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名言几所不欲勿施于人写一片议论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5 23:56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18:55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类的。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种什么因,收什么果。你所有的思想,最后都会回到你自己的身上。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了一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友善地考虑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你有权利非公平地对待其他人,但你这种非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自食其果」。而且,进一步说,你所释放出来的每一种思想的后果,都会回报到自己身上。因为你对其他人的所有行为,以及你对其他人的思想,都经由自我暗示的原则,而全部记录在你的潜意识中,这些行为和思想的性质会修正你自己的个性,而你的个性相当于是一个磁场,把和你个性相同的人或情况吸引到你身边。
确切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文明。一个人真正成为文明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这是很高很难做到的要求,所以我们目前的社会总是在反复提倡「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产生过众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贤,「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和「己达达人」的崇高典范。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27万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之后,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大禹治水》的民谣:
大禹治水十三年,一心为民解灾难。
实地观测搞调查,团结勤快听意见。
三过家门而不入,废寝忘食沥肝胆。
河道疏通水患灭,灌溉农田万民欢。
到了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这就是成语「以邻为壑」的由来。
从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这两个故事来看,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是难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钦佩和效法。
「推己及人」这种替别人着想的道德情怀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据说国际红十字会总部里,就悬挂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录,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
中国有句俗语:「人和万事兴」。推己及人的嘉言懿行,正是实现「人和」的润滑剂。愿我们所有的炎黄子孙,都能时时处处推己及人,使五千年灿烂文明之花,开得更加艳丽芳香。这一点推广开来,对于整个社会,意义是很了不得的,那样就经由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实现了全球的和谐、共荣。
另一篇中国的大圣人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经典中也主张,“己所欲,施于人。”这实际上都是教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对待别人要像对待自己一样。自己不喜欢的却强加于别人,就如官场所说:“对人马克思主义,对己自由主义。”这对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百害而无一益。
一般情况下,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别人也不会喜欢;自己讨厌的东西,别人也有可能讨厌;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也许接受不了。所以不能把我们自己的喜恶强加于别人,非要他人和我们一样,可以说是强人所难。
某女买了件时兴的上衣,回去之后她在镜子面前照了半天,发觉自己的肤色不合适这件衣服,于是某女非要把自己买的衣服推销给朋友。朋友向来和某女的审美观不太一致,再加上她确实觉得这衣服不符合自己的气质,于是推辞。某女为了让朋友要这件衣服,用尽了手段。两人最后闹得不欢而散,一对好朋友因一件衣服而各奔东西。
别人骂你,你心中必定不快,所以你就不要随便骂人;你不愿被人欺骗,那你最好不要去欺骗别人;你最讨厌别人在背后对你指手画脚,那你就不要在背后去非议别人、对别人说长道短。这就是“己不欲,不施人”。
人们习惯于从自身的角色出发,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理解和看待别人,所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我中心式思维。人们习惯于把交往中的矛盾归罪于对方,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自然难以达成相互理解,因为人们习惯于“己所不欲,却施于人”。
富勒说过,“向别人扔污物的人,把自己弄得最脏。”
几千年来,人类在对待人际关系中始终都遵循这样一条定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如何对待别人,你种的是善因还是恶因,你强加于人的是自己的喜或恶,最后都会报应在你的身上。
你可以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别人的头上,可不久你会发现,你自己也被别人强加了他们的喜好,尽管你觉得这很难受,可你有什么办法呢?
狼和狈是一对好朋友,他们经常合伙去干偷吃鸡鸭的勾当,所以才有狼狈为奸的故事。一次他们偷了农夫的鸡,喜欢喝鸡血的狼建议喜欢吃肉的狈也喝喝鸡血,狈不乐意,于是狼与狈大吵一架,分道扬长而去。
其实,只要学会“角色互换”,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己所不欲,却施于人”的问题。
所谓“角色互换”,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把作为主体的自我当作客体的自我来审视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公正地理解别人,也能较客观地对待自己。
一个人做酒店里的侍应生,总觉得来吃饭的人对他百般挑剔,真是难伺候;可他作为普通人去饭店里吃饭,则会以顾客的身份嫌侍应生不够尽职尽责。这正是只从自己立场上考虑问题的结果。
一个人对待上级的命令,可能会觉得上级不了解情况和不体谅群众困难,可他对待自己的下属时却又往往站在领导的立场看问题,认为下属应服从自己的意愿,这正是因为只站在自己立场上看待问题而产生的态度。
角色互换的作用正是可以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
人际交往中的角色互换,可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设身处地地替对方着想。这样可以通情达理地谅解对方的行为和态度。有些人常自以为聪明,对他人的某些行为好发议论,“我要是他,绝不会这么干。”说这些话的人,实际上有三种可能:
1.他确实比别人有高明之处,但未必没有不如别人的地方。
2.他喜欢做“事后诸葛亮”,属于“马后炮”,只有当别人的行为取得结果后,他才去做正确的选择。
3.他并未考虑对方的处境。搁着自己,也许还不如别人。
只有意识到别人的难处,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改善交往效果。
角色互换的第二个方面,就是以对待客体是我的态度来对待他人。当你对别人做出某种行为或表示某种态度时,应当首先考虑到可能给对方心理上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如果会给对方造成痛苦,就要考虑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角色互换中可以使你体验到对方在此情景下的感受,防止出现伤害对方感情的举动。
与人交往要具有心胸宽广、忍耐性强的心理品质。有些人气量狭小、心存报复、或开恶意玩笑捉弄他人,散布谎言中伤他人,其结果是既害他人,也使自己陷入孤立。所以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应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应身先士卒、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在日常交往中以礼待人、遵守诺言,若与他人产生矛盾,要首先检讨自己,多为对方着想。对他人要谦逊有礼,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做到“有理也让人”。这样你就可以团结更多的人,建立一个良性的人际关系,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18:55
生活中,我们为人处世要相互体谅,要善于推己及人,为他人着想,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楚汉争霸之时,刘邦和项羽进行了非常激烈的争战。在兵力上,刘邦的军队远远少于项羽的军队。按理来说,项羽完全可以打败刘邦。但事实上,刘邦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为什么呢?在项羽攻入咸阳时,他杀人放火,烧杀抢掠,让无辜的老百姓遭到沉重的灾难,从而他失去了民心。而刘邦却体恤民情,与百姓约法三章,深得民心。从而刘邦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如果项羽能站在当时的老百姓的角度,舍身处地的想一想,若自己的家园被破坏了,自己的亲人被杀害了,自己又是什么滋味?那么项羽也许会和刘邦一样,仁爱待人,取信于民,民心团结,那天下姓刘还是姓项还不一定呢?而项羽却相反,他不为他人着想,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在别人身上,那么他必败无疑!
不仅在战场上,就是在学校生活中也经常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记得有一次,不知是谁向一位同学的背上贴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是*”四个大大的红字体,特别醒目。后来,有人提醒被贴的同学,他才发现,他愤怒的向大家问道:“是谁贴在我背后的?干嘛敢做不敢当啊?”大家有的沉默,有的窃窃私语,还有的人捂着嘴偷笑。他既愤怒又无奈,只好压着心头的怒火,尽力让自己平静下来。我只想问:倘若那位在别人背上贴字条的同学也被别人这样捉弄了,自己心里又是何种感受呢?一定又气愤又伤心吧!因为与自己朝夕相处那么多年的同学竟然如此戏弄自己,让自己在别人面前丑态百出,像个小丑一样无地自容,。想不伤心都难吧。所以说,处处体谅别人,为他人着想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们在为人处世之道上,学会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不把自己所厌恶的东西强加在别人身上,真正做到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那么,我们的生活定会多很多的快乐,也会多很多的成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何乐而不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也就是说;“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或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给别人。”
这句话的提出已经两千多年了,它饱经时间的检验,至今还被人们所推崇。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也认同这句话教给我们的为人处世的准则。我想,遵循这句话,会带来众多益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应做好分内的事,完成自己的责任。在四个同学打扫教室时,打扫教室是这四个同学的责任,而每个同学都不想多扫一些地。如果有一个同学“逃跑”了,其他三个同学必定要多扫一些地,“多扫地”是四个人共同的“不欲”,而“逃跑”的那个同学将它“施于”剩下的三个人,其最终结果是哪个没有扫地的同学被罚重扫甚至扫得比原来更多,即使没有被罚重扫,这个同学也会因此而丧失他人的信任与好感,取而代之的是厌恶甚至鄙视。试想一下,这样划算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告诉我们应主动承担起一些可选择也可不选择的责任。还是四个人打扫教室,在扫完倒垃圾时,若大家都相互推脱,这个说:“我腿疼,不能跑路。”那个说:“我不仅扫了XX组,还扫了走廊。”这样推来推去,大家都不去倒,都将“不欲”“施于人”,甚至猜拳决定,最后倒垃圾的人会觉得自己很倒霉,会很不高兴,没倒的人也浪费了时间。但若大家都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去倒垃圾,收获的会是宝贵的时间和心情的平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带给我们的许许多多,难道不是一笔丰厚迷人的财富吗?朋友,“浏览”一下自己的生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做到了吗?你享受过“己所不欲,不施于人”的坦然吗?如果没有,请带上这句话,在人生之路上迈开新的步伐吧!
参考资料:当前位置:首页 >>>学生作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孟名言议论文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