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高手进~讨教学习方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6 07:43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2:48
如果基础差,那么看课本是最早的任务。课本都看完了,主干的知识都记住了,然后再去做题,从基础题开始做,然后开始加深难度,梯度要把握好。
主干知识的把握程度有标准么?有!当你自己能回忆起每一章的第几节是什么内容时(主要是要知道公式),你就可以算是完成看书方面的任务了。
做题的话,一开始是多步一题,即做一道题目要完完整整地把过程给弄懂写出来,再按照梯度把题目从简单到难做下去。多步一题地做下去,你所能达到的分数已经足以及格了。
做完一本习题之后,开始一步一题。用同一本习题,继续从头到尾做一遍,看到题目,就算不要用草稿纸写计算过程,也能在脑海了把题目做出来,记住,这一遍必须要达到这种程度。一开始会想不出来,但是到了后来,每天做题,每天都用同样的方法,每天都回顾自己前几天做的题,那么,慢慢地你就能渐入佳境了。因为如果你看到题目的时候,第一个印象不是想出题目的思路,而是想要先按照题目给出的条件茫无目的地把一些属于半成品的条件给写出来,那么你就限于被动了。任何一个在数学上处于巅峰状态的高中生,他(她)看到题目的时候必然要有思路,这就是量变堆积起来所形成的质变,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够凭借着高中知识解出竞赛题的缘故了。大家所学的都是高中的知识,但是他们的数学知识已经不是他们的最终获得产物了,而是这些知识及运用它们的过程中所锻炼出来的数学思维了。当你把条件罗列出来,再用一个个箭头指向各个结果,再把结果联系起来,再指向最终的结果时,你会发现,有一定类型的条件在一起,就可以推断出一定类型的结果了。这一步做完了之后,你会发现,很多题你一看过去,就能知道答案了,数学思维能力也提升到了一个不错的水平,可以说,在数学的世界里你已经渐渐地能站稳脚跟并且在站稳脚跟的水平上有进一步扩张的能力了。到了这一步,你的数学水准已经大大地提高了,大约可以考到130左右,一定程度的误差率还是存在的,但你此时的成绩,已经远远高于绝大多数的同学了。
误差可以消除么?也许可以,因为解题过程中的误差并不是客观误差,而是主观误差,主观误差可以通过实践者的小心翼翼来解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误差甚至不应该被叫作误差,而应该被叫作错误。从第二层境界再向上走,开始把所有的选择题甚至填空题用特殊方法做出来,比如排除法、代入法等等,时间久了,你就开始遇题即可一击而溃之的感觉,超过80%的选择题可以被你直接秒杀掉,而与此同时,你能做到用15分钟到30分钟之间,把选择题和填空题全部做完,之后的时间用于大题。这种时间战略分配保证了你的思维足以在一个充分宽裕的时间区间内完成。由于你在第二步中所打下的扎实基础,你的选择题已经不会在使用特殊方法时出现低级错误了,所以你也可以保证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全对了。思维能力的强悍加上你充分的时间,你也足以做对最后的那部分题目(计算题和证明题)了,第三步完成了的时候,你的数学分数就在145——150之间了。
数学只是天下霸图的一部分,要想独霸天下,获得680以上(我暂时只能当你是750满分地区的考生了)的成绩,你还得实现另外几门功课的提升。灭完六国,才能统一天下。先诛数学,再攻下语文和英语,把战线拉长,最后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考入中国最好的大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2:48
学数学是讲求方法的。上课肯定得认真听,但光这样,是不能提高太大的。你课下必须得多做习题。有人说,题海战术很不科学。但其实,在题海中确实能获得挺大的益处。当你题做到一定量了,你就会有题感了,拿到一道题,你可能一眼就能看出它所考察的知识点和相应的解题方法。如果达到这个程度,数学就很好了。
所以我给你的建议是:课后一定要多做题,多看课外书。尽可能高要求自己,在保证基础题都能拿下的前提下去做难题。高考数学都会有一两道难题压轴的,如果平时就做一些难度稍大的,那么到时在难题面前也就不会显得那么束手无策了。
平时可以把你在做题中遇到的比较经典的题型和方法技巧记在笔记上,只要你坚持下去,你的数学绝对会有质的飞跃的。
考试时,细心,仔细些!数学考的好的往往不是学的最好的,而是最细心的。做个细心者吧,特别是数学这种错了一点,分就扣很多的学科!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2:49
一、认清学习能力状态
1 、心理素质。由于学生在初中特定环境下所具有的荣誉感与成功感能否带到高中学习,这就要看他(或她)是否具备面对挫折、冷静分析问题、找出克服困难走出困境的办法。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知识与能力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还是可以赶上去的,如果任其发展,不思改进,不作努力,缺乏毅力与信心,成绩就会越来越差,能力越得不到发展,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高中学习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考验。
2 、学习方式、习惯的反思与认识
(1 )学习的主动性。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象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性,表现在不订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作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忽略了真正听课的任务,顾此失彼,被动学习。
(2 )学习的条理性。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外延,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忙于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 )忽视基础。有些" 自我感觉良好" 的学生,常轻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 水平" ,好高骛远,重" 量" 轻" 质" ,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 卡壳" 。
(4 )学生在练习、作业上的不良习惯。主要有对答案、不相信自己的结论,缺乏对问题解决的信心和决心;讨论问题不独立思考,养成一种依赖心理素质;慢腾腾作业,不讲速度,训练不出思维的敏捷性;心思不集中,作业、练习效率不高。
3 、知识的衔接能力。
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
另一方面,高中数学与初中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和能力的要求都是一次质的飞跃,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由于初中教材知识起点低,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亦低,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有的内容为应付中考而不讲或讲得较浅(如二次函数及其应用),这部分内容不列入高中教材但需要经常提到或应用它来解决其它数学问题,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学生的成绩的分化是不可避免的。这涉及到初高中知识、能力的衔接问题。
二、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
1 、 改进学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法,应尽量学习比较成功的同学的学习方法。改进学法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积累过程,一个人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遭遇挫折产生疑问,不断地总结,才有不断地提高。" 不会总结的同学,他的能力就不会提高,挫折经验是成功的基石。" 自然界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过程便是最好的例证。学习要经常总结规律,目的就是为了更一步的发展。通过与老师、同学平时的接触交流,逐步总结出一般性的学习步骤,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简单概括为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习总结)。每一个环节都有较深刻的内容,带有较强的目的性、针对性,要落实到位。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听课习惯。听是主要的,听能使注意力集中,把老师讲的关键性部分听懂、听会,听的时候注意思考、分析问题,但是光听不记,或光记不听必然顾此失彼,课堂效益低下,因此应适当地笔记,领会课上老师的主要精神与意图,五官能协调活动是最好的习惯。在课堂、课外练习中培养作业习惯,在作业中不但做得整齐、清洁,培养一种美感,还要有条理,这是培养逻辑能力,必须独立完成。可以培养一种独立思考和解题正确的责任感。在作业时要提倡效率,应该十分钟完成的作业,不拖到半小时完成,疲疲惫惫的作业习惯使思维松散、精力不集中,这对培养数学能力是有害而无益的,抓数学学习习惯必须从高一年级抓起,无论从年龄增长的心理特征上讲,还是从学习的不同阶段的要求上讲都应该进行学习习惯的指导。
2 、加强4 5 分钟课堂效益。
要提高数学能力,当然是通过课堂来提高,要充分利用好这块阵地。
(1 ) 抓教材处理。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活的,老师教学的对象也是活的,都在随着教学过程的发展而变化,尤其是当老师注重能力教学的时候,教材是反映不出来的。数学能力是随着知识的发生而同时形成的,无论是形成一个概念,掌握一条法则,会做一个习题,都应该从不同的能力角度来培养和提高。通过老师的教学,理解所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弄清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只有把握住教材,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
(2 ) 抓知识形成。数学的一个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等都是数学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容易被忽视。事实上,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正是数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一个定理的证明,往往是新知识的发现过程,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就培养了数学能力的发展。因此,要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法,要把知识形成过程看作是数学能力培养的过程。
(3 ) 抓学习节奏。数学课没有一定的速度是无效学习,慢腾腾的学习是训练不出思维速度,训练不出思维的敏捷性,是培养不出数学能力的,这就要求在数学学习中一定要有节奏,这样久而久之,思维的敏捷性和数学能力会逐步提高。
(4 ) 抓问题暴露。在数学课堂中,老师一般少不了提问与板演,有时还伴随 着问题讨论,因此可以听到许多的信息,这些问题是现开销的,对于那些典型问题,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都必须及时解决,不能把问题的结症遗留下来,甚至沉淀下来,现开销的问题及时抓,遗留问题有针对性地补,注重实效。
(5 )抓课堂练习、抓好练习课、复习课、测试分析课的教学。数学课的课堂练习时间每节课大约占1 / 4 - 1 / 3 ,有时超过1 / 3 ,这是对数学知识记忆、理解、掌握的重要手段,坚持不懈,这既是一种速度训练,又是能力的检测。学生做题是无心的,而教师所寻找的例题是有心的,哪些知识需要补救、巩固、提高,哪些知识、能力需要培养、加强应用。上课应有针对性。
(6 )抓解题指导。要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这不仅是迅速运算的需要,也是运算准确性的需要,运算的步骤越多,繁度就越大,出错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因而根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合理地选择简捷的运算途径不但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其它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7 )抓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与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的要求较高。数学能力只有在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地运用中才能培养和提高。
3、体验成功,发展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习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的。如听懂一节课,掌握一种数学方法,解出一道数学难题,测验得到好成绩,平时老师对自己的鼓励与赞赏等,都能使自己从这些"成功"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更高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平时学习中,要多体会、多总结,不断从成功(那怕是微不足道的成绩)中获得愉悦,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 几点注意。
1、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防止急躁心理,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沾沾自喜,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实际问题要有针对性的教学。
2、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正如华罗庚先生倡导的" 由薄到厚" 和" 由厚到薄" 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同时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应用性问题的出现,更对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能力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应加强对应用数学意识和创造思维方法与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2:49
多做题啊```你可以提高作题速度,思路也会慢慢清晰,。要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