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5 13:00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4:56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从一个泥娃子到一代国君,朱元璋可谓生生死死,百炼成钢。
作为明君,他顶天立地,叱咤风云,把皇权和专权运用到了极致。大明之所以能够传承280多年,与他的治国方略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封建社会这四个字在朱元璋手里还是有点意思的,其他的朝代自汉以后就很少分封了(汉朝武帝前还是郡国并存)。所以明朝靖难之役就是划封出来的祸害。(汉的七国之乱也是)
朱元璋的几个皇子也逐渐长大,朱元璋也开始考虑给几个皇子封王的事儿了,大部分朝臣都上书让其给诸位皇子封王。这其实也是为了迎合当时皇帝的心思,朱元璋早就有给诸位皇子封王的打算,顺水推舟分封诸王。
其实朱元璋明知这样发展会尾大不掉,可能威胁到未来继承人的统治,可为什么还是要分封藩王在边疆呢?而且都是重要的都分封在边疆,久练沙场,军队造反更加难以收拾。朱元璋也是聪明之人,对历史上的许多危害也有防范,在他手里外戚和宦官的擅权都降低到了最低点。
而藩王之乱也是历史上一大明显的问题,怎么朱元璋还是会执意如此。其实朱元璋早就料到了这种可能性。但是他太过于自信自己的制约措施了。觉得自己的儿子在自己制定的制约措施下不会重蹈历史覆辙。但是最终还是没有避免叔侄相争,手足相残。
朱元璋明知可能有此历史走向,仍然执意封王,有以下几点原因:1、看多了前朝历史教训,认为戍边将领靠不住,于是让自己的儿子亲自保卫国家,守卫边防,恰巧朱元璋诸子都很有武功,特别是燕王朱棣。
2、分封制可以护卫*,一旦朝中出现乱臣贼子可以“清君侧”,这也是朱元璋允许的。
可惜的是,这两个原因都被朱棣利用了,反而加速了朱标这一皇族的败落。
靖难之役也造成了历史上一桩悬案,战乱中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而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从此无从考证。
其实这都是朱元璋算计好的,如果藩王不造反,那就老老实实护卫帝系,朱家江山可保。反过来说,如果藩王造反,也有不成功的可能,朱家江山同样无虞。最坏的结果,藩王造反成功,取代帝系,但由于藩王也是姓朱,同样是老朱子孙,天下还是姓朱的天下。
况且,一旦外族入侵或异姓造反,皇帝死于战祸或被生擒,由于其他藩王遍布全国各地,可以迅速推举血统最近的藩王继承大统,朱家江山同样可以继续下去。
那么靖难之役到底为何会发生呢?1、首先朱元璋的分封*和赋予藩王清君侧的权利是靖难之役的源头,可以说是罪魁祸首
2、朱元璋分封藩王是洪武3年,太子是朱标,朱元璋应该是觉得朱标是制得住那些藩王,但历史总是如此奇妙。
3、历史和朱棣开了一个大玩笑,朱标死后,朱棣认为自己是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皇子,但是朱元璋居然越过他将皇位交给了下一辈的朱允炆,这对于朱棣来说根本就是不能触碰到,这也是靖难之役发生原因中最为突出的一个
3、因为朱棣本身实力强大,所以削藩的主要目标是朱棣,建文帝采用先剪枝叶(弱藩)再砍树根(朱棣)的方式削藩
4、再者被削的藩王日子凄惨无比,囚禁的囚禁,流放的流放,朱棣自己也曾经靠装疯卖傻来掩饰(等待时机),但若不反抗也难逃命运
靖难之役是燕王朱棣因为对削藩极其的不满,然后打着清君侧的借口进行了反叛的斗争,这一仗一打就是三四年,最后还是以朱棣的胜利为结局,当时虽然是打着清君侧的几口联合几个藩王共同谋事,可是成功之后确实燕王坐上了皇帝的宝座,那靖难之役的实质是什么?
朱棣为了得到皇位可是煞费了苦心,但是因此大家也可以看的明白,其实这场靖难之役的实质就是对于皇位的争夺战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4:57
元朝实施分封制。宗室亲王出镇地方。在元朝统治下长大的朱元璋觉得这个很正常。朱元璋与元朝争天下的时候,与他打的最激烈的就是元朝宗室,而地方*却鲜有抵抗。这就给朱元璋留下了自己人可靠,外人不可靠的看法。当然,必须指出,朱元璋的分封制绝对是弊大于利。是一个失败的*。 朱元璋的分封制有他积极的一面,我们不能以后来发生靖难之役就彻底否定了朱元璋的分封制。当时北元还在,天下初定。必须由宗室才可以安定地方。后来建文帝削藩也是对的,只是方式方法不对应对失策。才最终导致失败。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4:57
因为他首先这样做会保证和自己一起打江山的人非常的信任自己。然后他才可以进行之后的行动。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4:58
朱元璋想的是把自己的子孙分封到各地去,这样可以一起保卫明朝的安稳,保证江山永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