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使用蒙太奇学派这个学术用语的人是谁,出自哪篇文章或著作?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5 02:37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5 23:17
苏联蒙太奇学派可以说是对整个世界电影史发展产生最深刻的影响力的电影学派。学电影,不能不提蒙太奇。
知识要点:
1、 蒙太奇的意图:为了达到思想传播的目的而发展出来的形式美学。
2、 具体手段有2个,一个是选取有感染力的素材;第二、强调剪辑的重要性。
时间:20世纪20-30年代
人物:库里肖夫、维尔托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杜甫仁科
起因:
1、 在推翻沙皇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有力的宣传武器;因此蒙太奇学派可以看作是一个带有意识形态功能的艺术流派;
2、 受欧洲爆发的先锋主义运动的影响;
3、 对美国电影尤其是格里菲斯电影的学习研究。(蒙太奇手法早在格里菲斯甚至更早的年代就被人使用在电影中,但苏联蒙太奇学派是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并有意识地、理性地使用它。)
意义:
1、 蒙太奇理论发展和产生了一种新的媒介作用(现代电视广告中大量使用蒙太奇),一种新的信息系统,一种新的修辞学,产生了一种新的力量。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电影实践理论的体系,被人们所公认,以至于影响了世界电影的面貌。
2、 苏联蒙太奇学派并不是一个有统一的艺术宗旨或发表过某种艺术宣言的团体。它只是泛指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于苏联影坛,并对蒙太奇的理论与实践作出过贡献的艺术家群体。
3、 蒙太奇学派基本都认定:一旦采用剪辑的手法,电影就有了无限的潜力,蒙太奇简直就是支配观众思想和联想的一个有益的指挥者。
重要概念:
【名词解释:“库里肖夫效应”】
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通过镜头剪接所作的一项实验,该实验实际上是由普多夫金具体操作的。库里肖夫为了弄清楚蒙太奇的并列作用,给*著名演员莫兹尤辛拍了一个毫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剪为三段,分别接在一碗汤、一个正在做游戏的孩子和一具老妇人的尸体的镜头之前,结果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却似乎发现了莫兹尤辛的情绪变化——分别对应着饥饿、喜悦和忧伤。库里肖夫由此看到了蒙太奇构成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心理基础,他得出的结论是,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单个镜头只不过是素材,只有蒙太奇的创作才成为电影艺术。他提出了积极的创作纲领:影片的结构基础不是来自现实素材,而是来自空间结构和蒙太奇。
【名词解释:“电影眼睛”】
苏联纪录电影导演齐加·维尔托夫于20世纪20年代初提出并在创作中付诸实践的理论。他把摄影机比作人的眼睛,主张电影工作者手持摄影机出其不意的捕捉生活,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强调对现实的即兴观察,但并不是单纯的摄录现实。他强调将电影观察的素材加以组织,从而引导观众达到明确的思想结论。他对“电影眼睛”的解释是“用纪录手段对可见的世界作出解释”。他将蒙太奇的功能确定如下:选择电影观察的最重要的瞬间,将这些观察按照联想的原则加以联接,有节奏的组织素材以加强其情绪感染力,并通过镜头画面与字幕(*口号)的结合来解释拍摄在胶片上的事件的*意义。维尔托夫在自己周围团结了一批纪录电影工作者,组成了所谓的“电影眼睛派”,电影眼睛派后来对法国新浪潮的一个分之“真理电影”产生了直接影响。
【名词解释:“联想蒙太奇”】
普多夫金为蒙太奇所下的定义是:蒙太奇就是要揭示出现实生活中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辨证思维的过程。它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意图而组织电影动作的手段之一。蒙太奇的运用则显示出导演观察生活、分析观察结果并对之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基于这种思考,普多夫金创立了“联想蒙太奇”,具有很浓的诗意和抒情因素。“联想蒙太奇”把没有物质联系但却具有十分密切主题联系的视象并列起来。这种手法一般只能在影片的局部使用,而不能用它来统一全部镜头。
【名词解释:“理性蒙太奇”】
爱森斯坦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巴甫洛夫刺激一反应的心理学为依据,把自己的蒙太奇原则概括为两个不同镜头的对立、撞击、冲突会产生新的质、新的含义。而表现思想、表现*和表现概念则构成了爱森斯坦蒙太奇体系的意识形态性。在他的蒙太奇观中,镜头A不仅仅是与镜头B先后出现,也不是A和B加在一起成为“A+B”或“AB”,而是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意识“X”。
蒙太奇理论的缺憾和衰落:
1、 这个流派衰落的主要原因,不同于德国或法国是因为工业或经济的原因,而是由于来自于*的*压力,强制禁止了蒙太奇风格的运用。维尔托夫、爱森斯坦和杜甫仁科均被批评为极端形式化与神秘化。1929年,爱森斯坦前往好莱坞学习与研究声音方面的新技巧,当他在1932年回国时,整个电影工业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转变。当时,一些导演纷纷将蒙太奇手法运用到30年代初期的有声电影。但是,苏维埃当局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却鼓励拍摄简单易懂的影片,以供大众欣赏,苏联蒙太奇学派开始转向所谓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就一个电影流派而言,苏联蒙太奇风格大约在1933年基本结束,其标志是维尔托夫的《热情》(1931)和普多夫金的《逃兵》(1933)。
2、 蒙太奇学派在后期走向形式主义的极端,贬低演员的表演,过于强调剪辑的重要性,而且,他们把电影看作是斗争的武器,把艺术搁置在意识形态之下,遭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5 23:17
你说的是电影蒙太奇还是最开始的蒙太奇?!这是不一样的概念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