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分别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6 20:49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4:51
(1)汉朝: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
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行政),继而又有中书省(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逐步形成三省*。(3)隋唐时期:唐朝*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官吏考核任免)、户(户口赋税)、礼(礼仪)、兵(军政)、刑(刑法)、工(工程)六部。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北宋:措施: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6)宰相制度的废除: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明初沿袭元朝制度,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别隶属于*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统领*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影响,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使中国历史上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延续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君主*进一步加强;但是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了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至明朝中后期实际掌握了宰相的权力。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7)清朝
清初,*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使皇权受到很大制约。康熙帝设置南书房,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加强了皇权。雍正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又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加强,*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主义*集权发展到顶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4:52
从秦朝开始,*集权制度就在华夏大地确立。 而这就是我们沿用了2000多年的*制度。
不同的时代*制度又有所不同。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大清楚。
隋唐时,三省六部,*集权。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三权分立,加快了办事效率,巩固了皇权。
宋朝,设参知政事,割zaixiang政权 设三司使,割宰相财权 设抠密使,割宰相财权
同时,兵权收归*。更加加强了*集权
元朝,行省制 地方和*各有相关人士监督。*集权更强。
更所谓,一浪更比一浪强,前浪被打翻在沙滩上。
明朝废丞相,建内阁,*集权达到高峰。
清朝,设军机处,等,*集权达到最高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4:52
魏晋南北朝---三省制 宗主督护制 府兵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隋唐--三省六部 科举制 募兵制 节度使
宋---两府三司 科举
元--行省
明清---内阁制
主要是这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4:53
君主集权的封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