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5 12:0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4:58
“牢”指祭祀用的牲畜。
“共牢而食”,就是新郎新妇共吃祭祀肉食,含有夫妻互相亲爱,从此合为一体之意。
出自西汉戴圣所编《礼记·昏义》。
节选原文:
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降,出御妇车,而婿授绥,御轮三周。先俟于门外,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译文:
父亲亲自向儿子敬酒而命其迎亲,这表示男方处于主导地位。儿子奉命前去迎娶,女方的父母在庙里铺筵设几,然后到庙门外拜迎女婿。婿执雁进入庙门,宾主揖让升阶登堂,婿行再拜稽首之礼,把雁放在地上,这表示是从新妇父母手里领回了新妇。然后妇随婿下堂出门,婿亲自驾驶妇所乘坐之车,又将挽以登车的这都是有意表示亲爱的举动。
婿为妇驾车,待车轮再由仆人代婿驾驶。婿乘己车前导,在自家的大门妇后给圈递三,索动绳转外等候。妇到达,婿向妇作揖,请她一同进门。进入婿之寝室,婿与妇共食祭祀肉食,又各执一瓢以饮酒,这表示夫妇一体,不分尊卑,希望他们相亲相爱。
扩展资料
《昏义》是《礼记》第四十四篇,因该篇论述士昏礼的意义,故名。
古代的婚姻礼仪——六礼,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
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汉平帝元始三年曾命刘歆制婚仪,汉朝以后至南北朝,皇太子成婚无亲迎礼,而从东汉至东晋更是因社会动荡,顾不得六礼,仅行拜公婆之礼,连合卺仪式也不要了。
到隋唐,皇太子才恢复行亲迎礼,帝室成婚也照六礼行事。宋代官宦贵族仍依六礼,民间则嫌六礼繁琐,仅行四礼,省去问名和请期,分别归于纳采和纳征。《朱子家礼》连纳吉也省去,仅取三礼,三礼也成为明代的定制。清代仅重纳采、亲迎二礼,中间加女家铺房一礼。
清代《通礼》载,汉官七品以上才实行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亲迎五礼。清末后,六礼演变纷繁,也就逐渐衰落了。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记·昏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4:59
牢就是牲畜的肉~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4:59
“共牢而食”,“牢”指祭祀用的牲畜。共牢而食,即新郎新妇共食一牲的礼仪。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5:00
牢,古代称作祭品的牲畜:太~(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之称)。少~(诸侯宗庙,用羊、豕之称)。共牢而食就是共吃祭祀肉食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5:01
公家发给的粮食 [food provision]。如:牢赏(赏以米粮。引申为犒劳);牢直(粮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