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6 05: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02:05
由于货币供给是影响社会总需求以至总供给的重要*变量,因此,如何确定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是国家宏观经济*的主要内容之一。合理预测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必须在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对货币需求进行科学的分析,以此为基础来*货币供给以实现总供求平衡。
1.货币*的界定。这涉及到人们对货币需求关系的界定问题。具体地,中国的货币*工具分五项:(易纲,1996)*银行对专业及商业银行的贷款,准备金比率,利率及贴现率,备付金率,以及*贷款总量的存贷比要求。本文将含这五项的货币*称为广义货币*,而将仅含前三项的货币*称为狭义货币*。鉴于区别广义与狭义的后两项货币*本质上代表着国有经济部门在计划机制的软预算约束下的投资需求行为,本文将由这种行为引致的货币量变动视为货币需求的变动。换句话说,本文把广义货币*中*代表国有企业的行为从*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分离开来,仅将后者(即狭义的货币*)视为货币*。
2.实证分析的尺度。从对理论假说的证伪要求看,通用的数据列举方式往往过于粗糙、分辨率低。这里,人们主要规定两种尺度:一是划定肯定理论成立的实据须与数据关系中参数的稳定性(即时不变性)相对应;二是规定理论假定的基本关系一般仅与数据信息中的长期部分相对应。前一规定将理论隐含的规律性表述为可测信息;后一规定则力图根据理论隐含的抽象长期均衡将数据信息分离成长期与短期部分。后一规定对人们讨论货币*的短期与长期目标是十分必要的。
3.货币指标的选择问题。在M0、M1和M2三个通用指标中,本文从统计指标的匹配程度出发,选用M1作货币指标。不采用M2的主要理由是,M2包含的货币存量部分,与国民总产值这类代表社会总收入的流量指标不相匹配。通常,存量与流量之比例时序总是时变的,但这并不反映理论隐含的规律性。M0曾一直是中国主要的货币指标,而且直至九十年代初期,M0一直与M1呈线性同步增长。但近些年来,两者间的差距日趋显著。这反映着活期转帐业务相对于现金业务的迅速增长,即货币总流量中现金比例的迅速下降。这一现象是符合银行业迅速发展的客观现实的。因此,M1与代表社会总收入的流量指标之匹配程度最好。
4.实证推断所忽略的情况。为简化问题,在计量模型结果基础上对上述两个设定做推断时,忽略了两方面的可能性:一是货币*实施时含系统失误的可能性;二是数据指标统计时含系统误差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