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只有历史,才能最好地诠释曾国藩在天京城写尽生平心境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5 09:25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2 21:25
应该全面理解,不能断章取义。
当时湘军已经取下了天京(太平天国的最后一城),手下的部将包括自己的九弟曾国葆都有心拥护曾国藩称王,因为当时在军队内部,满汉之间的矛盾特别大,八旗军队腐化,将领昏昧*,却占着自己的身份抢占汉军的功劳,而汉军只是因为在*没有人撑腰,故而敢怒不敢言。而曾国藩以一介书生,从受命起,建立湘军并让教化深入军心,民心。因为湘军有很好的建制和军纪,作战勇猛,湘军成了清*赖以维持政权的军队,在平定太平天国起义中打了很多胜仗,加之军队饷银充足,奖罚分明,湖汉两广的农民都乐而弃农从军。在军队中尤其是军队将领中,曾国藩的威望是相当高的,不管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大家都是打心底愿意曾国藩成为他们有生之年的统领,甚而领导他们(大部分是汉人)推翻清*,建立一个自己的时代。对于热血的将领和青年人,很自然会想到这些,因为曾国藩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精神领袖,是这些人心中的神。许多有识之士也不时去试探曾国藩,看他是否有自己建立政权的意思。包括他的一些好友,用言语暗示,问曾国藩“东南半壁无主,我君其有意乎?”暗示他建立自己的政权,但曾国藩察觉后都巧妙拒绝了。
当与太平天国的战争打完,将领们齐聚在大厅中,群情激愤,都希望有生之年能做更大的一番事业,而其中尤以曾国藩的九弟为最。然而临来的却是曾国藩的两句诗“倚天照还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曾国藩借此想对将领们表明自己没有夺权之念,只是做一个忠实的臣子,也希望部下们收起妄念,不要再做无谓的打算。而将领们看后表情各异,或垂首惋叹,或痛哭流泪,或茫然,或愤慨。
后来这件事也风言风语的传开了,毕竟曾国藩位高权重,且曾家一门多显,自然有很多人注意曾家。一位曾对曾国藩颇有偏见的人看到那两句诗时,不禁潸然泪下,询问着“真有这两句诗吗?”,感叹自己此时才懂曾国藩情怀之高远。而如果没记错的话,当年也正是他,埋首经卷,寻求救世治国之良策,后来多次向曾国藩献策而不为所用,也是他有心劝荐曾国藩自立,却被曾国藩婉拒。
我想曾国藩在当时的情况下写下这两句诗,自然还有曾国藩在*上的考虑。曾国藩在早先出仕的时候因为年少血性,多少有些激越,是个敢谏敢言的读书人。后来随着阅历渐深,且自己修习的黄老之学讲究韬晦隐忍,自己多少受之影响,在*上越来越理智,而用其学生李鸿章的话来说,曾国藩过于懦弱,也就是胆小稳重吧,不过这在*上未尝不是其长处。只是今天在推崇曾国藩的书里,更习惯于说曾国藩能忍,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就是“打落牙齿和血吞”,可以说他颇有宰相唾面自干的风范。
最大的忧患(太平天国)已经不存在了,外国的威胁尚未完全体现出,中国古来就有“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良臣亡”的教训。曾国藩位高权重,一门光耀,朝廷忌惮他,权臣妒忌排挤他,部下将领羡慕推崇他,都只是让他和他的家族处在浪尖上,这些曾国藩不会不知道。况且精满则溢,月满则缺。与其等到自己志得意满时外界削弱自己,不如自己先削弱自己的势力,或许能更好的保护自己。所以他写下了这两句诗,便在不久后开始筹饷裁撤湘军,削弱自己的实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2 21:26
曾国藩攻破南京后威镇天下,功高盖主,同时,在这种情况下,也是他举湘军起事,自立为王的最佳时机。否则兔死狗烹,朝廷对曾国藩轻则将罢免其军权,重则亦可能暗下毒手。因而这个时候也是曾国藩对称帝一事感到最犹豫最彷徨的时候,此时王闿运再度向他提出此事,他没有像以往那样怒不可扼,严词拒绝,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而沉思的结果就是他写下那句著名的诗句: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山高心自知。"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出自于曾国藩的辩言。说的是一种人生境界,体现了他这种坚守人臣的行为和心理是和他作为儒学大家的身份和受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分不开的,所以越是战功彪炳,他越是克己修身。
具体可以参考唐浩明的长篇小说《曾国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2 21:26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山高心自知: 这是曾国藩的诗句。
曾国藩攻破南京后威镇天下,功高盖主,同时,在这种情况下,也是他举湘军起事,自立为王的最佳时机。否则兔死狗烹,朝廷对曾国藩轻则将罢免其军权,重则亦可能暗下毒手。因而这个时候也是曾国藩对称帝一事感到最犹豫最彷徨的时候,此时王闿运再度向他提出此事,他没有像以往那样怒不可扼,严词拒绝,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而沉思的结果就是他写下那句著名的诗句: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山高心自知。"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出自于曾国藩的辩言。说的是一种人生境界,体现了他这种坚守人臣的行为和心理是和他作为儒学大家的身份和受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分不开的,所以越是战功彪炳,他越是克己修身。
具体可以参考唐浩明的长篇小说《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