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秋猎的章程是怎样的?写小说急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7 01:23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6 21:25
秋狝活动在中国由来已久,而清代木兰秋狝则尤其别具特色。
清军入关前,满族及其先人世代以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素有精骑善射的传统,而围猎是他们常用的狩猎方式。清军入关后,他们将这个传统承袭下来,并形成了新的制度:每到农历八月,清朝皇帝率领满蒙八旗贵族官兵到木兰围场行猎讲武,称为木兰秋狝。
“木兰”为满语,意为“哨鹿”。从《清史稿》的解释可以看出,哨鹿当为一种诱猎方式。围场为哨鹿之所,故称“木兰围场”。由于鹿的品种、数量多于其它走兽,故而在行围中,鹿是一种主要猎取对象。
其历史意义:
当年康熙帝之所以决定每年秋天在木兰举行行围活动,并非为了狩猎娱乐,而是具有重大的*、军事意义。这一点,从康熙设置木兰围场的时间上也可以看出,当时正是平定漠北蒙古之时。
通过行围活动,不仅可以使八旗官兵既习骑射,又习劳苦,用以保持八旗官兵传统的骁勇善战和醇朴刻苦的本色,抵御骄奢颓废等恶习的侵蚀,做到安不忘危、常备不懈。
同时,皇帝可以借每年的木兰行围,在那里定期接见蒙古各部的王公贵族,以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满蒙关系,加强对漠南、漠北、漠西蒙古三大部的管理,这对于北方边防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所以说,木兰围场之选定在内蒙,并不单纯是因为那里地形好、兽类多的缘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6 21:25
古代秋猎的章程:
1、《周礼》中记载君王四季田猎,分别称作春搜、夏苗、秋狝、冬狩,作为礼仪的田猎被后来的统治者沿袭了下来,在战国之前,狩猎是军事大典,为练兵的综合演习。
2、《左传》上说:“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秋狝”二字的意思是秋季打猎。“木兰”本是满语“哨鹿”。哨鹿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传统的猎鹿方式。木兰秋狝清朝皇帝率领王公大臣八旗将士在塞外木兰围场举行的大规模秋猎活动。
章程分析
围猎那天的黎明前,先派一千多名蒙古官兵进入围场里布围。草深树密不适合马匹活动的围里就派步兵前往,地势较平林木稀疏的围里就派骑兵挺进。
到时候,布围官兵在前哨导引下由围场两边成弧形自远而近向看城(就是皇上行围时的瞭望台和指挥所,建在围内的制高点上,能够居高临下总览全围形势)方向驱进靠拢。
不大会儿,就把围内的禽兽驱赶到接近看城的小包围圈里。这时候,圈里的野兽已经十分密集,天也大亮了,于是派人骑马飞报皇上此围已合。于是,先已来到看城的皇上就身佩弓箭离开看城前去射猎。
面对仓皇奔突的兽群,皇上开射行围的第一箭,接着就连连引弓而射。射够了,再传谕御前王公大臣、皇子皇孙、侍卫们开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6 21:26
1、木兰秋狝
“秋狝”二字最早见于《左传》。《左传》上说:“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秋狝”二字的意思是秋季打猎。“木兰”本是满语“哨鹿”的意思。哨鹿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传统的猎鹿方式。木兰秋狝,就是清朝皇帝率领王公大臣八旗将士在塞外木兰围场举行的大规模秋猎活动。
木兰秋狝由康熙皇帝首创,在康熙、乾隆、嘉庆时期都曾经按规制进行。据统计,康熙时期举行秋狝近50次,乾隆时期44次,嘉庆时期11次。后来的皇帝们,由于多种原因主要是国势渐衰就没有再举行过秋狝。秋狝一般选在每年旧历八月举行,扈从行狝的包括皇帝钦点的王公、大臣、*、两翼八旗军兵以及皇子、皇孙、后妃、侍卫等,每次都不少于两三万人,队伍庞大,人欢马嘶,旌旗蔽日,一场大规模的军事演习盛况空前。
木兰围场在今天的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
围猎那天的黎明前,先派一千多名蒙古官兵进入围场里布围。草深树密不适合马匹活动的围里就派步兵前往,地势较平林木稀疏的围里就派骑兵挺进。到时候,布围官兵在前哨导引下由围场两边成弧形自远而近向看城(就是皇上行围时的瞭望台和指挥所,建在围内的至高点上,能够居高临下总览全围形势)方向驱进靠拢。不大会儿,就把围内的禽兽驱赶到接近看城的小包围圈里。这时候,圈里的野兽已经十分密集,天也大亮了,于是派人骑马飞报皇上此围已合。于是,先已来到看城的皇上就身佩弓箭离开看城前去射猎。面对仓皇奔突的兽群,皇上开射行围的第一箭,接着就连连引弓而射。射够了,再传谕御前王公大臣、皇子皇孙、侍卫们开射。围内如果有熊、虎等类猛兽,那是绝对不放过的。管围大臣必须立即派人奏报皇上,而皇上一旦得报,就会立刻驰马前去,亲自用虎神*(火*)、弓箭把猛兽杀死,或者命令虎神*官兵搏杀掉。一般情况下,每天只行一围,罢围以后,皇上就率领扈从人马回归驻跸大营,清点猎物,犒劳随从。
皇帝每次秋狝木兰,各地蒙古王公都要远道而来迎接圣驾,觐见皇上。行围期间,各个蒙古王公都要随从皇帝出围,服务左右。行围结束后,皇帝就和蒙古王公们一起饮宴,一起娱乐,一起谈心,犒劳他们,赏赐他们,帮助他们,感化他们……极为融洽开心。
清康熙帝选择木兰围场作为皇家猎苑,是有其深远*目的和战略意义的。木兰围场北控蒙古,南拱京津,是历史上的战略要地。清代自设立木兰围场之后,每年都要在这里以行围狩猎的方式演练军旅,推行“肄武绥藩”的国策,从而达到控制蒙古、震慑沙俄、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北部边防的目的。这时的木兰围场实际上已成为清*的主要*、军事活动场所。
2、白洋淀打水围
水上春围,陆上秋弥,打水鸟,射虎豹野猎都是为了法祖继武,演练八旗兵士,而不是为了嬉戏。
康熙首开水围之先河,是在他24岁那年。皇帝出行,而且是狩猎大典,队伍浩浩荡荡,从北京出发,当日就到了霸州,贴近了白洋淀,歇息了一宿,第二天开始入淀水围,一生中,他抵达白洋淀40次,29次是来水围。水围的场面壮观得难以想像,直隶的督抚率领地方*,乘舟悄悄从四面八方向中心围合,把水鸟水禽赶上天空,成千上万的凫雁、水鸟遮天蔽日。看时机一到,皇帝、皇子、皇孙、皇帝的臣工们、八旗官兵立即搭弓放箭,响镝鸣炮,白洋淀顿时硝烟滚滚,漫天箭雨,飞禽飞落如雪。乾隆十五年(1750)的水围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次。一天多达7次水围。时间上来讲,少则三五日,多则六七天,还有十天半月的时候。水围活动持续到乾隆期。康熙《船猎》诗云:“万人齐指处,一鸟落晴空。携琴鼓棹返,乐与大臣同。”雍正的《水围》诗云:“春日猎汀州,欢声拍浪浮。云樯排八阵,楫棹竞中流。鸣镝摧腾羽,飞烟罨彩游。”乾隆《赵北口阅水围》诗很长,从他的“蛇阵分前后,龙文合正奇。潜鳞浮箭发,飞羽落*施。”文中也就知道那规模和场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