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营造高中生物课堂气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6 08:5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3:52
课堂心理气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人格发展以及社会化进程,良好的课堂气氛,能提高学生的各种心理机能,也能培育学生良好的心境,有利于学生形成开朗、乐观、愉悦、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而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教师是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创造者和维护者。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来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
1、 教师领导方式的选择
教师的领导方式直接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扬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可分为*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民主型领导,指教师在课堂中以民主的方式教学,重视学生集体的作用,教学计划和决策是全体成员讨论和共同分享的,教师力图使自己成为一个帮助者和促进者,以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鼓励个人和集体的责任心和参与精神,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客观的表扬和批评。从对课堂心理气氛和学习效率的影响来看,放任型的领导是最差的,民主型领导的学生和*型领导的学生相比在态度和责任心方面比较好,且师生关系融洽,课堂呈现热烈活跃与严谨祥和的景象,学生的情绪体验以愉悦为主。因此生物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采用民主型的领导方式,避免使用*型领导,杜绝使用放任型的领导方式。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健康的课堂心理气氛主要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来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强烈地体验到安全感、满足感、幸福感和责任感,从而养成奋发向上的乐观情绪和掌握待人处事的适当方式等健康心理和行为。
教师要改变错误的观点和行为。在应试教育中,学生以分数为标准被贴上不同的标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或无意中剥夺了差生成功的机会,如,在教学中较少注意他们,或较少对他们微笑;较少让他们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或做公开演示;当让他们回答问题时,如果不能立即答出,教师等待的时间较少;回答问题不正确时,教师通常会做出批评;当他们正确地回答了问题时,教师很少公开提出表扬等等。成绩差的学生长期得到教师消极的评价和对待,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自我概念和较低的成就动机。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新的科学的教育观念:相信每个学生包括学习困难的学生,都具有成功的愿望、需要和潜能,追求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和个性全面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建立积极的教师期望。由于教师期望的暗示性特点,这种积极的教师期望将创造一种良好的“暗示环境”,促进教师积极的自我暗示和趋向暗示,并使之较好地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暗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向上的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爱心感染和打动学生,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主动地内化和实现良好的教师期望。对一些成绩差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地分解教学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目标。这样就形成了师生之间相互依赖与激励的良好期望氛围,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教师也要掌握一些师生交往的技巧。在课内:学生进入课堂时教师可友好地与他们说话;以个别方式检查学生的课堂活动;了解、记住和称呼学生的名字;与学生分享玩笑与幽默;培养对学生成绩的集体自豪感。在课外:迎面遇见学生,主动前去与学生交谈;留意困难学生,主动与他们交谈;了解学生的不同环境,理解学生的生活方式;真诚关怀学生面临的社会问题。另外,教师巧妙地运用教学语言和身体言语,以及正确的教学策略的选择,也能迅速地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
3、 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积极的归因。
结果成败归因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产生一定的成功预期和情感而影响后继行为的动机。不同地区、不同性别的学生对不同学科学习结果的归因方式存在差异,并且不同的归因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个体把某项活动中的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降低甚至丧失成功的预期,进而降低相应的后继行为的动机水平。但如果归因为自身努力不够,个体则会保持较高的预期,并增强后继行为的动机水平。同样,归因还会影响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如何归因对学生来说关系重大。归因训练研究总结出两类典型的成败行为归因模式:积极的归因模式和消极的归因模式。
积极的归因模式:
成功→能力→增强成功预期→动机水平提高→自我效能提高
失败→缺乏努力→保持较高的预期→动机水平提高→维持较高的自我效能
消极的归因模式:
失败→缺乏能力→降低成功预期→动机水平降低→自我效能降低
成功→运气→很少增强成功预期→动机水平不高→自我效能低
消极的归因模式显然不利于个体的后继行为,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归因训练,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改变学生的归因方式,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好而灰心丧气,老师的辅导、鼓励主要在于帮助学生做出恰当的分析,进行努力不够或其他诸如难度大等外在归因,以使学生改变自己的归因方式,提高认识水平,激发起学习的热情。
4、 通过对高中生物学中的审美因素的发掘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审美教学是生物学科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发掘各种审美构成因素,使生物课的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活动,从而有效地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生物科学是由概念、原理及其论证所形成的科学体系,是生物学家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归纳、演绎、美化、综合等思维的过程建立起来的。生物学家的探究过程是以审美心理为导向的,比如DNA分子模型的建立、遗传基本规律的发现都是如此。生物学理论是对生物美的概念化,是以简洁的形式来说明复杂的现象。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历经130余年仍闪烁着璀璨的光辉,它不仅科学地阐释了复杂的生命现象,而且将人类的思想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每一次生物学的重大发现和技术突破,都包含着科学家们求真求实、百折不挠的人格美和科学发现过程的思维美。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青霉素的发现和应用,杂交水稻的培育和推广,基因治疗的研究和应用,都给人的生活带来美的变化,学生也能从中感受到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总之,生物科学不论在理论上实践上还是内容与形式上,都折射出科学美的绚丽光辉。
生物学的审美构成,既有教学内容的因素,也有教学形式的因素,同时也有作为联接内容与形式的物质中介——教学媒体的因素,可以说融合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审美属性。总之,生物学教学中的审美,不仅仅是来自视听的感官享受,更重要是能引起学生心理结构各层次的活动,包括调动起无意识心理活动,使得学习内容变得生动而亲切,学习过程变得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学习的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产生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不仅能够而且应该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