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6 06: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9 09:33
潮语“讲古”,是以潮汕方言讲故事,形式与北方评书基本相同,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娱活动,既有群众自发聚集在一起讲的,也有专门请讲古为业的民间艺人讲。潮汕以前没有像北方一样的专门说书场,故讲古艺人便利用宫庙、公园、广场等人多的公共场所开讲。解放前,汕头的福合埕、潮州的开元寺、揭阳的城隍庙等地都设有讲古摊,亦日亦夜开讲。讲古艺人多为谋生计的穷困文人或败落子弟,每讲到一个段落至精彩处,便停下来向听众收赏钱。听众多为老年人、体力劳动者和小贩。听说书的人,坐其椅子的就必须给钱,但多少不限。若站着听的人,就不必给钱,说书人对此等听众也很欢迎,因为热闹更易于吸引人。说书的传统书目多为长篇章回小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长*袍带书,如《三国演义》、《精忠说岳》等。二、短打公案书,如《水浒传》、《包公案》等。三、神怪书,如《西游记》、《济公传》等。四、谈狐说鬼书,如《聊斋》等。20世纪30年代的潮州还掺入一些武侠小说,听起来别有一番韵味。而在潮汕农村,群众自发的多聚集在闲间、桥上、树下等地,听者也多为男人,因为女人则较喜欢听潮州歌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汕头市各区的文化馆、文化宫大多很重视这一民间文化活动,专门在里面设置讲古厅,进一步加以发扬。汕头市文化局还把流散于街头摆摊讲古的陈四文、徐鸿飞、陈树绵等一批人组织起来,成立汕头市新声说书组,在福合埕开设讲古场,以满足群众文娱活动的需求。1958年成立的汕头民间音乐曲艺团,也把讲古列为演出项目,并讲究思想性和艺术性。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倡导开展讲故事活动,汕头市文化局于1964召开全区讲故事工作会议,使讲故事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在潮汕农村也普遍成立文化室,配备故事员。故事内容多为解放后出版的新书,如《林海雪原》、《红岩》、《烈火金刚》等。因此这一时期,潮汕各地掀起一股讲故事的浪潮,讲古者也深受群众所尊敬。但好景不长,“*”时期,讲古艺人备受冷落,说唱无门。“*”后,党和*再次重视文艺事业,讲古这一民间文化活动又重焕光彩。
在潮汕,潮语讲古名艺人很多,有陈四文、王敏、郑永、林江等为代表的一批人。其中陈四文先生是最为有名的,他讲演时多用“谐音”、“戏白”,配以脚手动作,十分形象生动,博得观众阵阵掌声,流连忘返。离团后,陈先生仍多次应邀举办讲古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