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4:45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8 15:07
隐性课程主要体现在学校*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三个方面。
与其相联的教育实践有:能力分组、师生关系、课堂规范与过程、隐含的教材内容、学生性别差异、班级奖励结构等;其效果体现在*社会化、价值观与文化道德的习得、权力观念的形成、阶级差异的加深等方面。
美国学者高尔顿最早注意影响教学内容的非正式系统,他在《中学社会系统》中认为,中学生的个体行为是与其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相联系的。
扩展资料:
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
1、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
2、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布置、校园环境等。
3、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
4、心理性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隐性课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8 15:08
隐性课程主要体现的三个方面:
1、物质文化层面,包括校舍面貌、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氛围。
2、制度风气层面,包括校训、校风、班风、学风等。
3、心理协调层面,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师关系等。
隐性课程是学校*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与其相联的教育实践有:能力分组、师生关系、课堂规范与过程、隐含的教材内容、学生性别差异、班级奖励结构等;其效果体现在*社会化、价值观与文化道德的习得、权力观念的形成、阶级差异的加深等方面。
扩展资料:
我国学者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尽管学者们对隐性课程的概念至今尚未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但概念的不确定似乎并未影响到人们对隐性课程的研究热情。近些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不断涌现。
研究的范围和论题主要涉及学校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以及人际心理环境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潜在影响。比如,讨论校舍建筑、教室环境布置、各种庆典仪式、校纪校规、课堂规则、校风班风、校园文化、师生关系、性别角色差异等。
主要表现形式:
1、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
2、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布置、校园环境等。
3、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
4、心理性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8 15:08
隐性课程主要有三个层面的表现: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8 15:09
隐性课程主要体现在学校*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