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5 05: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1 16:54
70年代初,中国北方连年干旱,农业生产不景气,辽阔富饶的黄淮海平原深受旱涝盐渍之苦,产量低而不稳。197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要一河北黑龙港地区为试点,围绕地下水的开发和旱涝盐碱的综合治理组织科学会战。石元春毅然相约几位教师到了河北省的一个低产穷县----曲周县“老碱窝”的中心,张庄大队安营扎寨,开始了黄淮海平原的旱涝盐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
通过土壤调查制图,水盐动态长期定位观察和向农民大量访问调查,大胆提出从地下碱水入手,以“浅井深沟为”主体,农林水并举的综合治理方案。这个方案与当时公认的传统观点和作法向背离而遭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指责和非难。但是科学是无畏的,烈火能炼出真金。在他领导下科学集体力排众议、定住压力,十数年如一日坚持实验。使三万亩的大面积实验区,土地一年比一年好,生态环境一年比一年改善,粮棉产量和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长(粮食亩产由二、三百斤增加到千斤以上,人均收入由三四十元增加到六七百元,以至千元以上),村里的破土房改成排排新砖房,农民愁容换新颜。来自新疆等全国各地和2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农民、干部、*、总理等参观了这块曾经旱涝盐碱猖獗、田园荒芜,民不聊生的土地上用科学和劳动之笔绘制的美好农田和农村的图景。这一带农村妇孺皆知“农大老师”、“石老师”。1988年教师节,曲周人民在北农大校园里树立了一座庄严的汉白玉石碑,上书“改土治碱,造福曲周”。表达对科学知识分子的感激之情,这里也凝结着石元春的汗水和功劳。 石元春提出了黄土高原更新世古土壤地理、分类以及在时间和空间上发展演替的系列提出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理论,揭示了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共存和交相为害的自然现象提出旱涝盐碱实行综合治理和治理的实质是对区域水盐运动的科学调节和管理,以及调节管理的枢纽和杠杆是浅层地下水的采补等一系列观点,并在河北曲周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实验区的实践中取得重要突破。90年代,他还研究提出提出了对区域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的“PWS”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体系和农田水均衡模式化等研究成果。
石元春在国内外杂志发表了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4册,提出了“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的理论,和据此理论提出的“旱涝盐碱和地下咸水必须实行综合治理;综合治理的实质是对区域水盐运动的科学调节和管理,以及浅层地下水的开采回补是调节区域水盐运动的枢纽和杠杆”的观点。大量实践证明了这种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这种理论又在指导实践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1985年石元春担任组织委员会*,主持召开了“国际盐渍土改良学术讨论会”,一些国际知名科学家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会议纪要和国际土壤学会会刊上写道:“对中国科学家提出的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盐渍土水盐运动及其调节的有关理论以及采用灌溉、排水、农业、林业对区域水管理的综合治理盐渍土的办法予以肯定,与会科学家认为,中国人民应为盐渍土改良利用已取得成就而自豪。”这是对石元春所创建科学理论的充分肯定。由于学术上的造诣,石元春相继担任国际著名杂志《农业水管理》(荷兰发行)的两届国际编委、印度滨海农业研究协会杂志的国际编委、国际土壤学会会员,并受邀在一些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 石元春永不满足,在试验区和理论上取得成就的同时,70年代末即开始领导和组织了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区域的研究;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战略的研究;黄淮海平原水均衡分析;中国的耕地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和主持编制了黄淮海平原农业图集等,系统积累整理和分析研究了大量科学资料和成果,提出了许多重要理论观点和建议。
他知识面广,思想敏捷活跃,具有较强组织领导能力,在“六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中任项目专家组组长和“七五”项目的主持人。
1988年初,当*提出开发黄淮海平原的部署后,石元春认为这是多年科研成果在生产中发挥作用的大好时机,是广大科学工作者盼望已久的。他立即组织一批专家教授和北京农业大学400余师生投入这个新的战役,1988年北京农业大学推广了36项技术,增产粮食3.4亿斤、棉花8100万斤、油料5300万斤,直接经济效益3.48亿元。
石元春十分关心中国农业发展,在农业多年徘徊,对农业前景,议论纷纭时,他提出了:“各国农业发展的速度和模式尽管有所不同,但是都要经历从自然农业——资源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向主要依靠现代物质技术要素的转变,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比较农业研究告诉我们:土地资源的约束不是无法突破的‘瓶颈’,依靠科学技术和把中国广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是中国发展农业的现实选择”。在*提出“科技兴农”时,他提出“要十分重视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等重要意见,受到*领导同志的重视。 石元春长期从事农业高等教育,感染熏陶着莘莘学子。他治学严谨,要求严格,但也能理解年轻人的一些想法和苦衷,常抽暇与他们交流思想,使之受益匪浅。他长期担任土壤地理、土壤调查制图、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教授。一些课程需要宏观概念和时空思维、讲授难度大,但他充分利用幻灯、录像、加强课堂讨论和野外实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效果好。
特别是到了野外,他的丰富实践知识和经验、生动有序的讲述,深深感染熏陶一代学子。在课堂上,不拘泥于已有理论和知识,有分析评述,有自己丰富研究资料的补充,提出了地学综体等分新观念。研究生和大学生说,听石老师的课内容丰富、讲解清晰、富于启发性。在我校研究生院开设的博士生学位课“生命科学进展”中,他是最受欢迎和期待的科学家之一。 石先生一直对科学孜孜以求,始终关注着农业科技的最前沿,尤其是在农业信息化方面。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对各个学科领域都发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引起了石先生的极大关注。从*到地方,从*到学者,石先生抓住几乎一切机会强调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认为农业信息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石先生近年来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生物质能源。早在20世纪90年代,石元春就开始思考着农业科技*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到2003年提出在中国发展生物质能源之时,石教授已经做了大量的调查和试验研究工作。于2006年5月16日在**机关刊物《求是》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农业的三个战场”的文章,提到了为农业开辟第三战场和在土地里种出一个大庆油田的大胆设想。这一问题引起社会轰动,人们都在关注这一崭新课题。
所谓生物质能源就是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把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在生物质中存储的一种能量形式。生物质能是唯一可再生的资源,并可转化成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是解决未来能源危机最有潜力的途径之一。石先生所设计要种出一个大庆油田的主要资源是农作物的秸秆、畜禽粪便、有机垃圾等农村废弃物和环境污染物,利用边际性土地和水面种植能源植物,不与农业争粮、争地,在理论技术方面已经成熟。然而,面对他呼吁的这个新事物,质疑的声音还是超过了支持的声音。但近年来油价的飙升,美国总统布什的多次演讲,欧盟的一次一次的*推进,以及日本提出来的如何摆脱石油的日程表,都显示近年来国际上这方面的形势发展得非常快,远比我们国内快得多。他坚信这个认识是符合这个大形势的,并希望在“十一五”期间能打下一个基础,能够推行到位。他对此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