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苏轼 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6 10:56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0:51
西江月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体裁:【词】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解鞍敧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释
【注释】:
原序: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 ,解鞍,由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这首寄情山水的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 :“照野渳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 ”,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来形容“浅浪 ”,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汨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 。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此两句暗写月光。
“障泥未解玉骢骄 ”,是说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荐 ,垫在马鞍之下,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词人在这里只是写了坐骑的神态,便衬托出濒临溪流的情景。此时,词人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鞯 ,即欲眠于芳草。“我欲醉眠芳草 ”,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
过片二句,明写月色,描绘从近处观赏到的月照溪水图,更进一步抒发迷恋 、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可惜一溪风月 ,莫教踏碎琼瑶 ”。琼瑶,是美玉,这里比做皎洁的水上月色。可惜,是可爱的意思。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径以月色为“琼瑶”。此句以独特感受和精切的比喻,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悦赞美。
“解鞍欹枕绿杨桥 ”,写词人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在绿杨桥上“少休”。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及至醒来,“杜宇一声春晓”,通过描写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 ,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画龙点晴的提示。
这一结尾,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生动地表现了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
作者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自己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读来回味无穷,令人神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0:52
西江月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体裁:【词】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解鞍敧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释
【注释】:
原序: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 ,解鞍,由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这首寄情山水的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 :“照野渳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 ”,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来形容“浅浪 ”,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汨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 。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此两句暗写月光。
“障泥未解玉骢骄 ”,是说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荐 ,垫在马鞍之下,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词人在这里只是写了坐骑的神态,便衬托出濒临溪流的情景。此时,词人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鞯 ,即欲眠于芳草。“我欲醉眠芳草 ”,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
过片二句,明写月色,描绘从近处观赏到的月照溪水图,更进一步抒发迷恋 、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可惜一溪风月 ,莫教踏碎琼瑶 ”。琼瑶,是美玉,这里比做皎洁的水上月色。可惜,是可爱的意思。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径以月色为“琼瑶”。此句以独特感受和精切的比喻,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悦赞美。
“解鞍欹枕绿杨桥 ”,写词人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在绿杨桥上“少休”。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及至醒来,“杜宇一声春晓”,通过描写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 ,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画龙点晴的提示。
这一结尾,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生动地表现了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
作者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自己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读来回味无穷,令人神往。
苏轼-西江月·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苏轼词作鉴赏
平山堂位于扬州西北的大明寺侧,乃欧阳修庆历八年(1048)知扬州时所建。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自徐州调知湖州,生平第三次经过平山堂。这时距苏轼和其恩师欧阳修最后一次见面已达九年,而欧阳修也已逝世八年。适逢自己*处境艰难,苏轼为重游故地、缅怀恩师而作的这首词,自然会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
词的上片写瞻仰欧词手迹而生的感慨。作者对他的恩师欧阳修怀有深挚的情谊,此刻置身于欧公所建的平山堂,自然思绪万千。“三过平生堂下”,是说自己此番已是第三次登临此堂了。此前,熙宁四年(1071)他离京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都曾途经杨州,来平山堂凭吊恩师。“半生弹指声中”,是作者抚今追昔,感慨岁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梦。
“十年不见老翁”,是说十年前作者曾与欧阳公欢聚,不料此次聚会竟成永诀,次年恩师就仙逝了。“壁上龙蛇飞动”,是说欧公虽早已仙去,但平山堂壁上仍刻有他亲书手迹,其中有他的词《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平山栏槛倚睛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瞻仰壁间欧公遗草,只觉龙蛇飞动,令人发扬蹈厉。此句以景衬情,睹物思人,令人为人生无常而感慨万千,低徊不已。
词的下片写听唱欧词而生感慨。作者由过平山堂睹物思人,想及欧阳恩师的某些事迹,感念他的恩德;又由自己的坎坷经历想到恩师的某些遭遇,因此,当他凭吊逝者,目睹平山堂前恩师手植的“欧公柳”,耳闻歌女演唱欧词,自然会生发万千感慨。白居易说:“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苏轼则比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梦中,终归一切空无。
苏轼受佛家思想影响颇深,习惯用佛家的色空观念看待事物。白居易诗云“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苏轼则更进一步认识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其中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苏词中传达的这种独特的人生态度,是解读其作品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