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7 20:56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7:27
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即普通人)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
【出处】《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注释】 ①三军:军队的通称。②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译文】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被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被改变。”
【读解】 长平之战,廉颇坚守不出,赵王中计,派赵括代替廉颇,导致大败。
这是"三军可夺帅也。"严颜宁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这是“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的志向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很困难的。
从“三军可夺帅也”的“夺”说起
《论语·子罕篇第九》中有:“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许多人认为,这里的“夺”就是“被夺走”,王力《古代汉语》的注释就是:“三军人数虽多,如果军心不齐,它的主将也会被人夺走。”主将能被人夺走,志向也能被人夺走,这都不好理解,是说不通的。
其实,这里的“夺”并不是夺走,而是“改变”的意思。“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三军中最重要的统帅是可以换人的,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以改变。
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同样的话还有人说过,那就是军事家孙子,《孙子·军争》中说:“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气是不可能被夺走的,心也是不可以夺走的。
《吕氏春秋·诚廉》:“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石头的坚硬怎能“夺走”?丹砂的颜色怎能夺走?这两个“夺”,全是“改变”的意思。
晋李密《陈情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意思是说舅舅改变了母亲不再嫁之志。
《论语·泰伯第八》:“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临大节而不可夺”,就是临大节而不可变。
《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的“夺”,也有人解释成“夺走”、“抢夺”。可是,一个堂堂的大夫,直接就从“与之同列”、“王甚任之”的左徒屈原手中抢夺楚怀王指令写的“宪令”草稿,这有点儿太不像话了。上官大夫虽然不怎么样,但也不至于这么公开撒野吧,得装装样子吧。屈原草拟的是“宪令”——国家基本法,这种东西也抢得的吗?草稿未定不是金币,谁抢到手就是谁的。敢抢宪令,这事弄到楚王那儿,上官大夫不得挨收拾?
联系屈原写的宪令尚是“草稿未定”,还没有确定下来,应该是上官大夫想要趁稿子未定时更改一些对自己不利的条文。“屈平不与”,是屈原没有同意。屈原不同意更改宪令,上官大夫也没有办法,就背后到楚王那儿说屈原的坏话,整人。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就是上官大夫得知屈原起草宪令,想要更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7:27
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即普通人)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
【出处】《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注释】 ①三军:军队的通称。②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译文】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被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被改变。”
【读解】 长平之战,廉颇坚守不出,赵王中计,派赵括代替廉颇,导致大败。
这是"三军可夺帅也。"严颜宁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这是“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的志向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很困难的。
从“三军可夺帅也”的“夺”说起
《论语·子罕篇第九》中有:“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许多人认为,这里的“夺”就是“被夺走”,王力《古代汉语》的注释就是:“三军人数虽多,如果军心不齐,它的主将也会被人夺走。”主将能被人夺走,志向也能被人夺走,这都不好理解,是说不通的。
其实,这里的“夺”并不是夺走,而是“改变”的意思。“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三军中最重要的统帅是可以换人的,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以改变。
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同样的话还有人说过,那就是军事家孙子,《孙子·军争》中说:“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气是不可能被夺走的,心也是不可以夺走的。
《吕氏春秋·诚廉》:“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石头的坚硬怎能“夺走”?丹砂的颜色怎能夺走?这两个“夺”,全是“改变”的意思。
晋李密《陈情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意思是说舅舅改变了母亲不再嫁之志。
《论语·泰伯第八》:“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临大节而不可夺”,就是临大节而不可变。
《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的“夺”,也有人解释成“夺走”、“抢夺”。可是,一个堂堂的大夫,直接就从“与之同列”、“王甚任之”的左徒屈原手中抢夺楚怀王指令写的“宪令”草稿,这有点儿太不像话了。上官大夫虽然不怎么样,但也不至于这么公开撒野吧,得装装样子吧。屈原草拟的是“宪令”——国家基本法,这种东西也抢得的吗?草稿未定不是金币,谁抢到手就是谁的。敢抢宪令,这事弄到楚王那儿,上官大夫不得挨收拾?
联系屈原写的宪令尚是“草稿未定”,还没有确定下来,应该是上官大夫想要趁稿子未定时更改一些对自己不利的条文。“屈平不与”,是屈原没有同意。屈原不同意更改宪令,上官大夫也没有办法,就背后到楚王那儿说屈原的坏话,整人。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就是上官大夫得知屈原起草宪令,想要更改。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7:27
军队可以被夺 去主帅,男子汉 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以下仅是参考:
【原文】
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
【注释】
①三军:军队的通称。②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译文】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读解】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于万马军中夺敌帅首级如探囊取物。
这是“三军可夺帅也。”
严颜宁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
这是“匹夫不可夺志也”。
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将可杀而不可辱。这是因为,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这种宁死不屈的烈士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志向不坚定,则很可能在关键时刻受不住*或经不住高压而屈膝变节,成为人们所鄙视的叛徒。
所以,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是儒家修身的基本内容之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7:28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7:29
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即普通人)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
笨 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