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可以看短篇的人物传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6 05:5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6 07:28
http://www.tthy.com/news/gd_onews.asp?id=59
民族英雄——嘎达梅林
嘎达梅林(1892—1931),蒙古名那达木德,又名业喜,汉名孟青山,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出生于达尔罕旗(今科尔沁左翼中旗)塔木札兰的满达日哈屯一个农民家庭。因他在兄弟4人中最小,所以人们称他“嘎达”。当了旗卫队的军务梅林以后,人们称他“嘎达梅林”。
嘎达少年时期到达尔罕旗王府给笔其根格勒当差役,后来到旗卫队当兵。他自修文化,蒙汉文兼通,于1917年被提升为札兰。1925年被晋升为军务梅林。
嘎达梅林治军有方,军纪严明。1926年冬在卫队换冬装时,管家和几个小头目企图用*给他们每人做一件细毛大衣。嘎达梅林发现后当即予以制止。他们在兵营里*,也被嘎达制止。
1927年正月,旗王府举行开印典礼,管家曹道和朱万达(带10名士兵的头目)等诬告嘎达梅林贪污军装费。不久,嘎达梅林又因直言而触怒福晋,王爷撤销嘎达的军务梅林职务。
新上任的军务梅林王祥林为所欲为,竟以支援张作霖大帅为借口把旗卫队拉到大林站。旗卫队士兵发现被骗,纷纷逃离。王府印务处请嘎达召回逃离的士兵。不久,王爷又恢复嘎达的梅林职务。王祥林栽赃陷害,将嘎达梅林打入监牢。嘎达的妻子打通关节,救出嘎达。
1928年,军阀张作霖加紧霸占蒙旗土地。达尔罕旗四分之三的土地被放垦,牧场缩小,牧民*背井离乡。嘎达梅林多次到荒务局反对出荒,又被免职。
1929年,达尔罕旗群众推选以嘎达、张舍冷尼玛、赵舍旺、韩生格升日布等为首的60名代表赴奉天*。王爷先是拒不接见,接着又利诱威胁。*团递上“独贵龙”联名*书 ,坚决反对放垦。达尔罕王与奉天军阀密谋,由省*厅将*团为首的嘎达等4人逮捕,然后转送达尔罕王府关押。王爷要将嘎达秘密处死。嘎达的妻子串连亲朋好友劫狱将嘎达救出。
出狱后,嘎达与亲友商定武装起义抗垦。大家拥戴嘎达为头领,义军的口号是“*测量局,不许抢夺民财”。
1930年秋,起义队伍发展到1200多人。经过数次征战,打击了垦务官吏和王公势力。达尔罕王请求东三省军阀部队前来围剿。后又调来驻开鲁的十七旅李守信团、洮南的张大麻子部、辽宁的张海鹏部及通辽驻军和旗卫队4000余人对起义军围追堵截。历经大小20余次战斗,起义军骨干大部阵亡。到1931年初,起义军只剩200余人。在吐列毛都突围后,嘎达梅林的部下仅剩80多人,弹尽粮绝,处境十分艰难。
嘎达派人给鲁北高*下通牒,令他在两天之内送来一万发子弹,不然就进驻鲁北。高*表面应承,却暗地向围剿部队通风报信。围剿部队在毛都花庙设下埋仗,使起义军受到夹击。经过殊死战斗,嘎达部只有30余人突出重围。1931年4月9日,嘎达率仅存的人马越过阿鲁茫哈,到舍伯吐驸近的新开河北岸洪格尔敖包渡口,准备渡河南去。此时正值冰雪融化,冰排顺流翻滚,后边又被重兵追击。嘎达命令部下强行渡河,并由他和巴布、斯楞格掩护。在渡河时,义军战士们有的被冰排撞倒在水中,有的中弹身亡。登上南岸的仅有20余人。
嘎达在巴布、斯楞格的掩护下渡河,边打边退,不幸中弹牺牲。
起义失败了。科尔沁草原的人民永远怀念嘎达,赞颂的歌声传遍四面八方。人们在歌声中唱道:
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
不落西拉木伦河不起飞;
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
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
清朝的国母——孝庄皇后
清太宗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名字布木布泰,系蒙古科尔沁贝勒宰桑之女,孝端文皇后侄女儿,顺治皇帝生母,康熙皇帝祖母。生于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薨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
孝庄文皇后一生经历清初三朝,正是由乱到治的关键历史时期。她全力辅佐皇太极、顺治、康熙三帝主政,对调和清宫内部矛盾和斗争,稳定清初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后世称之为“清代国母”。
1625年(天命十年),布木布泰只有13岁,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亲姑父皇太极为侧福晋。9年后,布木布泰26岁的姐姐海兰珠也嫁给了皇太极,可谓是姑侄三人同嫁皇太极。
皇太极猝死,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视神器。皇太极长子豪格,皇太极兄代善,弟多尔衮、阿济格、多铎均紧张地四处活动,不惜兵戎相见。在这关键时刻,孝庄凭着自己的宠贵地位和聪明才智,笼络各方势力,尤其是关键人物多尔衮和代善。
清初战乱频繁,国库空虚,兵饷不足。孝庄经常将后宫省下的钱物拿出来赈济兵民。她这种节省宫中开支赈济灾民的做法,一直影响到康熙、雍正两朝。
康熙8岁丧父,10岁丧母,幼年由孝庄抚养成长,又赖孝庄辅政。孝庄不过多出面参政,然而康熙处理国家大事,必先征求她的同意而后决。
康熙十一年,孝庄有病去赤城洗温泉,《清圣祖实录》中详细记载了一路之上,康熙对祖母扶前围后,体贴入微。在外期间,京师来报,康熙皇二子、4岁的承佑得急病死,康熙强忍悲痛不让孝庄知道。
75岁的孝庄病重,从当时记录康熙言行的《康熙起居注》和《清圣祖实录》中,可以看到康熙这一段时间对祖母孝敬之心,真可谓千古罕见。
孝庄75岁崩于慈宁宫,留遗诏,写自己盛年丧夫,中年丧子之哀情,全靠康熙一片孝心。纵观孝庄文皇后一生,康熙有赞语可作为略评:“昔奉我皇祖太宗文皇帝赞宣内政,诞我皇考世祖章皇帝,顾复劬劳,受无疆休,大一统业。暨朕践祚在冲龄,仰荷我圣祖母训诲恩勤,以至成立”,“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敦有今日成立”。
孝庄一生为开创清朝鼎盛之局面,呕心沥血,费尽心血,实属中国历史上少见的蒙古族女*家。如果用“国母”一词赋予统治中国200多年的清王朝,则此劳号非孝庄文皇后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