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6 04:5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14:47
社会调查报告——和谐社会中的中学生道德建设问题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这是著名哲学家康德的名言,也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道德准则的重要性在这可算是表现的淋漓尽致了 1.调查目的与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的腾飞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可靠的道德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呼唤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要求妥善协调人际关系中的各种新问题和各种新的人际关系。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人是和谐社会的主体,离开了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就无从谈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要靠法制,也要靠道德。宋代诗人苏辙说过这样一句话:“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古人对道德修养是相当讲究的。不管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无不都是以高尚的道德做为他们的理想境界的吗?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沉淀,经过历史的演变,时代的变迁,我们炎黄子孙更加重视道德的修养,更加提升人们对道德的认识与态度。 2调查方法 1.查阅资料(通过上网浏览等方法) 2.亲身访问(通过实践调查) 3.观察(观察他人的言行举止) 3调查的结果 通过调查和观察,发现中学生道德观念存在以下缺失 1.父母的生日较少有人记住 三口之家已经成为家庭的主要模式,父母对子女的生日牢记于心,可孩子们能否记住父母的生日呢?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孩子记不得,一成记忆不清晰,一部分孩子抱怨父母从未跟自己说过他们的生日等 2.坐没坐相,站没站相 通过访问,的确得到的是中学生的一口满不在乎“个性”“时尚”“潮流”就是他们的答案,对于中学生说脏话,他们的答案亦是如此,对于此场面,笔者叹为观止。 4:分析道德流失的影响因素 1、信仰不足。社会的转型总是必然性地伴随着程度不同的信仰危机。当前中国社会信仰危机主要体现在其一是封建社会几千年传统信仰的危机;其二是马克思主义和*主义信仰的危机;其三是现代资本主义文化信仰的危机。当前中国正处于信仰混乱,人心思凝的这样一个关键时刻。 2、信任缺乏。据资料统计,我们中国每年因为信任危机导致八千亿的损失。善良的人们被淘汰,要么善良的人们放弃善良。当这种恶性循环发展到一定深的程度,扩展到一定广的范围,社会状态就必然出现信任危机。 3、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滞后。道德不仅仅表现为一种知识,一种规范,而是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判断、选择、评价、行动和创新能力。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以其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节功能和控制功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结论 每当提到乐于助人,许多人都会想到雷锋,但雷锋逝世的时间越长,人民似乎对做好人好事的热情也冷却了不少。 青年志愿者行动,既是锻炼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式,也是进行有效思想正是教育的重要途径。志愿者行动是适应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服务社会,奉献爱心,使人生价值升华体现的较好的形式,它把服务社会与教育青年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当代中学生的特点。 “乐于助人是一种美德”这句话,我相信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已经重复了许多许多遍了。但在社会中,我们会发现做好人好事有下降的趋势。其实这主要是因为许多人都觉得做好人好事只帮助了他人,但自己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所以他们的热情便倍减了。首先要明确的是“施恩莫望报”,助人只为了帮助他人,不是为了其它;其次,如果社会每个人都是乐于助人,大家互相帮助,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那么到了你有需要的时候,别人也会义不容辞地来帮助你。这也算是回报。因此,我们为何不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去帮助别人呢?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作为社会新一代的*人的我们都拥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我们应该发扬雷锋有道德的精神,乐于助人,让助人的风气吹遍社会上的每一个角落。雷锋虽已逝世,但他的精神却是不朽的。这个名字已经上升为一种精神,是一种乐于助人的精神象征,而且这种精神会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只要社会的个体—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有意识的强化对道德理论的学习和体会,并付诸实践,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 补充: 放心吧,不用把题目搜进去找。。。 只要跟主题相像就行了。。。 自己可以做一下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