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中哪些字用的精炼?请任选两个加以赏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5:21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4 01:34
闲。更加突出红军不怕吃苦的精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4 01:35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在*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那么,由此可看出*诗词是怎样与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该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4 01:35
颔联先具体写山,五岭“逶迤”形容其绵延不断。一个“腾”字写出了它的奔腾之势,但它们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细浪”“泥丸”,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颈联是红军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天险,诗人蔑视了这两处困难,只用了“云崖暖”“铁索寒”写出了这两道天险抢渡成功,其他都没有提及。何等轻松!
一个“腾”字,巧用比喻摹动态,凸显体势大化小。“腾”,乃“奔腾、奔驰”之义,一般指有生命或能动之物前行或跳跃之状,自古就有“腾蛟起凤”、“龙腾虎跃”之说。而作者用在此处来形容静如处子的“五岭”之状,将“逶迤”之山比作水之“细浪”,并赋予它以“腾”的动作,化静为动,以动写静,深思熟拈,实属无二。不仅如此,“五岭”体势本自大,“腾”应更显其无拘,然而作者却以“细浪”喻之,使之“腾”却形微,奔却势小,转折之微妙,只可意会。这当然不是“五岭”的本貌,是谁能将这庞大绵延之山化而为小了呢?是神吗?当然不是,是红军战士,是长征英雄。在他们眼中,“五岭”再大总为小,“腾”浪再高也是低。因此,作者的一个“腾”字,委婉托出红军战士无所畏惧的英雄之气,岂不妙哉?
一个“走”字,借助比拟状气势,蕴含张力强变弱。“走”的动作只属于生命,“乌蒙”山再“磅礴”,气势再宏大,它也没有“走”的能力。然而,人行山上,诗人不说人走却说山“走”,赋予山生命的动作和力量,这正是比拟修辞的妙处。不仅如此,诗人还在此处暗设转折,使“磅礴”的“乌蒙”,在“走”入红军战士的视野后,便小成了“泥丸”,它强大的气势陡然变得弱小,以动写静,衬托出红军战士的冲天气概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可谓神来之笔,令人叹为观止。
一个“拍”字,精炼夸张寓内涵,烘托氛围见士气。“拍”,既见水之猛,更显水之险,又含水之声。物之常理:波再高,岂可越其堤;浪再凶,只能撞其岸。然而,作者笔下的“金沙”江水,却非同一般,它偏偏要去“拍”那耸入云霄的山崖——“云崖”,异形破天,夸张大胆,所思超常,想象使然。人们不禁要问:此水浪冲天,哪个敢向前?回答:红军战士。诗中又着一“暖”字,将渡江场面展现眼前。可见,金沙水拍,永远拍不动红军战士的气概;金沙浪高,永远高不过长征英雄的胆量。诗篇以“水”衬人,给读者留下联想的空间,其构思精巧深得艺术真谛,令我们禁不住纵情狂诵,歌之,呼之,舞之,蹈之。
一个“横”字,简笔白描度情怀,勾画场景托形象。“横”,将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仅以“铁索”(十三根铁索)连接的单薄之状勾画出来,素笔白描,不着色调,背景阴冷,气氛悲凉;作者又缀一“寒”字,点明特点,形成与“金沙水拍云崖暖”相异的另一奇景。前动后静,对比鲜明,同为江流,别样险峻。更何况*林弹雨,硝烟弥漫,如此艰险,不是英勇无敌的红军战士,世间谁能跨越此堑?境之愈难,人之愈勇,反衬精当,形象*真。此画面,阔人眼界,引人遐思,真是巧极妙极。
诗歌中间两联,四个动词,勾靳四种场景;四个动词,描绘四种险境;四个动词,展示四幅画面;四个动词,烘托四种形象。而四个动词,却表现同一种精神;四个动词,蕴含同一种情感。作者用笔简约而内涵丰富,不写形象而形象呼之即出,将恶劣环境中红军战士“不怕远征难”的气概和“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乐观精神,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烘托了出来,并与诗的开头和结尾紧紧相扣,奏响一曲中国诗坛上的奇妙乐章,铿锵悦耳,弥久不息,融入生命的永恒时空。
你随便选几个就行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4 01:36
ggg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