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5 09:0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31 15:37
说白了,就是派系山头的问题,徐是四方面军的,而且是四方面军的大人物实际上的军事主官,张国焘、陈昌浩在军事上并不在行。而知道点历史的都知道四方面军和一方面军会师后关系紧张,险些火并,只是一方面军跑的快才没酿成悲剧。后来四方面军南下损失惨重张国焘才算失势,徐说白了是受张的牵连,因为徐关键时刻一句“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徐才留了下来,张、陈就惨多了都落了个*的下场!徐也并不能说没有受到重用,解放中后期,让他包打山西,而山西实际上是切割华北与西北的独立战场,徐也是直接受*领导,后期华北三个野战兵团也都交给徐了,徐是以华北军区副司令(司令聂荣臻)的身份实际指挥华北野战军!而徐也以出色的才华完成了任务,当时*就曾感叹(徐发现的用的太晚了)!解放后又超拔徐为总参谋长,而聂为副总参谋长(他两个人正副调了个个,相信聂心中是大写的尴尬吧)徐也是建国以来唯一一位将*三要职(总长、防长、*第一副*)当了个遍的人!这记录至今无人打破!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31 15:37
1935年,长征会师之初一、四方面军的实力对比为1:8,极为悬殊,*同志深感自身力量的单薄,对四方面军将领做了大量的争取工作,特别是对徐向前,更是费尽心机,因为四方面军长期在张国焘的训导下,几乎所有将领都成了他的心腹(不服的早都杀光了),因此,尽管*极力争取,但四方面军多数将领态度还是比较高傲和蛮横,这让*有些恼火,影响他以后一生中对待四方面军将领们的态度。
但其中是有区别的:陈昌浩、王树声、孙玉清、王建安等人对*表面还算客气,但明显冷淡而且有很深隔阂;黄超、李特、何畏、余天云等人则连基本的礼貌都不讲,根本不把党*和*同志等人放在眼里;徐向前、李先念等人态度就比较好,对*领导比较尊重,所以,他们就成了*内部“*”重点争取的对象。
但徐向前在关键时刻还是选择了跟张国焘走,这让*有些失望,也使徐向前在此后一生中被*视为圈子外的人。
1935年9月,右路军过草地后,红军总政委张国焘为实现其保存红四方面军的实力和控制整个红军的野心,坚持挥兵南下。在这个关键时刻,9月9日晚,*亲自来到徐向前的住处,问道:“向前同志,你的意见怎么样?”实际上是想看看徐向前的态度。徐向前作了模棱两可的回答:“两军既然已经会合,就不宜再分开,四方面军如分成两半恐怕不好。”*没再说什么,遂告辞而归。当夜,*秘密率红三军团单独北进,逃离四方面军控制区域,向俄界的红一军团靠拢。
其实,聪明的徐向前不会不明白*的来意,但还是婉言相拒。作为红四方面军创建者,他虽然知道南下不利,但内心极不愿把左右两路军分开,最终感情战胜了理智,选择了南下,犯了他“终身抱憾的错误”。
可以想象*当时的悲凉心情,由于自身力量弱,四方面军中竟没有一个高级将领愿意支持他。可以想象当*独自率一、三军团仅仅7000人北上时,他是如何看待这支忠心耿耿跟着自已的部队的,可以想象这7000为什么以后会出这么多的元帅将军高级干部,可以想象当时同样级别的四方面军将领为什么一直受到打击和压抑。
争取徐向前的失败,影响了*对徐向前的看法,但不管怎么说,徐向前是红四方面军的创建者,是红四方面军的旗帜,具有非凡的影响力,而且在所有四方面军领导人中,徐向前对*还算是尊重的,特别是徐向前在关键时刻说了一句“天下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阻止了两军火并,救了*一命,因此,*以后也没有和徐向前计较,但是,他对徐向前和彭德怀、林彪、罗荣桓、陈毅等嫡系是有区别的,只是选择了徐作为“四方面军的代表”存在而已。他经常说:“向前同志是个代表啊!什么代表呢,就是代表*军队中的四方面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31 15:38
徐帅虽然也很能打,但指挥上存在重大缺陷,如果遇到未能预见的困难局面,正确应对能力差,七里坪、百丈战役和西路军失败,都是最好的实例。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31 15:39
情商太低,不会坑蒙拐骗。真正的高情商人杀了人会让落地的人头向其道声谢谢!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31 15:39
因为最高的人心胸狭窄,只会重用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心腹来当一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