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维生素B对身体有何帮助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9:0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6 09:06
B族维生素是食物释放能量的关键,也是构成所有人体组织必不可少的物质,共有8种,它们有许多共同特性,如全是水溶维生素,不能在体内大量贮存;全是辅酶,能帮助蛋白质的酶分解旧的物质,合成新的物质等,因此被列为一个家族,此外,每一种B族维生素都有主要的作用以维护不同的身体机能。
B族维生素
作用
缺乏的后果
硫胺素(维生素B1)
协用力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和能量的产生,维持正常神经系统所需。
易导致脚气病
核黄素(维生素B2)
构成红细胞的重要物质,参与许多新陈代谢作用,协助食物产生能量,帮助成长以育,令指甲、头发坚固,减少口腔发炎。
口腔溃疡,脂溢性皮炎和眼清不适并会引起贫血,影响生长发育。
泛酸(维生素B3)
有助于食物释放能量及脂肪的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异常,消化道功能障碍、疲劳、软弱、运动功能失调等。
烟酸(维生素B5)
帮助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释放能量,维持皮肤健康,参与血糖控制。
癞皮病、皮肤炎、失眠、步行困难、皮肤炎症。
吡哆素(维生素B6)
参与激素和红血球的合成,也是蛋白质新陈代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动作所必需。
易患贫血、抑郁症、失眠、步行困难、皮肤炎症。
维生素B12
是身体正常生长和红血球生成所不可或缺的,有助于维持神经系统的健康,是叶酸、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新陈代谢所需的重要物质,也是DNA合成所必需。
易引起恶性贫血、神经退化,口腔及消化道炎症等。
叶酸
维持细胞的遗传基因,调节细胞的*。
贫血、舌炎、胃肠功能紊乱、生长发育不良等。
生物素
参与碳水化合物的新代谢及脂肪、蛋白质的合成
新陈代谢异常
B族维生素的食物来源
菠菜、猪内、肝脏、豆类、绿叶蔬菜和奶制品。
B族维生素的每曰建议摄取量
#2 B 族维生素----易被忽视的重要的营养素
我们在平常生活中往往会莫名其妙的出现一些病症,如唇炎,皮炎,口角炎,眼,鼻与口腔周围的皮肤的脂溢性皮炎,某些贫血,或精神抑郁四肢震颤等。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很可能是由于缺乏B族维生素而引起的。
B族维生素包括B1,B2,B6,B12,以及泛酸,叶酸等等。由于长期以来,对它们的生理作用的认识不足,导致了人们对它们的忽视。但实际上,B族维生素有很重要的功能,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它们的缺乏有关。
维生素B1又叫抗神经炎素,它的缺乏可以导致脚气病,*表现为:对称性的周围神经炎,感觉出现障碍,有麻木和烧灼感等;心悸,心动过速,水肿等,儿童可表现为食欲不振,呕吐,兴奋,腹疼呼吸急促及困难等,后可出现一些心血管症状,甚至发生死亡;维生素B2的缺乏可以出现唇炎,口角炎,舌炎,皮炎,*皮炎,角膜血管增生等,另外,严重的缺乏可引个起免疫功能低下和胎儿畸形等;维生素B6的缺乏往往和别的B族维生素缺乏伴随,其症状与B2缺乏有相似性,也是一些严炎症的表现,个别有神经精神症状,儿童受的影响可能较大,出现烦躁,肌肉抽搐,惊厥等症状;B12的缺乏主要是巨幼红细胞贫血以及精神抑郁,记忆力下降,四肢震颤等神经症状;叶酸是一种重要的维生素,缺乏叶酸的症状有:巨幼红细胞贫血,孕妇可出现胎盘早剥,宫内发育迟缓,早产低出生体重以及胎儿的脊柱裂和无脑畸形等。
各种维生素的缺乏原因不尽相同。因为维生素B1主要存在于未精制的谷类食物中,而现在我国的膳食结构仍以谷类为主,因此,B1缺乏的主要原因在于长期食用精白米,面,以及加工或烹调方法不当,致使食物中的维生素B1损失较多;或机体由于妊娠,哺乳,以及高温环境,甲亢等病理状态时。除了谷类,杂粮,坚果,鲜豆中B1含量也很高,而猪肉及内脏中的含量也较多。维生素B2缺乏最常见的原因是摄入不足和酗酒,它是我国膳食容易缺乏的营养素之一,其良好的事物来源主要是动物性食物,以肝脏,肾,心,蛋黄及乳类含量较高,而植物性食物以菠菜,韭菜,油菜及豆类中含量较多。B6的单纯性缺乏比较罕见,一般常伴有多种B族维生素缺乏的表现。其原因除了摄入不足外,某些药物也能诱发B6的缺乏。B6的良好来源为肉类(尤其是肝脏),以及豆类和坚果中的葵花子,核桃等。B12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而我国大多数人的食物仍主要为谷类,因此,B12缺乏仍较常见。因此,适当多摄入一些肉类,动物内脏,鱼,禽,贝类及蛋类,可以防止B12的缺乏。叶酸缺乏比较常见,如我国农村妇女婚检红细胞叶酸缺乏率为38.8%,城市为21.6%。起主要原因是摄入不足,酗酒,抗惊厥和避孕药物的服用。由于叶酸广泛存在于动植物性食物中,因此,膳食中适当增加一些肝,肾,绿叶蔬菜,马铃薯,豆类以及麦胚等可以防止叶酸的缺乏。
总之,B族维生素在人体的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对他们认识的不足,导致了对他们的忽视,因此,出现了一些缺乏的症状,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通过一些膳食补充或别的补充方式,来达到消除缺乏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