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4:4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2 00:02
元丰八年(1085年),正当王安石变法初有成效时,支持变法的宋神宗赵顼病死,其子赵煦(即哲宗)即位,年仅十岁,神宗母宣仁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
宣仁太后姓高氏,宋英宗皇后。她是宫廷中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后台,她掌握朝政大权后,便援引司马光、文彦博等保守派到朝廷中,聚集各种反变法的力量,接着,不遗余力地打击变法派,新法大部废除,许多旧法一一恢复。这一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史称元佑更化(元佑年间为1086年-1093年)。
高太后在元佑更化时,还作出了一个与废除新法并无关系的决定:禁造密云龙.
密云龙是一种比贡茶如大龙团、小龙团和双井等更为精心采焙制造的贡茶。当初建州每年进贡大龙团、团茶各两斤,以八饼为一斤。接着蔡襄为官建州时,又制成了十斤小龙团进贡皇上。小龙团比大龙团精致,每斤有十饼。但到熙宁末年,宋神宗传旨(福建转运使贾清)在建州制作密云龙,这是一个比小龙团更精致的茶,每斤有二十饼之多。密云龙造出以后,小龙团和大龙团的质量就开始下降了。宋神宗熙宁(1068年至1077年)以后,密云龙每年作为首批贡物进贡宫内。
当时,密云龙主要用于宗庙的供奉之品以及皇上享用,极少赐给臣下。但在元佑中宋哲宗对殿试成绩卓越者赐予密云龙后,皇亲国戚和权贵近臣便纷纷厚着脸皮求赐,于是密云龙走出宫廷,流于官绅之间。
据孙月峰《坡仙食饮录》记载说,密云龙之味极为甘馨,苏轼对此奉为至宝。苏轼以一位贬谪之官,尚能常以密云龙招待嘉宾,可见当时密云龙流传朝野之广。
而流传越广,求赐也越繁,终于使高太后烦恼不堪,无法招架。宋人周辉《清波杂志》记载说,元佑初年,高太后痛下决心,下令建州不许再造密云龙,连团茶也不要再造了,她说:这样免得经常受人'煎炒',不得清静,又说:拣这些好茶吃了,又生得出什么好主意?
后人对高太后禁造密云龙的评价说:宣仁改熙宁之政(即元佑更化),此(指禁造密云龙一事)其小者。顾其言,实可为万世法。士大夫家、膏粱子弟,尤不可不知也。(见清代陆廷灿《续茶经》引《分甘余话》)称禁造密云龙在整个推翻新法中不过是一桩极小的事,但却可为万代治世所借鉴,这样的评价有点高抬了高太后,但评价之语中以俭修身治天下的含义,却是很有道理的。
令高太后遗憾的是,密云龙并没有因为一道圣旨而果真不再制造了。禁令一传至朝野缙绅中间,密云龙之名更是炽手可热,人人都想居为奇货。而入贡朝廷之物中,没了密云龙,却来了个龙焙贡新.周辉《清波杂志》中说,南宋淳熙年间(1174年至1189年),每年入贡朝中之贡品有十二纲,第一纲就是龙焙贡新,只有五十余挎(方寸大小的小块),比密云龙更贵重。周辉说:这是不是以龙焙贡新之名易密云龙之名?或者是否确为质量比密云龙更优的新品种,不得而知。
高太后禁造密云龙,非但没使宋代制茶工艺水平停止不前,反而使之更上了一个台阶。这真是高太后始料所不及的。自此以后,密云龙的故事就成了传说,但是密云龙的制造工艺却偷偷的保留下来,在民间不断流传。 东坡在做翰林学士时,曾得到太皇太后赏赐的名茶密云龙, 这茶为福建特产,仅供皇帝和皇太后专用。他将这种名茶珍藏起来,惟有最得意的门生来到家中,才舍得拿出来要让门生亲眼看他拆封,一同共享。东坡说喝了这茶之后顿觉两腋生风浑身凉爽,仿佛进入仙境。他作《行香子》词专咏此事。
关于这一点,晁补之的侄子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九曾有记载:……时黄、秦、晁、张皆子瞻门下士,号四学士,子瞻待之厚,每来必命侍妾朝云取密云龙,家人以此知之。一日,又命取密云龙,家人谓是四学士,窥之,乃明略来谢也。
廖明略初次登门,便享有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这苏门四学士的待遇,连苏轼的家人都感到吃惊。依照佳茗似佳人的理论,茶为极品,人亦极品,茶艺更是极品,这样方能穷尽其中妙趣。由此可见,朝云茶艺之精。除了四学士和廖明略,米芾也是苏轼的座上常客。元佑四年(1089),苏轼出任杭州太守,途经扬州时,曾召米芾前来相见。苏轼再次拿出密云龙,与他共享,米芾为此曾写下《满庭芳·咏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