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6 05:38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8:23
现在每年全国就有六百多万大学生面临就业难问题,以前部分大学生国家包分配,现在百分之九十的大学生不包分配了,都是自己毕业出来找工作。
以前部分大学生包分配的原因是土改刚下放(八几年),国家没有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法。很多农村家庭户温饱解决都成困难,子女读书没有学费,小学毕业就没读书了。那个时候的大学生很少,全国每年不过一百多万。加上外出打工的少,国企,公务员,国家需要大量的文凭人才(大学),因此大学毕业就业不成问题,多半包分配。
如今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实行了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法,加上外出打工赚钱的农民工多,因此子女有钱读书。现在全国每年大学生毕业达六百多万,私人企业多,国企少,加上国企的工作人员推迟了退休年龄(原50岁左右,现60岁左右),因此国企的工人达到饱和,很少招生。
况且现在的公务员工资待遇低(每月三千左右),加上物价生活高,很多大学生毕业不愿当公务员,宁愿自己创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好工作。因此国家百分之九十以上不包分配的原因。
有些毕业大学生从小就被娇生惯养,在事业工作上吃不得苦,不贪干,总有啃老族习惯。工作和环境不适应,就转厂,一年跳槽几个厂,到头来一分钱没有,搞不好自己在社会上都混不下去。最后得到的是一无所有,年龄大了,成了剩男剩女不好找对象的地步。
降低大学门槛,盲目扩大升学率,所学无所用,各行各业人满为患,不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特别是一线技术人员来培养人才,从而出现了大量的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不能情缘接受社会现实的局面,是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其责任还是我们的教育方针大策有所偏差。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为城市的发展来培养出各级各类人才,同时更要为将来的农村建设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掌握一定农业技术和知识的后备力量,国家更要大力支持和鼓励这些大学生到农村去,把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守护好建设好!我们不仅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强国,同时也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农业强国来做好后勤保障,怎让使每个中国人都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生存的方式和空间是摆在我们国人面前急需解决的最重要最关键的难题之一!
有计划的长远教育才能更好的满足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发展需要,才能更好的推动我们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才能使人民的生活和地位不断提高!从而使我们每个人不仅能感受到更能享受到改制给我们所带来的红利!我们始终都要牢记一句话,改制的覆盖一定要从底层做起,覆盖率越大,我们的改制就越成功,反之,我们就需要继续的改,直到成功为止!!!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8:24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导致人才过剩、生产力提升让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使农业劳动力有了富余、学校学习昨天的知识,参与今天的工作分工必然会经历“就业难”。所以探究大学生就业难是谁的责任,本身就是在推卸、逃避责任,积极、正向的做法是尽可能缝合、弥补高校培养人才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鸿沟”。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大学毕业即失业的传闻造成很多孩子认为读书无用。很多人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归结为高校的责任,到底大学生就业难应该是谁的责任呢?
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文化教育普及的必然,是社会分工协作效率提升的必然。有社会生产分工组织不够全面、细致的责任,有学生学艺不精的责任,有学校教学组织不力的责任......那么,是什么原因致使大学生难就业了呢?
1、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导致“人才过剩”
俗话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语言是人类发明创造的集大成者,是人类发明创造出的最重要的工具,是人际间信息交流、记录社会生活经验的重要工具。曾经掌握文化知识是重要的阶层与权力的象征,无论是在东方文明还是在西方文明中,文化知识都被标识为上等社会的特权资源。只有贵族阶层才能享有学习知识文化的权利,相对低级的劳动生产者只能通过偷学或者自学才能习得知识文化,而一旦掌握了足够的文化知识就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实现生活阶层、社会地位的跃迁。
人们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农业社会基于社会生产劳动对文化知识需求相对较小的缘故,文化教学活动旨在为国家培养管理人才,文化传播仅限于私塾与部分国办书院,读书人多半能够实现“光宗耀祖”,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考取功名。彼时,读书人占总人口的比重非常低,劳动生产底层的人们多为“文盲”大字不识几个,到新中国建立之后还用了多年才彻底扫除了“文盲”。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该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该法于同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项教育法,标志着中国已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的实施标志着教育活动真正成为惠及国计民生的大计,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成长活动。
1977年,由于文化大*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同时扩大了高等教育的入学门槛。1999年之前,高校扩招年均增长都只在8.5%左右。1999年,当年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之后2000年的扩招幅度为38.16%,2001年为21.61%,2002年为19.46%,到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超过1000万。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已经基本被普及,成为人们学习成长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毕业765万,2017年毕业795万,2018年全国大学毕业生820万,如此急增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明显超过社会实际新增工作岗位需求。
2、生产力提升让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使农业劳动力有了富余
“面朝黄土,背朝天”“起早贪黑”一直是形容农业生产者辛勤劳作的情景,曾几何时农业作为社会劳动分工的重点,农业人口占据着社会绝大部分劳动力,人们均在自家所有的“一亩三分地”辛勤耕耘。伴随着农业耕作的机械化,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被改革开放之风吹进了城市,他们成为了城市建设中的主力军,成为城市新主人。
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中国*城市化率仅由11.2%上升到19.4%,1984年提升到23.01%,1998年提高到30.42%,2014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也就是说,新中国建设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有数以亿计的农业人口走进了城市,参与到了城市化建设的“洪流”之中,同时他们也分享了社会建设发展的红利。
劳动力资源如同其他有形物质商品一样,遵循供需关系的增减规律,社会劳动力资源充足、大于社会用工需求,人才就会过剩、就业就会比较困难;相反,如果社会企业用工需求大于人才供给,就会出现人才短缺、就好就业。大学毕业生是整个社会劳动资源之中的一部分,其就业难易程度与社会人力资源供给总量密切相关。
3、学校学习昨天的知识,参与今天的工作分工必然会经历“就业难”
学习活动的本质是借鉴前人汇集的经验智慧为己身所用,高效所开设的课程内容多为被社会反复验证过的知识,也就是说开始学习的时候这个知识就已经不是最先进的了。特别是信息相关科目,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远远更不上“摩尔定律”的脚步。一方面,企业发展必须应对来自社会需求的巨大变化;另一方面,是高校教学活动为确保知识信息的准确性,往往会采取比较保守的教学理念。如此以来,高校在输送人才方面就和企业对真实人才需求的基本面上拉开了距离,这也是现今我们能够看到众多校企联合办学的根本原因,就是拉近和弥补教学活动培养人才与企业实际生产活动用工对人才需求之间的“鸿沟”。
普及高的教育的核心是提升全民素质,其次才是稳定性就业,只有社会全民素质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力才能得到提升、社会生产分工才会更加高效、人民生活福祉才能得到充分满足。学习活动的本质就是借鉴社会昨天的生活经验积累,储备明天生产活动所学的知识资源。但是,明天并不会按照今天的预期而来,今天所准备的资源也并不完全适用。所以,应对就业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以平常之心对待。探究大学生就业难是谁的责任,本身就是在推卸、逃避责任,积极、正向的做法是尽可能缝合、弥补高校培养人才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鸿沟”。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8:24
大学生就业难,到底是谁的责任?我觉得社会责任少一点,大部分还是大学生自己的责任吧。其实真的没觉得找工作很难,难的是找一份工资高的工作。对于现在大部分的大学生,一出来就要求底薪8k,还觉得是正常的。个人觉得这种现象太多了。抛去那些技术岗位,比如码农之类的,人家底薪高我觉得正常的,但大部分的大学应届生,其实第一份工作的工资都不会高。但现在的大学生往往眼高手低,这个工作嫌弃工资低,那个工作嫌弃单休,下一份工作又嫌弃太累。这样哪里能顺利的就业?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8:25
我觉得大学生就业难全社会都有责任,首先好的企业所提供的工作岗位少,然后学生对其的竞争就比较大;其次就是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可能不太正确,大家都只想往那些好的工作里面涌而那些较为辛苦的工作却无人问津。加之学校方面对学生就业观的培养不是那么到位,以及一些社会的*压力会导致大学生不敢选择一些在其他人眼里看来并不是那么光鲜亮丽的工作。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8:26
大学生就业难,我觉得主要是自己的责任。因为大学生刚毕业,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工作的期望值太高,都想找一个挣钱多又轻松的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当然难找,也几乎没有。所以导致了很多大学生觉得工作难找。其实工作并不难找,许多工厂企业严重缺人,只要大学生肯吃苦,踏踏实实的干,工作有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