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孝,谁之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9 08:41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3:42
1.子不孝,首先是父母之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他们的榜样。孩子刚出生就是一张白纸,他们的思想、品行是在后天的学习中一点点建立的,其好坏与以父母的从小的培养点拨纠正有密切联系。例如孟母三迁就是自古典的。。老师教育所有的学生,不可能象父母一样只针对你的一个孩子,所以就不可能面面俱到。把孩子推给学校,父母不负责任的做法,想法都不可取,那样只会毁了孩子。2.很多孩子的生活环境非常不适合孩子的成长,有些父母要不就父亲不管要不母亲不管,更有甚有父母都不管子女,任其自生自灭。这样父母太残忍了。3.子女如果不懂事,不听话,父母可以去教育孩子,利用家长的独特身份去训教子女,这种事情是很常见的。特别是还没有能力独立生活的人,他们除了父母还能依靠谁,针对这种情况,子女又能怎么样呢?所以说,在现在的社会,社会不只要对子女提出要求,而且也要对父母提出要求,子女要孝顺父母,父母更要爱护子女。这样的双向要求才能真正的促进家庭的和谐乃至社会的和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3:42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做专门探讨。我从自己的博客把原文复制过来。
还是先回答楼主的问题:子不孝,第一责任是父母,第二责任是学校,第三责任是社会。
第一个责任,我在博文中有探讨。现在说第二和第三种:子的人格形成的主要阶段在学校,一个不提倡孝道的学校,怎么脱得了干系!子的*阶段在社会,如果整个社会道德沦丧,价值体系混乱的话,要子不孝也难矣!!
以下是我的博文:
孝是一种习惯
2008-6-15, 14:27,星期日
如果你是一位母亲,你的儿子在外地15年没有回来看望你,当你颤魏魏地拨通你儿子的电话时,儿子既不叫你一声“妈”,也不问你身体、生活现状,只冲头一句:“是不是要我给你寄钱?”你是什么心情呢?
是的,有这样一位妈妈,有这样一个儿子,*俩在电话上说了这一句话,母亲泪眼婆娑,什么也没有说就挂上了电话。“我儿子在外边这么多年,变傻了,说不了人话了。”母亲对人这么讲。
她儿子并不傻,他孤身在外这么多年,成了家,立了业,有了孩子,还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单位的头头。他为人实在,工作认真,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在朋友圈、在同事面前,有良好的人缘、很高的威信。就这么一个人,对生身母亲却如此冷漠。
是母亲有过错吗?这是一位有九个孩子的母亲,把九个孩子抚养*,这是多么巨大的工程。这样的母亲,在我们身边不知道可以找到多少,她们慈祥、宽厚、质朴、勤劳,她们任劳任怨、意志坚韧,她们正是鲁迅所说的人,“吃的是草”,奉献给孩子的是甘甜的乳汁。这样的母亲,能有什么过错呢?
儿子是个好丈夫、好父亲、好上司,母亲也无可指摘。可是,这样的儿子,对这样的母亲,竟然十几年冷漠着,没有浓烈的亲情,没有撕心裂肺的挂牵,没有无怨无悔的反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我目力所及的地方,上边的故事经常发生着。我万分困惑,万分不解。我们可以骂儿子“不孝”,“没有良心”,“白眼狼”,可是,这没有任何用处,就算你语重心长地去劝善一番,就能够让儿子突然之间“孝顺”起来吗?或者他们会良心发现,但这种“孝”,又有几分是“真情”?几分是发自“内心深处”?
我注意这种现象,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我为那些母亲伤感,也为那些“不孝子”感到困惑。事实上,这些儿子们也承受着不小的内心压力,“可是,我爱不起来。我对母亲、对父亲,就是爱不起来。”有一次,一个被人骂为“不孝”的儿子这样对我说。“他们没有错,他们是好父亲,好母亲,可是,我爱不起来,我就是不想他们,也从来不想去孝顺他们,我内心如此,你叫我怎么办?”
“爱不起来”,这是他们普遍的问题。有人会说,“对父母的爱,是人的天性,他们怎么会‘爱不起来’,这不是‘禽兽不如’嘛!”你这样说,不能算错,可是,我相信他们的话,如果你一定要让他们“爱起来”,也只能算是“强拧的瓜”,并没有解决他们的“根本问题”。
在困惑中我开始研究这些“不孝子”的成长史。他们大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各种原因,他们从小就不在父母身边成长,有的被寄养在亲戚家,在“冷眼中”度日;有的长年住校,缺吃少穿,极度自卑。他们几乎完全靠自己的运气,“自生自灭”。在他们最需要父母扶持的阶段,父母们因为生计,离他们很远。父母并不是不爱他们,不关心他们,因为生活的艰难,父母力有不及,也因为多子多女,父母们只能疲于奔命,无法满足儿女们除生存之外的更多需要。
“不孝子”们大都凭着自己的奋斗,在社会上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这片天地里没有父母,没有亲情,没有温暖与关爱。他们只是冷冷地看着自己的这片生存空间,不带感情地审视着周围的一切,如孤独的狼审视着自己万难中猎取的羚羊。他们脑子里不仅仅没有父母,甚至没有兄弟姐妹,没有血脉相关的温情。就事说事,这是一批了不起的人,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是社会的中坚。他们是坏人吗?是令人不耻的人吗?是应该被我们嗤之以鼻的人吗?我觉得似乎不是。
孝是一种习惯。举凡习惯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过程。我通过研究那些孝或不孝的人,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习惯是需要培养的,而培养的责任,往往在父母。也就是说,不孝的子女,是他们的亲生父母培养出来的。
我这样说可能过分残酷,但却是我观察到的事实。一个在成长中饱受冷眼、饱受环境摧残的,很少受到父母关爱的子女,要让他们“充满孝心”,其实是难的,甚至是不公平的,虽然我不能说这样的人没有。这就比如你春天没有撒下种子,秋天却要收获果实,这从何说起呢?当然可能会有某种机缘,有一颗种子在你的园子里发芽开花结果,让你享受到了“收获”的喜悦,但这种机率实在是太小了。
但是我周围有很多人持这样的观点:“孝是人的本性。”另一方面,你如果要问他为什么有那么多“不孝的人”,他们会说:“那些家伙人面兽心。”说真的,我不喜欢他们把“孝”的习惯如此简单化。虽然我也十分看不起“不孝之辈”,这是受中华文化熏染多年的人的必然心态。但我还是不愿意把这件事情简单化。
两年前,我不幸生过一次病,虽然不是什么大恙,却需要住院治疗。大约第二天吧,我那“学习繁忙”的小女儿专门请假,来医院陪了我两天。这在我们家是十分正常的事,父亲生病,女儿请假来陪护--虽然她小到做不了什么事,但是,这很重要,不管她多大年龄,都必须知道父亲的健康跟她是密切相关的。
但我受到了包括主治大夫到*的一致谴责。他们认为,孩子的学习是多么重要的事情,怎么能让他们耽误功课“请假”来陪你?为了孩子,父母什么样的牺牲都是应该的,而为了父母耽误孩子的学习是绝对不应该的。
我开始还辩解,后来只好笑而不言了。说得我烦了,我就跟他们说,孝顺父母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必须从幼儿开始培养。其实,我的话只说了一半,另一半就是,永远不要让你的孩子离开你的关爱的双眼,永远不要把成长中的孩子放在你关照不到的地方,把享受关心变成孩子的一种习惯。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孩子“孝顺”的习惯吧。不要说现在你不需要,总有一天你会需要它的。
“孝”说续尾
2008-6-22, 13:42,星期日
前文只算得个“引起”,点明了“孝是一种习惯”,虽然已经谈到“习惯”这种特性的形成缘起,如果不仔细体味,可能会不得要领,会理解成对不孝的斥责,对孝的褒扬。我写《孝是一种习惯》的时候,绝对不是这个意思,在我眼里,“孝是一种习惯”,我们就要多找找“习惯”形成的规律,而少花功夫在喝斥“不孝”上。比如拿地狱之类来吓唬“不孝”们。
说起来,“孝”始终站在中华文化的核心位置,儒文化的招牌,难道不就是“孝”字吗?我一直认为,古人常常比今人聪明。有些看起来很“虚”的东西,我们的先人总是要叫它有所附着,把它“物化”,仪式化。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样,生活在娘老子对儿女“尽孝”的时代,对古代“孝的仪式”,不甚了了。我不妨就日常起居的仪式,简单说一两宗。传统的大家庭,如果有长辈,儿女早起要到父母处请安;儿子从外边回来,不可以先进自己房里,而是先去父母、祖父母处问安,陪着说半天话,然后方可回房跟妻儿团聚。父母生日的时候,儿女要磕头祝寿。任何时候外出,必须到父母处告知。父母生病的时候,即使在朝为官,也可以告假服侍父母。由上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就是孝字当先,长辈当先。
我说先人聪明,就是觉得他们聪明在有一整套仪式,让你从牙牙学语开始,就走上“孝”道。这条道,已经事先修好了的,明明白白摆在眼前,你照着朝前走就是了。习惯了,就会在言行举止中,以“孝”为先,以“孝”为大了。而当今呢?“孝道”早就被“扫”进了“封建的垃圾堆”了,能够替代“孝”的其他的“道”又没有产生,于是出来了一种父母们无所适从的“乱”道,培养出了一大帮“小皇帝”,“啃老族”等等“极端利己主义者”,也为“范跑跑”们和公共汽车上的“不让族”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讲到这里,有人认为,我是一个拥有“腐朽思想意识”的“复古主义者”。如果你这样来看我,我也不反对。我一向认为,如果走极端的*一途,自然是要把固有的文化传统,全部砸烂为好。但从人性的角度上讲,从民族性上讲,中国人对“孝”的需要,似乎非常之猛烈。我们并不少见到一个叛逆的儿子或者女儿,让并不年长的父母感到“心灰意冷”,并用自己的经历昭示社会,养儿女绝对是“赔本买卖”,我们想想,这是不是为新新人类的不育文化,起了推动作用?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繁殖的动力,这是一件好事吗?我们固然可以提倡“计划生育”,但是,如果走到极端,组成全民族的个体都不再生育,那真地是国家之福,是民族之福吗?
话题扯大了,这些问题还是让专家去研究吧,我还是要讲培养儿女孝的习惯的问题。
我们不可能完全“恢复”先人们那一大套“孝”的仪式,那个太过繁复,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但大致的样式还是要有的。比如,儿女在父母生日的时候,向父母赠送礼物,为父母洗脚,亲吻父母,向父母行礼;外出归来的时候,向父母请安;父母生病的时候,由儿女(即使年幼)求医问药;等等。我们可以提倡家庭民主,但是有个限度,原则上父母的尊严必须得到维护。在家庭中既要有人格平等,又要有地位的不平等。好的设备,父母优先使用;好吃的东西,必先奉给父母品尝。如此以来,我觉得,孝的习惯或许有培养起来的可能。
有朋友说,父母要以自己的孝行,影响孩子,带动孩子。这话非常正确。事实上,父母对长辈的态度,“严重”影响你的孩子对你的态度。不孝子的儿女往往也是“白眼狼”。但可惜的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现代人结婚较迟,生小孩更迟,及到孩子懂事的时候,爷爷奶奶们或许就不在人世了。也就是说,在“尽孝”这一点上,我们给孩子几乎没有多少“言传身教”的机会。光靠这个方法,显然不成。
上边这些话,我跟很多父母讲过,可惜只有少部分人认为有道理。当今社会,能够摆正父母跟子女之间尊卑关系的家庭,实在是太少了啊!很多父母,特别是那些有文化的父母,总是以“民主”标榜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追求家庭内部父母与儿女的绝对“平等”。这样做不能说一点也不好,可能在有些国家、在那种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人家就是这么做的。但问题是,我们是中国人,当那些民主家庭的父母讲到儿女们一旦*,就“远走高飞”,孝心淡薄的时候,多有凄楚之情,可见儿女的“孝敬”,对他们来说,实在是现实的需要。那么,我建议,那些儿女尚幼的父母,你还是花点心思去培养儿女“孝的习惯”吧。我这人愚笨,总认为,孝是个好东西,我们永远需要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3:43
1、俗话说子不孝,父之过,我认为是环境塑造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身教重于言教。孩子的性格大部分是受父母的影响。
2、棍棒底下出孝子,虽然不能打孩子,但是不能从小惯坏孩子。我现在感觉我小时候我的父母很宠我,但是尽量能不惹老人上火就多孝顺点吧,天下最苦父母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3:43
子不孝,父之过是上辈流传下来的。孩子不孝,父母是要占主要原因的。父母在孩子心中一直是他们学习的榜样,父母怎样为人处事,孩子就会有样学样。所以奉劝大家在对自已父母不孝的时候,应该想想自己的以后。俗话说,屋脸水滴旧涡涡,意思就是你不孝敬你长辈,晚辈会跟你一样也不会孝敬你的,希望大家好好善待自己父母,以免老了自己吃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3:44
虽说常言道:子不孝,父之过。但深究起来,不能简单地说是某人之过,归根结底还在于教育的问题。德行为本,知识、技能是其次,这个顺序搞错了,你耗尽一生的努力,教出来的孩子会让你吐血,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不开智慧,烦恼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