是儒家认为同一个人取两个名字是非礼的。
《公羊传》又名《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其作者为卜商的弟子,战国时齐国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一起将《春秋公羊传》着于竹帛。众所周知,在西汉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伴随着儒家学说地位的提升,《春秋公羊传》的影响力自然也是水涨船高。从这一角度来看,《春秋公羊传》提倡名字为单字的主张,自然会影响到汉朝乃至于三国时期人们的取名习惯。
当然,在春秋战国时期,也确实存在名字为两个字的人物,比如秦舞阳(公元前239年或之前-公元前227年或之后),亦作秦武阳,战国末期燕国武士,燕国名将秦开之孙。年少时就犯下杀人案,后被燕太子丹找到。后于公元前227年(此时岁数不详)随荆轲赴咸阳刺秦王,后来事败,荆轲被杀,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没有交代秦舞阳的下场。
双字名的历史人物也不是没有,比如汉武帝时期的天才名将霍去病、御史大夫桑弘羊等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桑弘羊的名字虽然是两个字,但是,他的儿子名为桑迁,也即桑弘羊没有继续让自己的儿子采用双字名。再比如霍去病的弟弟名为霍光,儿子名为霍嬗,孙子名为霍云,霍山。
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在汉朝时期,大部分世家大族,都不会采用双字名。所以,霍去病在飞黄腾达之后,其后代也没有继续采用双字名。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西汉时期,人们取名采用单字还是双字,其实没有强制的规格。但是,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大权。对于王莽来说,将“二名非礼也”就理解为双字名不合礼法,下令禁止天下人取双字名。
《前汉书·匈奴传》记载:“时(王)莽奏令天下不得有二名,因使使者以风(讽)单于,宜上书慕化,为一名,汉必加厚赏。单于从之。”可见,王莽从法律上确定了取单字名。王莽之所以禁止使用双字名,名义上是为恢复周礼,实际上还是为了强化自己的地位,以古礼来束缚臣下。
在王莽一朝,取单字名是强制规定,很多之前双字名的纷纷改成单字名,而那些犯了罪的,还会给犯人恢复双字名,以示惩罚。根据史料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原名叫王会宗,后改名王宗。换而言之,即便是王莽的长孙,也不敢违背这一条规定,由此可见其影响力。王宗后来和舅舅欲图谋反叛,计划败露自杀。王莽下诏:“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剥夺其单字名,恢复双字名王会宗,以示名誉上的惩罚。而这,无疑强化了使用单字名的习惯。
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了东汉后,虽然取消了王莽的禁令,但是,“二名非礼也”直到东汉末年都是世家大族的主流观念。毕竟,对于刘秀、刘庄、刘炟、刘肇、刘隆、刘宏、刘协等东汉时期的皇帝,名字也都是一个字。在此基础上,就汉末三国时期的人物,自然也不好违背这一取名习惯了。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汉末三国时期,也不是没有名字为两个字的人物,比如淳于琼(?-200年),字仲简,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时期官吏,于汉灵帝中平五年(188)被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右校尉,与蹇硕、袁绍、鲍鸿、曹操、赵融、冯芳、夏牟同列。为袁绍大将,与张郃、高览等人齐名。在官渡之战时,淳于琼镇守乌巢,遭到曹操的偷袭而惨败,淳于琼本人也被斩首。
在汉末三国时期,历史人物的名字还是以单个字为主。而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情况得到了比较明显的改变,比如王羲之、王献之、陶渊明、萧方智、陈叔宝等历史名人,逐渐采用了两个字的名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0:40
并不是三国时期没有,而是当时名、字是分开的,而人们出于礼数,见面都以字相称,如果直接叫名,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只有相互仇视的两人才这样称呼,所以在称呼字的时候都是双字,比如孟德、玄德、仲谋等。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0:41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为了巩固统治,他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制,对人名方面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复名。据说这是因为王莽的长孙王宗企图篡位之事败露,王莽怒废王宗名号,复其原名,以示贬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