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5 12: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00:33
我也要考了,老师整理了一点调整心态的资料给我们,发过来给你看看吧~考前心理自我平衡方法如何平衡心理使自己愉快而轻松地迎考呢?鉴于以往的经验教训,我认为有三个有效方法,考生不妨一试。方法一:紧张和谐的气氛与劳逸结合的拼搏有效配合。越临近考试,越觉得知识生疏了;越拼命复习,越觉得掌握不扎实了……这是大部分毕业生心态紊乱的具体表现,也是正常现象,不必惊慌,更不能因此而自暴自弃。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疲劳战术的“恶作剧”,必须缓和绷得太紧的心弦。具体方法应为:多参加文体活动,但不能过于剧烈;一旦感觉到学习得特别疲劳了,立即放下书本,休息锻炼。方法二:考前的扎实训练与时常提醒考场大忌有机融合,提高心理素质。首先要综合知识,强化记忆,以点带面,提纲挈领。考前将全部知识在心里复习数遍,用适合自己特长的科学方法,以基础知识为中心,课文内容为主线,横向纵向联系为辅线,带动全部知识内容,更能平衡高度紧张的心态。同时,要特别注意提醒自己考场大忌:一忌抢答试卷。应先审题。做到四审:一审题意,即中心内容问什么;二审题型,即属何类题;三审题注,即括号内的具体要求;四审题分,即各题给分比率,以确定先答何题并掌握时间。二忌顺序做题。其最大的弊病就是一旦中间一道生疏难题阻隔时,会影响整个答卷的正常发挥,应该先易后难。三忌红笔做题或标注涂抹。有的考生复习功课时有用红笔涂注的习惯,如果考试时不以大忌为戒,会导致临场忽视而影响成绩,甚至造成试卷作废的后果。四忌多动症。有的考生学习不错,也无做弊动机,但时常*主监考或东张西望,造成误会,使主监考紧盯之而导致心情骤然紧张。五忌考前多喝水,不上厕所.考试中间发生了“问题”,导致既耽误时间又心情紧张。六忌助人做弊。有的考生自己学习好,但为了“哥们义气”助人做弊,以致造成考场中高度紧张,不仅自己发挥失常,甚至导致助人做弊者和做弊者试卷同时作废的恶果。备战高考,睡眠重要一年一度的高考就要到了,考生已经进入最紧张的冲刺阶段。多种因素影响着考生发挥水平,健康专家需要提醒的是考前一定要注意睡眠充足。这就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考试期间睡眠不足,是学生中存在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多数同学是为了挤时间,晚睡早起而导致睡眠不足;少数同学则是因为考前焦虑所引起的失眠。由于睡眠不足,考前复习中昏昏沉沉地打疲劳战,考场上迷迷糊糊地应试答题.其结果只能是把自己的学习优势变为劣势,是极不可取的。有些学生已形成了夜间用功学习的习惯,夜越深其精神越好,这就是所谓的“猫头鹰型”人。形成这种习惯的同学一般上午的精神不好,不利于应付上午的考试,因此必须提前进行人体生物钟的调整,逐步改变生活习惯,以适应考试的时间规律。调整的方法是临考前三周就开始矫正作息时间,坚持晚上9点半钟睡觉,早上6点钟起床。开始时可能怎么也睡不着,不过没关系,睡不着就看书,但第二天早上6点钟铃声一响一定起床。起床后头会昏昏沉沉.因为觉没睡好,这是正常的。这时一定不可赖在床上,要坚持起床.到附近公园或是街道上跑跑步,做做操。几天过后,你就会慢慢适应早起早睡的习惯了。临考前一周应按考试时间规律作息,早点起床、运动、吃早餐,8点钟准时开始复习,上午中间休息2o分钟,最好连考试科目都不变,按科目的考试时间顺序安排复习。这样经过一段适应训练,临场考试也就不会有异常感觉了。有的同学因为考前焦虑而导致夜间入睡困难,这时应首先放下思想包袱。上床以后要排除一切杂念.不要对第二天的考试思虑过多,不要回顾当天的复习情况,也不要因睡不着觉而急躁,可采用以下方法诱导自己入睡。第三种方法:躺上床之后,不必刻意入睡,让自己处于无意识的状态。首先要告诉自己,打疲劳战得不偿失,睡眠是必需的;不要过分关注自己是否入眠,可以想一些轻松的事情;告诉自己一定会成功的,根本不用焦急。其次想象自己如漂在水面上,告诉自己我现在很舒服,很快就可以入睡了,有了良性的心理暗示之后,情绪就会放松,入睡也就容易了。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可行的方法,要淡泊而自信,有进有退,道路曲折而前途一定是光明的。专家:备考学生四“不宜”●不宜滥用营养滋补品●不宜违背自然作息规律●不宜放弃体育锻炼●不宜考前乱吃药高考临近,考生们正处在复习迎考的最后冲刺阶段,要想取得好成绩,除了复习好功课外,还要注意四“不宜”。不宜滥用滋补品。考生不必期待那些标榜提神醒脑的产品会产生“特异功能”。相反,过度服用滋补品只会伤身。甚至有些考生天真地以为喝了所谓的这“精”那“粉”,就不需要注意均衡饮食,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家长在这期间要多注意考生的三餐,合理搭配餐饮结构,同时少让孩子服用所谓的营养滋补品。另外,考生忌喝刺激性饮料如浓茶、咖啡等,尤其有些考生空腹饮用这些饮料更容易伤身,如果导致胃痛更无法专心备考。生活作息不宜违背自然规律。考前生活,第一要符合自然规律。每天至少要保证6小时以上的睡眠。如果晚上温习功课的时候,眼睛发涩,困乏不堪时,尽量不要靠咖啡、茶来提神,小睡一会儿是最好的解决法。其次是要把休息时间排入你的复习计划中,不要吝惜给自己休息时间。有些考生分秒必争,连吃饭、上厕所的时间也要省,其实都是不可取的。每天吃过晚饭,看看电视新闻或翻翻报纸,不仅可达到休息、放松情绪的目的,同时还可以了解一些社会焦点、热点问题,有助于高考答题。迎考不宜放弃体育锻炼。目前考生为了迎考,紧张复习,大有一刻值千金之感。可是,如果连必要的体育锻炼都停止了,对考生考取良好的成绩却是不利的。因为长时间看书、复习、做作业,会造成大脑皮层和身体某一部位的疲劳,这就需要通过适当的活动、休息来调节和恢复。从生理科学的角度来看,兴奋和抑制是大脑皮层的活动规律。譬如当你看书复习时,大脑皮层中视力、理解、记忆、听力区域的脑神经就处于兴奋的工作状态,如果复习时间过久,这一区域的脑神经就会转入消极的抑制状态,使人头晕脑胀,记忆力减退,理解能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如果复习一段时间后,进行10至20分钟的体育锻炼,使脑神经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恢复,再进行复习,学习效率便会明显提高。备考之时不宜滥用药。夏季有些人易患感冒,考生吃了感冒药后,会觉得昏沉沉的,通常这是由于其中某些药品影响中枢神经所致。还有一些止咳药也会引起头昏、欲睡。所以考生生病用药,特别是临上考场用药时一定要注意药品的不良反应。考试期间如果生了病可先请教医生,选择不会产生昏睡等副作用的药品。掌握“生物钟”轻松过关对于生物钟,中学生并不陌生--即各人在长期攻读中逐渐养成的生活习惯。专家在长期潜心研究后,列出了一张“日程表”,对常人在某时间段内最适合学什么作出了解析:清晨6时至8时,对一般人来说,疲劳已消除,头脑最清醒,体力亦充沛,是学习的黄金时段。可安排对功课的全面复习;早上8至9时,据试验结果显示,此时人的耐力处于最佳状态,正是接受各种“考验”的好时间,可安排难度大的攻坚内容;上午9时至11时,试验表明此时短期记忆效果很奇妙,对“抢记”和马上要考核的东西进行“突击”,可事半功倍。正午(13时至14时)宜休息。饭后人易疲劳,夏季尤其如此。休息调整一下,可养精蓄锐,以利再“战”。也可听轻音乐,做放松操。下午15时至16时。调整后精神又振,试验表明,此时长期记忆效果特棒,可合理安排那些需“永久记忆”的东西,午休切莫过长,辜负这段第二最佳时间(相对清晨而言);下午至傍晚(17时至18时),试验显示是完成复杂计算和费劲作业的好时间,安排得当,可以一当二。晚饭后应根据各人情况妥善安排,可分两三段来学习,语、数、外等考试与另两门(可作文理)交叉安排;还可作难易交替安排,以防一题挡道,浪费光阴。高考状元谈心理备战刘艳伟:成功=平常心+苦干+巧干完全不听家长、老师的话只能自己吃亏。完全遵循家长、老师的话大多数只能居于中游,既参考家长、老师的辅导又有自己的思想则有可能脱颖而出,“这段时间复习将心情尽量放轻松一点,要劳逸结合,作息有规律,最好的休息方式就是睡觉,要保证睡眠。只要你在学习基础知识时踏踏实实地按老师要求做了,并且自己又思考了,那就根本不用心慌。黄鲲: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心理准备是高考准备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自我心理调节。第一,要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对自己的期望实事求是;第二,要振奋精神去应考。高考在某种程度上是毅力的较量,是心理承受能力的较量,只有做好心理准备,才能精力充沛,心境平和,应付自如。此外,考前文具的准备,身体状态的调节也都不要忽略。王明钰:自信乐观有*好对于考场应试,第一门很重要,因为头一门考试要解决心理不适应的问题,考试时遇到难题不要悲观,要始终保持乐观自信的态度,考完后千万别和别人对答案,因为在没有标准答案前谁说的都不准。此外,吃饱、睡好、玩好、适当散散步都很重要。切记:千万别被外界环境左右,最后几天别做难题。保持充沛的精力高考需要一个好身体,更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有些同学虽然整体学习成绩不俗,但由于复习期间过度疲劳,高考时实力发挥大打折扣;有的同学却能把自己的生物钟调整到最佳状态,取得意想不到的优异成绩。考试是学习期间最紧张的脑力劳动,在此期间,人体的神经系统高度紧张,并且学习时间延长,睡眠不足,食欲下降,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这样,不仅会降低学习效率,影响考试成绩,而且会导致心理平衡失调,内分泌紊乱,严重者可引起心身疾病的发生。因此,考试期间一定要做好心身自我保健,从心理上正确对待考试,从生理上注意保护充沛的体力,以提高学习效率,考出好成绩。要保持充沛的精力,应在以下三个方面予以注意:一、合理补充营养,增进考前体力二、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能够保证劳逸结合,使各种活动按一定顺序有规律的进行,有利于动力定型,能有效地节省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损耗,预防疲劳,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同时有利于生长发育,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就是合理用脑。在学习的时候,大脑所主管的视、听、读、写以及有关记忆、分析等功能区都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大脑任何部位的兴奋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原来的兴奋区域的兴奋就会减弱,抑制就会加强,兴奋开始向抑制转化,就会产生大脑的疲劳,出现困倦、头痛等,影响学习效果。休息、活动和睡眠虽然占去了一定的时间,但保证了清醒的头脑和充沛的精力,因此,一定要学会合理用脑,善于用脑,懂得如何适当调节学习和休息。复习功课时,几门课程交替学习,每门45—60分钟较为合适,休息10分钟,再复习另一门功课;2小时后要有20分钟的户外活动较为理想,呼吸新鲜空气、散步、练操等,使部分脑细胞得到休息,调节神经机能,提高大脑的反应;上午可学习4个小时,下午安排2个小时学习,1—2个小时的户外体育锻炼,晚饭后学习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个小时;每日睡眠保证9—10小时。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个人可能有所不同,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切记不要打疲劳战。三、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锻炼的项目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因地制宜,如各种球类、跑步、练操等;运动量要适中,不宜大运动量的活动,避免劳累过度,影响晚上的复习效果。非常时刻关注“考试病”距离高考仅剩两天了,对历经十数载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而言,已经到了关键时刻。此时,考生们看到的都是书本,想到的都是试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据专业人士以往的经验,有很大一部分考生在临考时却心慌意乱,本该能做出的题目也因过度焦虑、紧张而“搁浅”,教育界人士称之为“考试病”。那么,在此非常之时,考生应如何克服可能出现的“考试病”,避免十余载苦功“毁于一旦”呢?昨日,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人士。1.“病”由心生“病”由爱生--为什么会患“考试病”教育界和心理学的专家普遍认为,高考前一定程度的紧张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有利于考生集中注意力,加快思维反应能力,有助于其更好地应对外界变化,更好地应对考试。但是,如果考生出现过度的紧张、恐惧和不安,那便是一种可怕的“病态”。中国医科大学心理医院心理医生王菲告诉记者,每年她们都接待很多高三学生。这些孩子大多在临考前头痛、失眠,看不进去书,总想上厕所,一考试头脑便一片空白,总担心“万一考不上大学或考不上理想的大学怎么”,结果可想而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致“病”?患这种“考试病”的学生主要有两种:一是学习成绩不稳但还有一线希望的可上可下者,这部分学生只要经过努力,加之发挥正常,就可能考取,但事实往往是其中的大多数人都存在担心自己考不上的顾虑,结果是不幸被自己的担忧击中;另一种是学习上乘的好学生,这部分学生若想考取一所高校一点儿问题没有,问题就在于很多人对他们期望太高,父母、老师以及考生自己过高的期望就像“三座大山”一样压得考生喘不过气来,如果考不中目标学校,如何面对“江东父老”?于是乎,“临阵磨*不快也光”的思想充斥着他们的头脑,临近高考了,仍然是挑灯夜战,拼命苦读,似有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势。但是这种脱离现实、脱离考生实际水平和能力的过高期望值,不仅使考生不会超常发挥,而且影响他们正常水平的发挥,常常会造成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的结果。2.不必紧张不怕紧张--防治“考试病”再过两天就要上“战场”动真格的考生们究竟应该如何防治过度紧张的“考试病”,以良好心态度过这非常时刻成了考生及其父母关心的焦点。第一,考前有点紧张、焦虑是正常的,提醒考生不要看得太重,相反,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才是不正常的。他说,轻度的考试焦虑有助于兴奋神经,可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第二,要以平常心应对考试。想开些,高考不一定要看作是千军万马争抢的“独木桥”,今年不行还有明年,机会非常多,况且成功之路并不止高考一条。第三,要尽可能地调整好自己的生物钟,使兴奋点发挥在考试时。考前考生个人的作息时间不正常,常常开夜车到半夜12点,而在临考前几天,这些大可不必。第四,从知识掌握方面,不宜再做新题,包括某些偏题、难题。3.平常心态平和应考--高考状元传“经”送“宝”每一次高考之后,总会听到许多考生抱怨自己考试时没发挥好,成绩不理想,有的甚至造成终身遗憾。我们不妨来听听去年辽宁省文理科3名高考状元是如何“发挥”的。文科状元、现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黄晓庆说:“高考是检验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知识积累情况,不是某一时间段努力的结果。我觉得心理素质好考试发挥就好,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心理素质好,有一定心理承受能力的人,在考试中就不会被难题吓倒,他会急中生智,把平时没能发挥出来的潜能挖掘出来。反之,即使会做的题,一旦遇到一点点挫折,他可能什么都忘记了。我越到大考,心态越平和,发挥得就越好。另外,在考试时不要过多地考虑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比如必须考上什么大学,考不上会怎样,人生就会怎样等等。在考试时不要刻意追求多少分,正常发挥就可以了。”辽宁省文科第一名(并列)孙嘉弥说:“高考的头一天晚上我9点多就睡觉了,也没有做梦。早晨起来状态非常好,非常轻松。去年数学考试题很难,有一道数学难题离考试结束只有十几分钟了,我还没有想出来,但我并没有慌张,安慰自己,已经答出那么多,就算这道题做不出来也能得130分以上。正是在这种心态平和的情况下,我在离考试结束不到10分钟的时候,终于想出了这道题的解法,得了143分。”祁晓亮,1999年高考辽宁省理科第一名,以693分(原始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他说:“我在考试时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难题不着急,遇到容易的题也不是怎么高兴。也不想考好了怎么样,考不好怎么样,只是想怎样努力把题答得好一点。所以在考试时能控制自己,不走神,这样答题效率就高一些。”资深教师传授经验:语文做完5道题涂一次卡离高考还有3周时间,这段时间如何复习语文?最后三周注意回归课本,重点复习古诗古文和课本中相关文学常识;温习复习材料中相关理论指导;复习旧题,注意题型和过去做错的题,重点看月考期考题;适当做新题,但不要做太多;看满分作文,争取每周写一篇作文;6月5日、6日做一套语文模拟试题进行热身。按高考时间安排,第一科考语文,如何克服紧张情绪?先要树立起自信心,可对生活中的快乐事情稍作回忆,转移紧张情绪。或者通过深呼吸,使情绪稳定下来。有的学生遇到难题时会紧张,这时可用精神胜利法对待难题,要相信“我不懂,别人也未必懂”。但考场上也不能太过放松,保持适度紧张有利于正常发挥。语文考试时间如何安排?按去年的试题编排情况,前1-15题花40分钟做,16-24题花40分钟做,要留出一个小时的时间写作文。在考场上要注意,对题干指令(试题要求)感到不理解的题目留到后面做。如何保证考场发挥正常?要坚决克服非智力因素丢分。注意事项:1、每做完5道题涂一次卡,答题卡上每5道题有一间隔,因此每做完5道题涂一次卡是较科学的,曾有学生在高考的最后15分钟才想起涂卡,由于过分紧张,涂得一塌糊涂,在填涂答题卡时,涂错一道或许会影响到下面很多道,因此涂卡环节相当重要;2、注意题干指令要求选正确项或是选错误项,不要受习惯思维影响;3、答简答题时要分点分段做答,并注意回题,如问“这番话说明什么问题”时,要答“这番话说明了……”,让评卷老师看了一目了然,有的考生虽然写得很多,却像只回答了一个问题,这样不利于得分;4、卷面保持整洁,特别是作文,如果卷面不干净,会给评卷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高考数学最后阶段酝酿思维*随着高考临近,高三将停课调整。习惯于在老师引导下进行高考复习的同学,此时常会感到手足无措,失去再提高的机会。在停课调整阶段,如何科学地、合理地、高效率地安排好数学复习,对高考成绩将起到很大作用。梳理知识,形成网络仔细推敲《考试说明》,分清哪些内容只要一般理解,哪些内容应重点掌握,哪些知识又要求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然后结合课本,把知识点从整体上再理一遍。譬如:函数内容可分概念、性质、特殊函数、抽象函数四大主线,每条主线又有若干支线,一条支线又可分为若干分线,最后形成网络。在梳理过程遇到不甚明了的问题时需翻书对照。重视课本,注重方法最后阶段应注重“看”:把课本内容包括正文和习题完整地看一遍,将知识要点用框图的形式勾勒出来,在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基础上,熟记数学概念、定义、公式、定理等,巩固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注重“想”:对课本中的每道题不必一一做一遍,只需多想下列问题:本题解决的关键是什么?涉及哪些知识点?涉及哪些思想方法?尝试变更条件(或结论),会有怎样的结论或需要补充什么条件?注重“练”:挑选部分有代表性的习题演练一遍,体会如何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提炼具有普遍性的解题方法,以不变应万变最重要。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归纳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一个代数问题,可以通过联想与几何问题沟通,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如联想斜率、截距、函数图像、方程的曲线等;二是归纳重要题型的解题方法,例如,数列求和时,常用公式法、错位相减法、裂项相消法以及迭代法、归纳证明法、待定系数法等;还要注意典型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防止形式套用时导致错误。查漏补缺,对症下药相当一部分同学考分不高,不少是因为会做的题做错,特别是基础题。究其原因,有知识方面的,也有方法方面的。因此,要加强对以往错题的研究,找出错误的原因,对易错知识点进行列举、易误用的方法进行归纳,例如,过一点作直线时忽略斜率不存在的情形,等比数列求和时忽略对q=1的讨论,用韦达定理时忽略判别式,换元或者消元时忽略范围等。可两人一起互提互问,在争论和研讨中纠正,效果更好。适量训练,培养考感好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感觉,几天不做数学题后再考试,审题就会迟疑缓慢,入手不顺,运算不畅且易出错。所以每天必须坚持做适量的练习,特别是重点和热点题型,保持思维的灵活和流畅。做题时,特别是做综合卷时要限时完成。考试也是一门学问,应试的策略因人而异。比如基础好的学生做填空、选择题可以控制在45分钟左右,基础较差的可能需要1小时甚至时间,主要是看怎样处理效果最好。吃透评分,沉着应战一些同学考试时,题题被扣分,原因大多是答题不规范,抓不住得分要点,思维不严谨。这与平时只顾做题,不善于归纳、总结有关。建议同学们在临考前做做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或有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的综合卷),并且自评自改,精心研究并吃透评分标准,对照自己的习惯,力争减少无谓的失分,保证会做的不错;即使不完全会做,也要理解多少做多少,以增加得分机会。答题时应该先易后难,做题目时该交待的一定要交待清楚。浙江卷加强基础知识考查很多考生往往因为紧张等原因,在考试中把平时学到的一些解题思路抛在了脑后,一切跟着感觉走。因此,在复习阶段进一步培养用解题思路引导做题的习惯很重要。只有成了习惯,才有可能在任何复杂紧张的环境下解题不走样。简单地说,单选题要注重对题目所创设的情景的理解,要注意观察填空项以外的部分,往往线索就隐藏其中。做完形填空时,首先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态度和文章的主旨大意,要记住任何词的选择都是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主旨服务的。另外,注意上下文的联系也很重要。阅读理解题的干扰项一般有以下几种:选项内涵相对于文章范围过大或过小;选项内容本身正确,但并非文章所阐述;选项为运用文章中的某些词、短语拼凑的内容与文章内容无关或不对应的句子;选项为和题目无合理逻辑关系的文章内容;选项通过歪曲理解文章中的某个句子获得;混淆事实和观点等。在解题时可以尝试利用以上各干扰项类型对各选项进行甄别。当然,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结构和主旨也很重要。新增的阅读理解题对阅读技巧要求不高,但比较费时。因此在解题时要注意圈划关键词和关键句,找出各个项目及目标的特征,这样可以节约时间。做单词拼写题时要注意单词在上下文中的合理性,要牢记词性、数和时态的变化。短文改错可以从时态、数、词性、非谓语动词、连词、复合句、上下文一致、固定搭配等角度入手。作文应当强调正确、流畅和完整。单位时间内复习应考最后阶段还是应该有条不紊,不要慌了阵脚。建议同学们每天做一篇完形填空和一至两套改错题,这两类题很需要“题感”。每周应当在完整的单位时间内(2小时)做完一到两套高考模拟题。做题时,要使自己真正进入状态,就当是在高考。加工三大能力中薄弱环节加强重点内容的综合分析能力每年高考物理命题中力学和电学占重要比重,尤其是不少电学内容还涉及到力学知识,这里就更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复习内容:一、高中物理的各种运动中,如匀变速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是经常出现的内容,是肯定要考查的知识点。学生不仅要理解、掌握好它们的基本公式和规律,而且还要注意到产生它们的条件和特征,千万不能用习惯的模式生搬硬套所有的问题。如2003年高考上海卷第20题就是这样的问题:求一个小球从水平面运动到斜面底端所需要的时间,如图所示。结果不少学生误认为小球在斜面上依然是直线运动。这是对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产生的条件没掌握好。对于类似这样的物理运动或者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考生要归类分析比较,不但要理解、掌握好规律,而且更要注意到产生它们的条件和特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知识融会贯通。二、在综合习题的审题中,学生往往缺乏系统综合分析能力,造成思路混乱,条件、方法都不顾及,抓到一点就以为是全部,陷入误区者不少。为此必须建立完整的审题思维过程。以下是一般审题时经常要考虑的四个问题:1、弄清本题目中研究对象是谁。在每一道习题中,都有一个或几个对象需要分析。如何确定对象是首要问题。一般来说,每道题中研究对象从已知条件或所求的物理量中可以简单判断出来;如果遇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时,要考虑到用隔离法或整体法。2、分清本题目中有几个物理过程。如果研究对象只有一个物理过程,就可分析找到它初始、中间、最后状态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从而判断出这一过程中物体的外力是否变化?运动性质是如何的?各个位置具备什么物理特征等条件来。如果该题目中有几个物理过程,则根据时间先后顺序,首先划分好几个物理过程。每个过程划分的范围不是根据时间长短,而是根据受力情况或物理特征,有时候某过程是很短的时间,然后对每个过程如上述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