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9 05:0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4:29
题胡逸老致虚庵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山光靠近安逸的座席,展现出一幅美妙的图画,水声在宁静的夜窗前缓缓浮动,仿佛凉爽的风雨飒然而至。
观山观水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这首诗的前半实际上宣扬了佛教的一个普通的观点,即行善必有福报。
《后汉书·楚王英传》注引袁宏《汉纪》说:“(佛教)又以为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生时善恶皆有报应。”
又可以说是“福田”,《无量寿经净影疏》:“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名福田。”
这是从侧面点出题意“致虚”。
从表面上看,遗金是实,遗德是虚,然而,遗金常作灾,遗德则珠生胎,如此,孰虚孰实,读者自不难体会。
以下接着前面的议论说,转而写景,正面把“致虚”的含义揭出。
此庵虽虚,然宴坐其中,青山绿水,纷至沓来,何虚之有?
然惟其虚,才能包纳万境,吞吐万象,这里鲜明地体现了事物的辩证法,形象地说明了佛家的“空”观。
《坛经》中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
也就是诗中所表达的意思。从
句法上看,“山随”二句打破了正常的语言结构,将本应是“宴坐看山画图出,夜窗观水风雨来”变成了“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将所要观察、描写、突出的对象提到前面,不仅使得句法兀拗不平,波澜起伏,而且在句意上突出了大自然向人靠近,纳于胸怀之感,因而与“致虚”的意思交融在一起。这使我们更加认识到,一切形式都是服务于内容的。
末*括前意,以心灵的明净,进一步说明此庵之“虚”,从而把作者所要表达的观念作了强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4:29
山光靠近安逸的座席,展现出一幅美妙的图画,水声在宁静的夜窗前缓缓浮动,仿佛凉爽的风雨飒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