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7 15:5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3:39
传统森林经营*以采伐森林资源为主线,规模的森林采伐削弱了区域生态屏障功能,导致水源涵养能力降低、径流调节分配作用减弱、水土流失加剧、土壤退化等,人们逐渐认识到森林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其更大的作用则是体现在生态功能上,为了缓解和遏制这一恶化的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和重建被破坏的森林以发挥其良好的生态屏障作用,更好地发挥森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对于不同的森林景观需要采取分类经营的措施( 邬建国等,2000) 。
1. 重点生态保护区的经营
重点生态保护区的保护,研究区域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天然林区的森林经营已从过去的“生产经营型”转变为“生态保护型”。
北部水源涵养林的森林景观为禁伐型,经营措施主要是发挥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为主要目标,在设计采伐时根据集水区的自然特点和保护水源的重要性而设计。在河溪沿岸,通过封育、大苗补植、灌草引种等措施,促进边岸植被向顶极的自然状态演替。在上游地段的一、二级河,要注意保护、保留边岸植被带,同时还要改造、完善边岸体系。集水区主要是河流及其支流,林线上下 200 ~500m 的范围都应作为水源涵养林区,但是由于该区域海拔较低,坡度较为平缓,容易成为人为干扰的集中地段,所以人口 - 土地矛盾较为突出,为了更大程度的发挥水源涵养林的生态效应,首先要采取大量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措施,如禁止采伐天然林、封育次生林、禁止过度放养山羊和猪等; 其次是继续推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工程,特别对于沟头和坡度大于 25°的地段要划作禁伐型水源保护林,最后要逐步停止破坏性的人为活动如采矿等活动。在该景观生态分类内,通过人工抚育和自然更新演替,降低和去除其他物种对目的树种的竞争和胁迫,跨越或缩短某些演替阶段,逐步增强其植被自身恢复能力,加快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恢复,促使该景观向顺向演替的方向发展。在立地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块,可利用针、阔叶母树的天然下种能力,加上规划一些条带状、块状、零散的小群落,促进植被恢复进程。造林难于成活的地段,可先种草,稀植大苗,改善地表覆盖条件。结合人工造林与封山育林,绿化荒山、改造低质林分( 王军等,1999) 。
为尽量减少公路的干扰和阻断作用,公路两侧 50m 应设为绿化带。林种搭配以乔、灌、草为主,保持自然林原貌,为生物的迁移和歇息提供足够的空间。注意使道路林带保持一定的宽度,这样不仅增加平原景观区的绿地系统总量,防止人工道路工程对景观结构的破坏,而且可以在保证道路系统作为物质、能量和人*换转移的通道功能的同时,利用绿色植物减少交通运输过程中道路系统对周围与之邻接的景观斑块的污染,提高道路廊道的景观生态功能; 通过对林分结构的调整,进行合理的时空搭配,增强景观的美学价值; 增加道路交叉口等廊道节点处绿地斑块的建设,为小动物的迁移提供适宜的生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通过具体的规划措施力求避免在生态脆弱地段开山辟路、毁林造房,在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注意保护山体植被和土壤结构。
总之,重点生态保护区以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和保护为重点,将坡度在 25°以上区域全部发展为森林用地,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护自然植被、禁伐天然林,发展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保护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保护林。
2. 一般生态保护区的经营
一般生态保护区的经营采取森林认证制度。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一般生态保护区进行适度经营,进行低、强度择伐,作为木材生产的补充。在不破坏森林的前提下,本区还可以开展野果采集。比如把东方红林场越橘分布集中的部分林班划入一般保护区,不仅可以保护森林,还可以发展经济。本区有大量的可采植物资源,如杜香、松籽、野果、山野菜等。发展这些资源的采集业,加上配套的深加工业,可以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带动林业生产的发展。
3. 商品林经营区的经营
商品林经营区应建立工业原料林和速生丰产林基地,大力培育人工林,以达到木材生产以人工林替代天然林,使天然林资源得到保护,从而改变林种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做到高投放,高产出,高效益,满足国民经济对木材的长期需求。
集约人工林将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后者反过来将导致人工林的地力衰退以及长期生产力降低。可见,即使是为了单纯获得木材来经营人工林,也要注意生物多样性,并提高其稳定性。所以商品林区的经营应在相关*的指导下积极落实退耕还林还草、坡耕地改造工程,因地制宜的发展以果树、经济林、针阔混交林为主的人工防护林的建设; 在部分拥有基础设施比较好的林场,合理引进优质果树,同时适当保护本地树种,增加森林覆盖率,采用林草间作等先进农业技术大力发展该地区的生态防护林建设,并使之发展成为高效的观光旅游景观区( 张合平等,2001) 。在人工林的培育过程中必须贯彻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的原则。在老一代林木中,应该尽量保持一部分老树和枯立木、倒木等,同时,对于下层的灌木和草本地被植物也要适当保留( 钟林生等,2003) 。在新一代林木郁闭以前的更新阶段,在幼林郁闭以后,在间伐过程中,要注意增大垂直结构的复杂性,增加林木在树种、年龄和大小上的异质性,保留次要树种。同时,注意发展一些能够结果的乔灌木树种,以给野生动物的生存提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