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6 12: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6:39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无印良品的今生。这个回答算是补充回答。 阶段一:西友集团自主品牌。 无印良品的概念由田中一光从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中提炼而成。在企业家堤清二的支持下,作为西友集团的一部分,在1980年,无印良品正式诞生(1980年正值世界经济低迷时期,日本陷入“能源危机”。当时的消费者希望能够买到品质和价格都从优的商品,“无品牌”的品牌概念由此诞生)。 阶段二:良品计划株式会社正式成立。 无印良品拥有了自己数量颇为可观的消费者群,于是在1990年从西友集团独立出来,成为良品计划株式会社的商标。 “无印良品”这个名称,由撰稿人日暮真三提出,田中一光最后确定。最初的无印良品,其产品定位是“有品质而且便宜”(无印良品的广告语,由小池一子提出),即在简化产品造型的同时,进一步简化生产过程,制造出一批造型简洁,朴素且价格适中的产品。 通过购买无印良品的产品,消费者应该能够很明确地感受到其注重呈现产品质地,包装力求简单朴素的概念。举个栗子,无印良品只用省略漂白过程的淡褐色纸张做标签与包装商品(这一点与过分强调华丽包装的商品形成鲜明对比),而这就形成了美学意识独具一格的商品群。 无印良品促使消费者产生“认识”上的改变。 以无印良品在日本的畅销产品“碎香菇”(无印良品在日本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食品等杂货类产品)为例:通常人们认为,香菇应该形态完整,但是无印良品认为,香菇在使用时的最终形态就是“切碎”状态的,那么“完整”或者“切碎”并不代表“香菇”品质的好坏(反而在实用性能上“碎香菇”更加突出)--因此“碎香菇”这个产品的畅销,也证明了消费者其实乐于接受无印良品带来的对产品认识上的改变。 无印良品的历史性 无疑,无印良品的审美意识具有深刻的日本特性(这一点@罗让的答案已经有了非常具体的解释)。它的出现不仅是顺应时代的,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它也代表了一种优雅而质朴的生活方式。 无印良品想要实现的商品品质 尽管无印良品已经具有了特定的美学意识,但是它不主张品牌个性突出或具有特定的美学意识。在现代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很多品牌会诱导消费者“这个最好”,但是无印良品倡导的是“这样就好”这种非常平和的满足感。“这个”与“这样”的区别就在于,“这个”倡导的是个性与强烈的自我意识,而“这样”包含着“抑制”/“让步”,以理性的态度来利用资源的想法。但“这样就好”并非意味着对品质没有要求。 无印良品现在的设计师 以原研哉(担任艺术总监)和深泽直人为代表。 原研哉希望能通过世界化的视角,将无印良品的概念传递到全世界,这就是“world MUJI”,设计出让世界上更多人理解的“这样就好”的产品。 原研哉对无印良品广告的概念提案,就是“虚无”--广告本身没有明确的商品信息,而是呈现出一个看似空无一物,却能容纳百川的容器。 这款迥异于一般CD机的壁挂式CD机,出自于设计师深泽直人之手。显然,这款CD机的造型与“换气扇”非常类似。在放入CD后,只要拉一下垂下来的绳子,就可以开始播放CD,就像打开换气扇一样。使用时人们的感觉就会格外敏锐,像等待拂面而来的凉风一样等待音乐响起。这也是典型的深泽直人风格--“建立产品和设计之间的关系”。最后,解释一下很多人在吐槽的价格问题。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整个产业都将生产过程外移到劳工成本比较低的国家,无印良品最初具有的价格优势渐渐无法维持。但是原研哉认为,无印良品的特性并不是“廉价”,为了降低成本而拼了老本会使无印良品失去原有的精神实质。再者,在劳动力相对廉价的国家制造,再到劳动力较贵的国家销售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无印良品致力于实现的是一种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能接受的深入而细致的合理性。无印良品要做的不是追求最便宜的价格,而是最适当的价格。其次,他还提到,无漂白的纸并不代表着成本降低,反而因为需要特殊处理而造成了成本增加。现在的生产环境决定了,保持原生态的产品反而需要更高的成本。 再者,比价格更重要的问题,是品质。无印良品生产的很多的东西,都需要依靠经验和熟练的技巧,比如说,椅子等包括家具家电在内的生活用品。省略生产过程并不能生产出好的商品。同样的,外表朴素的商品也并不意味着其生产过程简单。 另外,无印良品在中国的开店场所都是在百货商场,但是在日本本土很少入住百货商场,这就直接导致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支付的店租占到总销售额的15%左右,而日本市场只有12%。 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无印良品:无印良品的最大特点之一是极简。它的产品拿掉了商标,省去了不必要的设计,去除了一切不必要的加工和颜色,简单到只剩下素材和功能本身。有人认为,与其说无印良品是一个品牌,不如说它是一种生活的哲学。它不强调所谓的流行,而是以平实的价格还原了商品价值的真实意义,并在似有若无的设计中,将产品升华至文化层面。参考资料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