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兴办实业的目的,他创办实业的历程反应了中国社会哪些方面的发展情况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9 09:0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8:12
张謇践行文化转型,立足于父教育而母实业。用实业养民生,以教育启民智;他设纱厂名大生,建轮船公司曰大达,大生寓民生,大达喻民智;大生解近忧,大达排远虑,终极目标是倡行开启民智,令国家、民族和个人均知所从来,向何处去,主动践行文化转型,树立自主意识,把握历史,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使国家和民族日臻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这也是中华民族之厚德自强精神与个别民族之黩武好战精神最大区别。盖天下之事,历来以毫厘之差始,谬以千里终。
1910年,在给张之洞的一封信函中,张謇曾言:“工苟不兴,国终无不贫之期,民永无不困之望,可以断言矣”。
张謇又言:“我自创办大生纱厂之后,常到上海,我开始知道,上海拉洋车及推小车的人,百分之九十是海门和崇明人。我曾调查他们生活,都很困苦,他们所以到上海谋生的原因,即是无田可种,迫而出此也。我又留心其他劳动苦力,又发见盐城、阜宁、淮安等县城的乡民,多半在上海充当轮船码头装卸货物之杠棒苦力。……杠棒苦力之生活,更比洋车夫为恶劣。我就想到,通州范公堤外之海滨,直到阜宁县境,南北延长六百华里。可垦之荒田,至少在一千万亩以上。因此,我就劝两江总督办理垦荒之事;但他们听到要投巨大的资本,则皆敬谢不敏。实在说,这种垦务,只要*仿照范公堤的办法,筑成江苏省内黄海之滨一个长堤,沿海人民,自有陆续报垦升科的人。不到二十年,至少可以增加二三百万亩的棉田。但是,你能希望*来办吗?……因此,我就想招股承办;第一个试验场,就是通海垦牧公司。事实摆在眼前,垦牧公司经过许多困难,但是现在可以说,人定胜天,已经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已决定发一个愿心:在通州、如皋、东台、盐城、阜宁五县境内,开辟垦荒棉田一百万或二百万亩。假如变通通海垦牧公司办法,每户农民领田二十亩,可供给十万或二十万户之耕种。以每户五口计,可供五十万或一百万人之生活。”(刘厚生:《张謇传记》)
张謇这段话,道出他创办实业与民生的关系。无论开办纱厂,还是后来垦牧植棉,都有一个以实业养民生的出发点。老百姓没有饭吃,没有田种,张謇就开办纱厂,开垦荒地,让他们有田种,有屋住,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这是张謇从文化源头上对“天地之大德曰生”(“一切*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精义的理解和践行,采取的途径则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工做,有书读,细水长流,繁衍生息,源源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