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5 12: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22:03
据《抱朴子》一书云:“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之上,受神芝图于黄盖童子,即是山也。”
《庄子·徐元鬼篇》记载:“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山之东侧,有一险峰曰风后顶,相传黄帝大臣风后居于此,黄帝常常和风后在此研制八阵图;其西侧有大隗山,黄帝曾在此问道于大隗,这里的黄帝避暑洞遗址尚存。
《河南通志》云:“大隗山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山间有轩辕避暑洞。”
清代密邑人钱青简诗云:“十里睛峦翠色重,扪萝引蔓访遗踪。台沉力牧荒丛棘,洞老轩黄秀古松。石碣模糊秋月照,丹炉冷落晓岚封。渔樵指点真人处,知在烟霞第几峰。”山之西侧为大鸿山,《河南通志》、《禹州志》、《密县志》俱云:“黄帝之臣大鸿屯兵于此,故名。”七敏山之西为讲武山,据《密县志》载:“旧碑谓黄帝与风后讲武于此而得名。”此处,翠柏成林,群泉瀑布,林壑幽胜,景色宜人。更令人神往的是灵崖山上的天爷洞,因黄帝在此*,拜天祭祖而遐迩闻名。
因为天爷洞在灵崖山腰,东靠蒿林山(号令山),所以康熙三十四年版《密县志》载:“灵崖洞在密县超化西南五华里处,洞在半崖,深不可测。”山上有溶洞七十二个,洞洞相连,纵横相通,各有特名;山势巍峨,松柏苍郁,怪石嶙峋,石穴玲珑,庙宇依山势而建,井井有序。相传,古时这里人烟稀少,风景秀丽,山上松柏相间,洞深谷幽;山下古木参天,泉水激石,泠泠作响。这个神奇幽邃的地方,被黄帝祖宗“三皇”(传说中的三皇,即天皇伏羲氏、地皇燧人氏、人黄神农氏)看中,定居于此。
据《河南通志》记载:“大仙山在禹州西北五十里,轩辕*于此。”清道光二十一年《重修天爷洞碑记》云:“洞之中有玉皇圣像。”据考,蚩尤兴师作乱,侵犯中原,黄帝拜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为将,运用八阵兵法,率部在河北涿鹿一带战败蚩尤,统一中原,天下太平,人们尊黄帝为天子。每逢三、六,九日,轩辕黄帝偕娘娘,骑骏马,从云岩宫翻越蒿林山,奔赴天爷洞封禅拜天祭祖。山上封了周长120米,高10米形似蒸馍的土堆,名曰蒸馍古堆,它就是黄帝在此封禅拜天祭祖的见证。在龙眼洞发现一块“骨器”化石,经专家鉴定,一万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足以证明天爷洞是远古人类发源地之一。
每年正月初九,三月初三、小满、暑伏定期庙会,四方香客,纷至沓来,云集于天爷洞,怀念黄帝在此拜天祭祖这件大事,也有人向黄帝祖宗顶礼膜拜,以保佑全家平安,万事如意。*期间,战乱频仍,亭、台、殿,阁多被破坏。嗣后,密县保安团团长张振武倡修扩建,庙中道士徐子丹主持督修,天爷洞建筑宏伟,蔚为壮观,天然溶洞,美丽无比。1958年修水库、1966年破“四旧”,原有建筑,毁于一旦。在党和*的关怀下,为弘扬黄帝文化,四方群众,捐资复修,使天爷洞这座幽境仙地,重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