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5 13:2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6:02
”关宁铁骑”和”八旗骑兵”共同的母版“辽东铁骑”。
自从李成梁培养家丁开始,辽东就出现了一直游离于明朝军事*之外的特种部队,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辽东铁骑”。
辽东铁骑全盛时期,拥有骑兵4800余人,擅长突袭战,擅长夜战,擅打恶战。但是养活这支军队,代价也是相当惊人的。可以说,如果按照正常的明朝末期的军队的军饷,是根本养不活这只军队的。因为他不单单是双饷,而且拥有着战利品的分配权,拥有对军屯的股份,甚至还有很多的各种各样的福利以及丰厚的安家费,和伤残转业退伍费。
所以这支军队的规模一直都没有突破5000人。所以等到李如松死了之后,这支部队,人亡政息,就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特别是李成梁晚年受到*,为了自证清白,捣毁了宽甸六堡,辽东铁骑最大的进项从此失去了。
后来孙承宗提出”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大名鼎鼎的关宁铁骑诞生。其制度建设其实就是秉承了辽东铁骑,但是福利因素等由于各种原因还是要远远落后于辽东铁骑的。
而事实上,努尔哈赤早期就是在辽东铁骑里面成长起来的。所以八旗骑兵制度上也是脱胎于辽东铁骑。因此”关宁铁骑”和“八旗骑兵”本质上都是同源于辽东铁骑。所不同的就是两者的阵营不同而已,本质上都是自负盈亏的两个军事集团。
”关宁铁骑”比“八旗骑兵”多条财路,才导致了他看起来比八旗骑兵有惰性。
当然,关宁铁骑相对于八旗骑兵,多少还是有一些惰性的。因为关宁铁骑他还有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那就是大明朝给予的军饷。而八旗军没有,一切都得靠自己抢。
自从袁崇焕死后,祖大寿基本上就是“听调不听宣”,事实上成为了独立于明王朝体军事*之外的一个独立武装。影响到关宁铁骑利益的时候,祖大寿就跟明朝一致对后金,显得特别爱国。但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实力,他也可以宣布投降后金。但是归根到底到了那个阶段,祖大寿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关宁铁骑。
事实上袁崇焕的死,对“关宁铁骑”的影响特别大。关宁铁骑从一支原本仍然把自己视作明朝军队的武装力量,变成了一个只顾发展自身实力,在乱世求存的部队。
然而随着辽东经济的进一步的恶化,事实上,关宁铁骑越来越依靠明朝的军饷。但是由于内乱,明朝针对于辽东的军饷也越来越少。李自成打进北京的时候,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也已经好几个月没有领到军饷了。
在关键时刻,李自成的一个失策,把“关宁铁骑”推向了后金。
本来此刻谁给关宁铁骑军饷,吴三桂就会倾向于谁,辽东已经是负产出了。所以吴三桂甚至已经做好了投降李自成的准备。
但是李自成*眼光实在就是个农民。一面不懂得去保护吴襄,另一面甚至还打算架空吴三桂军权。结果就把吴三桂彻底*向了后金。
既然已经成了后金的臣子,进了山海关,对于关宁铁骑而言,那是一片硕大丰饶的市场。关宁铁骑再也不用挤在辽东抵御八旗骑兵,来换取*了。此刻的关宁铁骑变成了一匹狼,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抢来的都是自己的。此刻对于关宁铁骑而言,他和八旗骑兵是没有太大区别的。所以关宁铁骑一路往南一直打到云南,甚至一直打到了缅甸。
当八旗骑兵已经马放南山的时候,关宁铁骑仍然是一支劲旅。
整个多尔衮时期和顺治朝,是康熙的前期,“三藩”(基础就是关宁铁骑)事实上就是独立的军政个体。清朝为了笼络他们,给了吴三桂亲王的待遇,招他的儿子为驸马,用清朝2/3的税收来养活三番。
直到康熙12年(1673年),康熙决定撤藩,战争爆发。而此间平叛“三藩之乱”的,已经是主力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兵为主了,八旗骑兵大部分已经上不了马拉不开弓了。而这场战争持续了8年多,于康熙20年(1681年)冬,清军攻入昆明。”三藩之乱”才宣告彻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