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4 13:4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9:20
在我国目前的高校招生上,经济学的生源一般是相对合理的,文理兼收,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思维多元化。同时应看到的是文理分科只是应试教育的人为行为,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性,也不能说明表面形式的文理交融就比西方倾理有多大优势,毕竟大学教学的重要性所占比例更大。事实上大学实际教学中基本上是模仿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也就是伦敦经济学院的许成钢教授所说的“法国式教育”(许成刚,《经济学、经济学家与经济学教育》),侧重于数理能力的训练,而不能达到许成钢教授所说的“美国式教育”方法。即便是数理训练也未必就一定是面向经济学的严格的数理素质训练,据笔者了解布置一所大学的经济学中的数理训练并不是针对经济学学科本身,而是针对所谓的全校或全院的统一的数理公共考试,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往往与经济学无关的学的多与经济学有关的未学到,这就更容易对本就不模糊不清的经济学科产生误导。不少本科经济学学生到毕业时还不知道经济学是干什么的,自己学的是什么,与一般不了解经济学误混淆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没有差别。或许在引用毫无意义的教条理论时能出口成章,滔滔不绝,也能够对各种现象做所谓的经济学分析(那是在玩弄文字游戏),但要他解释或创新性的应用就不可能了。经济学教学的滞后性与科研相脱节以及日益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是极不相称的。 不是说每一个学经济学的人都将从事经济研究都能成为经济学家,也不是说原来不是学经济学的中途转向经济学的就不能成为经济学家,综观我国的众多著名经济学家,真正经济学科班出身的少又少之,多为半道出家,而且理工科出身的占绝大多数,这与我国曾经的学科划分有关,但也说明了为什么中国的经济理论不够完善。理工科对数学的能力要求高,对实际表现强调性强,如果把这些都移植到经济学上来,经济学将有沦为一种工具的危险性存在,在理论上包括与历史、哲学等的学科的融合和对社会经济现象本质的揭示上和抽象分析上会有很大局限性。这可以作为解释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的重要时期缺乏基础理论支持的原因之一。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理论发展水平的标准可以认为没有,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了,大概没有比中国更有诺贝尔奖情结的了,需要明白的一点是诺贝尔经济学奖侧重的是原创性理论和突出贡献性。我们可以找出种种理由来自我安慰,用以不可恢复性的生态环境破坏换取的经济高增长率证明我们更侧重于实际应用,不追求那些虚名,只要能有实际的经济增长就可以了。但每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的日子总能引起中国经济学界的*动和众多经济学家的评说,这反倒表明了一个观点,不是不在乎是在乎不起,不然就不会落寞之际还念念不忘。数学应用于经济学的关系,笔者理解为数学就是数学,相对于经济学来说它就是一种工具,过分夸大数学的作用,滥用数学模型进行经济学分析,极有可能使经济学公式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人类使用工具是为了提高工作的效率,如果反被工具驱使将变得十分可笑。产权制度经济学的科斯就在没有借助数学语言的情况下成功描述了他的经典理论科斯定律。有人说过经济学可以而且是原本不需要借助数学语言的,只是很少有能不借助数学语言的人,只有极少数的天才才能做到。我们不迷信但不应该否认天才的存在。至少在一致倾向数理化的大形势下要保留给部分给于用非数学语言进行经济学基础理论创建的经济学者。 [!--empirenews.page--]反映一门学科发展程度的除了实践检验,还有一种衡量标准,即学术水平的高低。目前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学术水平并不高。虽然也有部分学术期刊是高水平,更为普遍的是大多数的学术期刊水平让人置疑。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在所谓的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要收版面费,版面费高低不等,多达四五千元,少则三四百元亦有之。暂不管其它学科,单以经济学为例,不会没有人不懂得投入产出理论,自己付出心血写成的论文发表不但拿不到稿费反而要交版面费还要接受一系列不平等的要求,相信只要是理性经济人就不会接受或进行这项经济活动(可以看作经济活动,实际市场程度要比这描述的要发达得多),现实恰恰相反,用趋之若鹜一词并不为过。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9:21
与西方构建经济关系是一个和谐发展的绿苔经济环境。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9:21
中国和西方构建的经济关系,其实就是经济合作多边发展的共同双赢。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9:22
中国与西方应该构建起一个良好的 互惠互利的经济关系,从而使双方之间能够互通有无,共促发展。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9:23
不是我们想怎么样就能够怎么样的,因为西方都很霸道很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