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创作风格及与庐山的关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6 08:56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3:10
[电脑版] 张华整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家,思想家,文学家。
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
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候。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新法,希望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苏轼虽主张改革,反对因循守旧,抑制豪强,但也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理论,苏轼认为“欲速则不达“,建议神宗特殊*皇帝不要“求治太速,进人太税,进言太广“。由于这些意见和建议遭到变法派的反对,苏轼*外调,先通判杭州,以后又做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
在他为官之处,注意了解民情,关心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所到之处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和热爱。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作品留存至今约四千余篇。
他的重大贡献在于和欧阳修一起建树了一种稳定成熟的散文风格,世称“欧苏“。他的诗清新自然,逢源自始,似信手拈来,亦庄亦谐,大巧若拙,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化,是宋诗走向成熟的标志。
其代表作品:《饮湖上初晴后雨》,《海棠》,《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赠刘景文》,《春夜》,《荔枝叹》等。
苏轼的词对题材,意境,风格,语言,技巧都进行了大胆开拓与创新,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词派,开了一代豪放词风。
其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已而见山中僧俗,皆云苏子瞻来矣。不觉作一绝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既自哂前言之谬,又复作两绝云:“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又云:“自昔忆清赏,初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旦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不觉失笑。旋入开先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往来山南地十馀日,以为胜绝,不可胜谈。择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峡桥,故作此二诗。最后总老同游西林,又作一绝云:“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余庐山诗尽于此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3:10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家,思想家,文学家。
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
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候。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新法,希望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苏轼虽主张改革,反对因循守旧,抑制豪强,但也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理论,苏轼认为“欲速则不达“,建议神宗特殊*皇帝不要“求治太速,进人太税,进言太广“。由于这些意见和建议遭到变法派的反对,苏轼*外调,先通判杭州,以后又做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
在他为官之处,注意了解民情,关心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所到之处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和热爱。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作品留存至今约四千余篇。
他的重大贡献在于和欧阳修一起建树了一种稳定成熟的散文风格,世称“欧苏“。他的诗清新自然,逢源自始,似信手拈来,亦庄亦谐,大巧若拙,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化,是宋诗走向成熟的标志。
其代表作品:《饮湖上初晴后雨》,《海棠》,《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赠刘景文》,《春夜》,《荔枝叹》等。
苏轼的词对题材,意境,风格,语言,技巧都进行了大胆开拓与创新,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词派,开了一代豪放词风。
其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3:11
恩格斯说: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同样,中国的唐宋也是一个这样的时代。
苏轼,无疑就是这样的时代诞生的这样一位巨人。
北宋中、后期,帝王更替频繁,*气氛风云际会,外患危机频繁发生,革新派和保守派的斗争也日趋激烈,朝野内外社会动荡不安。
所有的爱国志士或因治政方略得不到认同而焦灼,或因壮志未酬而忧愤,或因遭遇不公而抑郁。其中的文学志士们在感叹江山如此多娇之时,尤加同情百姓疾苦、关心社稷荣辱,忧虑江山安危。他们无法在朝廷畅所欲言时就只好借助于文学抒发胸臆,歌颂江河大地的美丽妖娆,抒发壮志未酬的感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于是,一位英俊潇洒又气吞山河的英雄男儿耀然词坛,豪放词迥然而出,文略恢弘,气魄冲天,跨越时空。他就是苏轼。
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在今四川省)人。三苏之苏洵长子,苏辙之兄长。苏轼幼时得其母程氏亲授,勤奋好学,青少年期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1054 甲午 皇佑六年19岁的苏轼取妻眉州青神王方女王弗。
嘉祐二年(1057)二十岁时即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士及第,极得主考官欧阳修赏识。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1064年,5月,27岁的苏轼其首任妻子王弗(时年26岁)病逝。
1069 (熙宁二年 )32岁 的年苏轼还朝,因与王安石相左,*任监官告院。宋仁宗赵祯时,他曾提出过补弊匡时的措施。1071年,苏轼因上书谈论新法之弊,更是惹恼了王安石,他自请外任杭州通判,后改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任地方官期间,他体恤民情,改革邑政,颇有政绩。
尽管如此,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被贬任密州(山东诸城)知州。正月,或许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苏轼夜梦亡妻,感叹路远无法去坟茔前悼念,伤感难抑,遂夜起伤感而作此词。(苏妻及苏父坟茔均位于当时汴京南部不远今河南平顶山郏县)
《江城子》[北宋.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
这首词被世人公认为是最好的悼亡词。上阙写思情,是下阙中致梦的缘由;下阙写梦境,是上阙思情的结果。爱妻逝世十周年时,因仕途坎坷或是生活某时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