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6 21:1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7 04:40
孩子发烧怎么处理?宝宝在小时候的身体免疫力非常差,稍不注意就会很容易导致宝宝发烧,因此做家长的就要注意啦!
1、头部冷湿敷:用20℃-30℃冷水浸湿软毛巾后稍挤压使不滴水,折好置于前额,每3-5分钟更换一次。
2、温水擦拭或温水浴:用温湿毛巾擦拭宝宝的头、腋下、四肢或洗个温水澡,多擦洗皮肤,促进散热。
3、冰敷:可以少量适当使用冰敷,在宝宝儿前额、颈部两侧、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位置冰敷或者冷敷。但一定要注意在冰袋外需裹一层布,以防局部冻伤宝宝的皮肤,而且6个月以内的宝宝也不宜冰敷。这种方法的利弊目前还有很多争议。一般认为冰敷弊大于利,因为冰敷可能会引起宝宝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阻碍散热,体温会更高,特别是伴随有畏寒、寒战,更不能用冰敷。
4、酒精擦浴:这种方法已经被摒弃了。 婴儿的皮肤很薄,酒精渗透性很强,可能通过皮肤吸收入血的。而且酒精擦浴也会刺激皮肤,引起毛细血管收缩,阻碍散热,体温会更高。
5、补充充足的水分,不要随便吃药。高热时呼吸增快,出汗使机体丧失大量水分,所以爸妈在宝宝发热时应给他充足的水分,增加尿量,可促进体内毒素排出。
宝宝发烧了家长要注意什么?
1、体温38.5℃以上才用退烧药
使用退烧药须每隔1-2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当体温低于38.5℃,可以不用退烧药;体温38.5℃以上才开始服用退烧药,间隔使用的时间至少6小时以上,不能在短时间内频繁使用,一天不能超过4次,否则有可能造成药效过重和退烧过度。体温下降,即停药。
2、退烧药应交替使用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小儿退烧药主要为布洛芬(如美林等)和对乙酰氨基酚(如泰诺林、百服宁等)。在临床处理一些高热病症时,如果无法通过某个单一的药物达到退热的'效果,建议在严重的持续高温的情况下,考虑交替联合用药。原则上,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后4小时可选择布洛芬;使用布洛芬后6小时可选择对乙酰氨基酚。当宝宝服用一种药物如果出现呕吐,应该选择另外一种药物。
3、服药期间多饮水
所有退烧药都会引起病人出汗,这是增加人体散热、使体温降低的表现之一,这一过程往往会消耗病人较多的能量、水和水溶性维生素,故要想达到理想退烧效果,还要让宝宝摄入足够的液体,这样才能保证机体通过散热达到退热的效果。在使用退烧药期间宜多饮水,尤其应多饮糖水,同时可口服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这均有利于病人机体功能的康复。
在宝宝一岁以前的时候如果发烧,一般是由以下疾病引起的:
1、感染性疾病所导致的发烧。注意退烧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是由感冒引起。不论一般感冒或流行*冒都是宝宝易得的,细菌和病毒感染都有可能。症状不一,发烧、食欲下降、肠胃不适、拉肚子、耳鼻喉等问题都有。医生会给予对症治疗的药物,加上多休息和多喝水,通常3~5天就可以痊愈。但若照顾不当,并发中耳炎、脑炎、脑膜炎等,就会有39℃以上高烧的危险。
2、无菌组织被破坏或坏死导致的发热。如烧伤、骨折、腹腔或胸腔内血液的吸收等原因引起的发热。
宝宝天生好动,摔伤骨折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据统计,儿童骨折基本占到骨科骨折病症的三分之一。儿童骨折损伤与*是有区别的,儿童的骨骼在不断生长发育,其生理功能和生物力学性能都在不断变化,儿童骨头因骨质多孔、骨膜肥大等,骨折时较不易完全断裂移位,绝大部分的儿童骨折都不需要手术,但骨折容易引起炎症,造成发热,所以宝宝骨折的时父母也要注意宝宝的发烧护理。
3、生物制剂或药物引起的发热。如血清、菌苗、异体蛋白或某些药物过敏。
因打疫苗而有轻微发烧的宝宝很多,但会引起较明显发烧的通常是在注射“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的疫苗后。若宝宝有身体不适或感冒则不适合马上打疫苗,以免症状混淆。72小时内是注射预防针发烧的观察期,超过这个时间就不是因为疫苗而引起的发烧了,家长要另外做判断。
日常护理注意别进入这些误区
1、感冒就用抗生素
很多家长认为一感冒就要用抗生素,其实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其实,很多感冒都属于病毒*冒,严格意义上讲,对病毒*冒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而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特别是早期病毒感染后,抗生素非但无效,滥用抗生素反而会引起机体菌群失调,有利病菌繁殖,加重病情。病毒引起的感冒属于病毒*冒,细菌引起的感冒属于细菌*冒。抗生素只对细菌*冒有用。
2、发热一定不能捂
老一辈认为,感冒了捂一捂,出一身汗就好了。然而不少年轻人却不赞同,认为一定不能捂。其实不然,稍微捂一捂是可以的。比如说给宝宝多喝些白开水,给他多穿点衣服,温度高些反而有助于发汗。但需要注意,如果宝宝本身体温达到39oC以上,而且宝宝以往有高热惊厥史,最好不要捂,尽量以少穿衣、温水浴等物理散热为主,避免让宝宝吹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