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6 02:1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2 21:39
秦代最重要的货币当属“半两”钱,史载“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初行钱”,一般认为这就是秦国初铸半两钱的年代。秦始皇灭六国后,废除各国的刀、布等旧钱,将“半两”定为法定货币。半两钱的出现将先秦时期各种原始形态的货币统一在方孔圆钱之下,中国货币的形态从此固定下来,以后一直沿用到清末,通行了两千多年,影响极其深远。追答秦始皇还未统一前有六国分别用:齐国商业十分发达,一直保持自己独立的刀币体系,到其晚期才出现圜钱。刀化从春秋时期即流行于齐国大约到战国中期威、宣之时(公元前378-前324年),齐国国势达到鼎盛时期,齐国境内的刀币皆统一于“齐法化”。
春秋时期,楚国最初使用的主要是海贝,如淅川下寺楚墓中就出土了大量海贝。楚国的铜贝也有铲形的。 银币:以银为币,是楚国独创。 金币:史称楚金币为郢爰和卢金,又称印子金,即有特定铭文的扁平金版。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始货币逐步演进为铸币,即早期钱币。诸侯列国先后铸造钱币,各自为政,并不统一。列国钱币的形态、制式、名称、重量等等,各有特点,十分复杂,除了铸青铜钱币外,个别地区还使用贵金属称量货币,有些地区仍继续沿用原始货币,但主要流通货币是铜铸币。春秋战国青铜铸造的钱币大体上可以归结为:布币、刀币、圜钱、贝形钱四大类型。各大类型有多种多样的品种组成。 战国中晚期(约公元前4~3世纪),布币广泛流通于三晋地区赵、魏、韩等国;北方燕国方始铸窄小布币,面文多为地名:阳安(阳)、襄平、益昌、平阴、鱼阳及右明新化等,这些布币字体多变、大小不等、品种纷繁,是先秦货币中一个“最大的家族”。战国末年燕国始铸环钱,时在燕亡于秦(前222年)前后。期间铸有:明化、明四、一化。穿孔由圆变方,无廓,背平;面文“明化”系承明刀演化而来。“明”字变化较多,其值相当于一刀。一般“明”字“日”中不带点的“明”字钱,要比带点的“明”字钱重,其中可能存在有时代早晚关系。
据了解,赵国的钱币,因区域、时间的不同,经济需求的不同而先后铸有尖足布、刀币、类圆足布、圆足布、三孔布、方足布。
魏初期以谷帛为币,后仅用了七个月五铢钱即废止,继而又恢复流通五铢钱,形同汉制,钱体较汉五铢稍小,显著的特点是外郭压五又压铢。
韩哀侯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金属货币的流通更加广泛了。当时金属货币有铜币和金币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