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5 13:0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7 15:20
(1)正向DK354+455上部
1)分析法。
图10-68 注浆量分布时间效应图
①超前预注浆注浆量分布时间效应分析。对各注浆孔注浆量进行统计,按注浆进程绘制注浆量分布时间效应图,如图10-68。
由注浆量分布时间效应图来看,可以得出如下规律:
a.总体可以将注浆量分布时间效应图分成两部分,即前期单序孔部分和后期双序孔部分,单序孔平均注浆量为75 m3/孔,双序孔平均注浆量为35 m3/孔,明显前期单序孔注浆量要比后期双序孔注浆量大,这和预期的挤压填充注浆设计原则相一致,注浆后地层得到了较好的加固。
b.前期单序孔阶段,注浆量呈明显的离散性,结合现场注浆情况来看,主要是上部孔注浆量特别大,而下部孔涌砂严重,浆液注入困难,对此,在后期对下部孔施工方案进行了调整。
②超前预注浆注浆量分布空间效应分析。按注浆孔位置绘制注浆量分布空间效应图,如图10-69。
由注浆量分布空间效应图来看,开挖轮廓线外三圈孔注浆量总体是均布的,上部拱顶处较大,这可能是由于上部存在较大的空腔所致,这和水压测试时所分析的溶洞体型态情况基本一致。由注浆量分布情况来看,两侧拱腰处明显存在着薄弱区,对此,这应在补孔注浆及检查孔施工时重点强化处理。
③钻孔涌水量状况分析。根据钻孔过程中钻孔中的涌水量绘制涌水量分布时间效应图,如图10-70。
由钻孔涌水量分布时间效应图来看:
a.随着注浆的进行,钻孔中总体涌水量呈明显的减少趋势,由此可以说明,总体注浆效果是比较明显的,是随着注浆的进行在不断地提高。
b.钻孔中的涌水量表现出明显的离散性,这和2#溶洞的地质条件复杂性有较强的相关性。
2)检查孔法。在注浆的薄弱环节,以及注浆加固圈8 m的范围内钻设检查孔,从检查孔检查结果来看:
图10-69 注浆量分布空间效应图
图10-70 钻孔涌水量分布时间效应图
①上层和中层检查孔基本无水、无砂或有少量的流水,单孔最大涌水量仅为1 m3/h,这说明上层和中层的注浆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②下层检查孔大部分有水流出,尤其是右侧,有两个检查孔出水量分别达到10m3/h和15 m3/h,且含有大量砂,经分析,这主要是由于下层受现场施工条件所*,中导坑范围内的孔无法施作。另外,由于底部钻孔过程中,砂水不断涌出堆积,受钻机*,最底排的注浆孔无法施作,并且下层注浆孔含砂量很大,成孔困难,坍孔严重,一般钻至20m左右就很难继续向前钻入,注浆时注浆量较小,甚至注不进去,故使注浆效果受到影响,针对下层注浆效果不好这一情况,这应在下部注浆时进行加强。
3)大管棚施工情况分析。在管棚孔的施作过程中,大部分表现为无水、无砂,但也发现有一部分管棚孔有涌水和涌砂现象。涌水和涌砂较大的孔大部分集中在上层,管棚孔之间的流水是相互串通的。对于部分管棚孔有较大的流水,如图10-71 ,这点和检查孔的检查结果似乎很矛盾,但经分析,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注浆加固体存在薄弱环节,一旦一处有漏水,由于管棚孔之间的距离较近,那么,附近就会有另外一些孔也表现为流水,这实际上也还是点状问题的表现;另一方面,在上层管棚孔的施作过程中,原先超前预注浆所形成的注浆加固体被局部破坏,恢复了存在着的较高水位的水力联系通道,导致上层管棚孔出现涌水。对于管棚孔的出水,主要采取加强管棚孔注浆措施,通过注浆,封堵管道水。
图10-71 大管棚出水照片
图10-72 注浆量分布空间效应图
(2)正向DK354+455下部
1)分析法
①钻孔注浆施工过程分析。注浆施工前期,在下部上层钻设了4个深37 m的探孔,探孔最大涌水量0.5 m3/h,含少量砂。在随后钻注过程中,60%的注浆孔无水,其他孔最大涌水量也只有1 m3/h,涌水量明显减小的原因一方面是泄水洞排水,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该溶洞水源主要位于隧道顶部,上部注浆效果较好,上部注浆后截断了水路。
②注浆量分布空间效应分析。对注浆孔的注浆量进行统计,按空间效应绘制注浆量分布图,如图10-72。由注浆量分布图来看:
a.注浆量分布比较均匀,注浆量大的孔和注浆量小的孔基本呈间隔状,这是由于注浆方式采取了跳孔注浆的原则,这和预期的挤压填充注浆设计原则相一致,注浆后地层得到了较好的加固。
b.下排孔注浆量明显较小,这主要是由于下部砂层为原状地层,受扰动小,含砂量比较大,浆液主要通过紊流注入地层。
c.右侧孔较左侧孔注浆量大,这与钻孔过程所揭示的地质情况相吻合,右侧溶洞发育范围大,较左侧先进入砂层地段,并且地层含水、含砂量也比左侧大,对此,这应在补充注浆与开挖过程中引起重视。
2)检查孔法
在注浆的薄弱环节,以及开挖轮廓线外8m范围钻设检查孔,从检查孔检查结果来看,所钻设的检查孔均无涌水、涌砂,且成孔很好,这表明通过系统注浆后,下部得到了充分注浆加固,注浆效果明显。
3)管棚施作情况分析
在管棚孔的施作过程中,也未发现有涌水、涌砂现象,仅在个别孔中有极少量的水流出,这也说明了下部的注浆效果很好,完全能满足开挖施工要求。
(3)反向DK354+494~+483上部
1)分析法。根据注浆设计原则,按“底部加固注浆→管棚补充注浆→径向注浆→顶水注浆→超前预注浆”分“五步走”的施工方案对反向进行了注浆施工。注浆施工过程及注浆施工后,泄水洞水量不断增大,较好地发挥了泄水降压的作用,注浆后正、反向掌子面均无渗漏水,这说明注浆效果是好的。
2)检查孔法。选择有可能出现的薄弱环节进行钻孔检查,从检查结果来看,检查孔钻设后均无流水涌砂现象。对检查孔进行封孔补注浆时,注浆压力均在3MPa左右,注浆量也比较小,这说明地层已经充填密实,注浆堵水效果十分明显,满足了下一步的安全开挖要求。
3)开挖观察法。经现场开挖观察,如图10-73,浆液主要通过充填、挤压、劈裂和局部渗透等多种方式加固粉细砂层,水被有效地控制在开挖轮廓线以外8m。在采取注浆后,溶洞的充填介质得到了有效的加固,高压水被有效封堵,开挖中工作面无水,2#溶洞正洞得以安全顺利施工,如图10-74。
图10-73 浆液加固粉细砂层照片
图10-74 2#溶洞正洞开挖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