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艺术特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9:19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0 09:30
壁画特点:
1、美在材质。我们要知道,那个年代没有化工颜料,更不像现在到处都有卖书画颜料的,那时的颜料几乎全是彩色矿石,人工研成粉状后才能使用。而这种材质颜料也一直被书画家青睐,沿用至今;
2、美在构思。任何一张敦煌壁画都是生动的,同一幅画里面的人物姿态、表情都是不同的,这是画工们巧妙的构思,所谓意在笔先,就是这个道理;
3、美在形象。走在任何一张壁画前,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无论是佛画像还是侍女图,都非常符合人们心里对这些人物的描绘,佛像就应该是这样端庄的,侍女就应该是这样婀娜的;
4、美在自然精细。石壁作画,一些精细的线条和色彩的变化,有些在纸上都不一定能表现出来,然而却在石壁上体现了。我们看侍女身上的彩色衣带,色彩变化和谐,线条极具立体感,每条衣带都有不同的角度,叠加一起却又那么自然,好像真的一样。
扩展资料:
莫高窟壁画历史与现状
莫高窟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并不多,主要有描述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本生故事画、宣传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佛传故事画以及说法图,集中在最早开凿的二七二窟、二七五窟和二八六窟。那时的壁画人物半*,有着极其夸张的动作,其面容、神采充满了静寂神秘的色彩,带有一种西域佛教的意境和风格。
北魏时期的壁画内容比从前增加了许多,不但本生故事、佛传故事更加丰富,还出现了内容离奇、情节曲折的因缘故事。二五四窟的《尸毗王本生故事图》、《萨那太子本生故事图》和二五七窟的《鹿王本生故事图》深深地吸引了游人。
北魏时代的壁画人物,脸型已由椭圆而变得略显修长。画的线条更加熟练、圆润,颇有“行云流水”之妙。色彩的蕴染也逐渐改进,显得人物更真实、可亲了。
北周时代的莫高窟,突现了一种新式的佛像画。菩萨们个个体态短壮,上身半裸或着僧祉衣,腰裹重裙,肩披大巾。他们的鼻子、眼睛、眉毛、牙齿、下巴统统是白色,好像一种特殊的装扮,奇特而新颖。这时期的二九0窟,还保存着莫高窟规模最大的佛传故事画,它也是世界上最完好的早期石窟壁画。
长达27米的壁画,向人们讲述了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从乘白象入胎、菩提树下诞生,到比武娶亲、出游四门、树下问道,再到逾城出家、得道成佛,一个个夸张离奇的传说,盛寓着一个*成佛的故事,叫人感思起人世的苦难和成佛的道理来。
隋唐是北魏之后佛教发展的又一个昌盛阶段,加上那时候国力强大,社会繁荣,艺术成就也登峰造极。莫高窟现存洞窟半数以上为隋唐所建。与前代偏重佛本生及说法图不同,这时期的壁画更多是以“经变”与供养人为主的题材,或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或描绘开窟造像者的肖像,光彩焕然。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丝路甘肃,文化敦煌,品读莫高窟书法与壁画的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莫高窟壁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0 09:30
1、展现了舞姿优美
隋唐之世,尤其是初唐至盛唐的一百余年,是中国音乐舞蹈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那种兼容并蓄的宏伟气魄,庞大的乐舞机构,盛大的演出场面以及精湛的乐舞技艺,都鲜明的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和恢弘的气势。
唐代乐舞的丰富多彩与精彩纷呈在今存大量的唐代诗画,乐舞陶俑中,仍然可以看到那宏大的场面与优美的舞姿,而唐代壁画中千姿百态的乐舞图也同样展示着那美不胜收的辉煌。特别是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唐代乐舞是人们了解乐舞艺术最真实、最形象的乐舞资料,更是属于全人类的艺术精品。
2、美在材质。
那个年代没有化工颜料,更不像现在到处都有卖书画颜料的,那时的颜料几乎全是彩色矿石,人工研成粉状后才能使用。而这种材质颜料也一直被书画家青睐,沿用至今;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内地与中西亚之间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路带去了中国的丝绸,带回了西亚的苜蓿和葡萄;带去了我们的造纸、印刷技术,带回了国外的音乐、舞蹈、饮食。
发源于印度的佛教也随丝路传入我国。那时的敦煌,地处丝路南北三路的分合点,是一座繁华的都会,贸易兴盛,寺院遍布,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的佛教石窟也在敦煌生根、发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0 09:31
敦煌莫高窟艺术到了唐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内容与形式都比较丰富。由于中原与西域在*、经济、文化上的频繁往来和交流,地处枢纽的敦煌成为西北地 区的繁荣都会。敦煌莫高窟开窟近千数,现存唐窟达230多个,充分代表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各个时期的艺术特色。其中,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后,河西走廊属 吐蕃。莫高窟在吐蕃统治的六七十年间,不仅保存了莫高窟的艺术,而且多有兴造, 其作品反映了吐蕃族人民的艺术创造水平。唐代莫高窟规模之宏伟,内容之丰富,造型之生动准确,色彩之绚烂,艺术水平之高超,超越其他任何朝代。《维摩诘经变》是莫高窟较重要的经变,现在还遗留30多壁。《维摩诘经变》 是根据《维摩诘经》而创作的,共有14品,其中《佛国》、《弟子》、《方便》、《问疾》、《不思议》等9品有变相。《维摩诘经变》自南北朝以来一直流行不衰。初唐作品形 象生动,气势恢弘,中晚唐则描绘了不少有趣的情节,有的可以作为优秀的风俗小品画来看待,从中可见宗教美术进一步向世俗化发展的倾向。其中,220窟的《维 摩诘经变》体现了从隋代较为单纯的画面向唐代丰富瑰丽的风格的演进。画中维摩诘体态魁伟、情绪激昂、慷慨高傲,已经是唐代士大夫风貌了。103窟的维摩诘另 具特色,它是以轻拂丹青勾线见长的吴家样风格。那富于顿挫变化且流畅生动的线描勾出的维摩诘居士,两眼炯炯有神,双眉扬起,具有意态生动的效果。第103窟东壁窟门南侧有一幅依据《维摩诘经•方便品》所绘的“王子官属问 疾图”,画面描绘了一组外国王子、使臣群像,画面所表现的实际是初唐时期一些 少数民族首领和使臣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情景。总之,莫高窟唐代壁画的成就是空前的,也为后来的佛教壁画所不及。在艺术上,唐代壁画对复杂的题材内容的处理有了更强的能力;在构图与画面处理上,已经能 表现大插面的纵深透视,壁画色彩富丽堂皇,用色明净、调和,已经完全不像北朝 那样粗旷、单调。无论是用线与用色还是内容与形式,都能做到很好的结合,形成了富丽、明净大方的时代特色。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0 09:31
壁画特点:
1、美在材质。我们要知道,那个年代没有化工颜料,更不像现在到处都有卖书画颜料的,那时的颜料几乎全是彩色矿石,人工研成粉状后才能使用。而这种材质颜料也一直被书画家青睐,沿用至今;
2、美在构思。任何一张敦煌壁画都是生动的,同一幅画里面的人物姿态、表情都是不同的,这是画工们巧妙的构思,所谓意在笔先,就是这个道理;
3、美在形象。走在任何一张壁画前,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无论是佛画像还是侍女图,都非常符合人们心里对这些人物的描绘,佛像就应该是这样端庄的,侍女就应该是这样婀娜的;
4、美在自然精细。石壁作画,一些精细的线条和色彩的变化,有些在纸上都不一定能表现出来,然而却在石壁上体现了。我们看侍女身上的彩色衣带,色彩变化和谐,线条极具立体感,每条衣带都有不同的角度,叠加一起却又那么自然,好像真的一样。
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壁画篇
壁画,顾名思义,指直接画在墙壁上的画作,它是建筑物的附属品,具有装饰和美化的功能,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
原始社会,人类就在洞窟壁上、岩石上刻画各种图形,记事表情,形成了最早的壁画。在贺兰山东麓,人们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它们记录了远古人类在3000年前至10000年前放牧、狩猎、祭祀、战争、舞蹈的生活场景,以及羊、牛、马、驼、虎、豹等多种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等。所以,这些早期壁画,就成为我们研究人类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的基本资料。
我们从《中国历史密码》中,选出几件国宝级壁画文物,大家一起欣赏。
打马球图(国宝级)
1971年出土于章怀太子李贤墓,绘于墓道西壁,长6. 75米,高1. 65米。为国宝级文物。画面描绘了在崇山峻岭之间,一众骑士正在进行一场精彩激烈的马球比赛的瞬间场面,绘画者通过对人物、马匹姿态、动势的把握,将马球比赛中的速度与力度表现得十分到位。
全图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呈现出一种和谐的韵律之美。无论是人、马的细部描绘,还是山石古树的粗狂勾勒,都能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美感,是难得的一流壁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有人认为章怀太子墓出土的《狩猎出行图》和《打马球图》线条自由奔放,犹如书法中的草书,实不为过。
狩猎出行图(国宝级)
狩猎出行图于1971年出土于章怀太子李贤墓,原图高近2米,长近9米,绘制于墓道东壁,是气势壮观的巨幅精品。
整幅画面以50多组鞍马人物为中心,呈现了墓主人率领几十骑人奔驰行进在林木繁茂的山道中外出狩猎的壮观景象,场面宏大,气势磅礴,具有很强的动感,画工以洒脱自如的画笔,通过线条色彩,把人物活动的姿势和马奔驰的体态,描摹得栩栩如生,气韵生动,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同时,画面将游猎出行场面,安排在山道林木间,构图精巧,有藏有露,富于变化,远山近树,疏密有致,俨然是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卷。
宫女图(国宝级)
宫女图于1960年在陕西省乾县唐永泰公主墓出土,绘于墓前室东壁南侧,高176厘米,宽196. 5厘米。画面共有九位仕女,除一人着男装外,其他均云鬟雾鬓,发髻巍峨,有半翻髻、回鹘(中国少数民族部落,维吾尔族的祖先)髻、惊鹄髻等,分别着小袖罗襦,上罩“半臂”,披帛结缓,胸微袒露,长裙曳地,穿云头履。为首一人,头梳高髻,披巾绕肩,双手挽中,交叉胸前,神情雍容端庄,目光侧视,似向对面一组宫女传情示意,显得身份较高,正率领其他宫女徐徐前行,侍奉公主安寝。宫女们分别掌持方盘、食盒、烛台、团扇、高足杯、拂尘、包裹、如意,彼此顾盼呼应,悄声细语,步履轻盈,动作灵巧,仪态万方。
平淡的生活情节,经画家的巧妙构思,顿然妙趣横生。该图体现了大唐喜好秀丽丰满、华贵艳媚的女子的风尚,真实再现了唐代皇室贵族奢靡的生活状态。
阙楼仪仗图(国宝级)
1971年出土于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共两幅阙楼仪仗图,分别绘于唐懿德太子墓墓道东壁和西壁。高296厘米~420厘米,宽976厘米~928厘米,此图为唐代壁画中罕见的较完整、大面幅、高等级的阙楼画面,是唐代建筑绘画之极品,亦是唐代阙楼实物的形象资料。
《阙楼仪仗图》以唐人画唐景的写实性,为研究了解唐代建筑,尤其是阙楼建筑艺术提供了第一手形象资料。壁画场面之宏伟,人物之众多是唐墓壁画中极为罕见的。作者将阙楼的比例表现得当,绘制写实。仪仗图虽人物众多,结构复杂,但整体布局却显得井然有序,阵容严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展示了初唐绘画艺术的精湛,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2017年12月,在第四期《国家宝藏》节目中,该壁画与杜虎符、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作为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代表一起展出。
以上文物介绍均摘自《中国历史密码》,一本书了解陕西,一本书读懂中国。《中国历史密码》遴选出陕西历史博物馆及陕西境内代表性、典型性的精华文物遗迹,通过这些文物来诉说历史、人文、科技、经济、技术发展。还原中华文明风貌的历史变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0 09:32
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集中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制作手法和风格特征,就形式风格而言,它是线描造型、装饰性构图、工笔重彩、以形写神等几个方面有机结合的产物。
线描是我国书法与绘画艺术造型的主要手段,敦煌壁画也继承了这种造型手法,使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中的编织纹、鸟兽纹、几何纹等,商周青铜器上的云气纹、夔龙凤纹等,再到西汉帛画上的线描,可以看出线条在其中的传承和发展。敦煌壁画就继承了线描的刻画方式,表现出其自身的特点。
中国几千年来绘画艺术有着构图上的装饰性,这是一种优良的传统。早期的敦煌壁画,在人物布局形式结构上一脉相承地充分运用了对称、均衡、反复、重叠等手法,疏密有致、轻重适宜,在变化中寻求统一,在整体中又有冲突,从中展示出了壁画匠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中国绘画从一开始就注重颜色,无论是彩陶上的墨与红的对比、漆画上的红与绿交辉,还是帛画上五彩缤纷的颜色,都显示出工笔重彩的特点。敦煌壁画中形象的色彩,主要按照“随类赋彩”的标准,并且赋以重彩,使画面显得辉煌、明快、浓重、热烈,同时又在一幅画面上达到色彩的统一。
以形写神,是中国古代绘画创作与评论的最高准则。这一点在敦煌壁画上同样体现出来,不论是何种题材,何种人物,都是为了表现主题的内心活动,所以敦煌壁画的线描和色彩的运用都是为了达到“以形写神”的最终目的。
由于敦煌壁画的创作历时较长,所以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造型风格特点。从初创时期到后来的元代,敦煌壁画经历了许多风格的变化和发展,其中魏晋南北朝和唐代的样貌比较丰富,具有代表性,下面便以敦煌莫高窟为例,分析这两个时代的风格特征。
魏晋南北朝是敦煌莫高窟艺术史上的早期阶段,出现了许多的风格面貌。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发展最早是伴随着印度佛教艺术的东渐传播而开始的,并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式微而结束,体现出了外来佛教艺术逐渐中国化的过程。所以,在魏晋南北朝的早期阶段,在表现技法上表现出了印度佛教美术与汉晋美术的相互叠加,同时也表现出了印汉两种文化的交融。我们看到在当时就已经很熟练运用的铁线描,平面装饰效果的壁画风格也在逐渐的成熟。值得引起人们关注的还有“秀骨清像”人物的出现,人体修长,清朗飘逸,艺术刻画追求的是内在气质,反映了老庄玄学思想的南朝士大夫的审美追求。
至唐代,佛教的传入进入了全盛时期,在敦煌莫高窟中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体现出了新的风貌。内容多以民族化的佛经为主,人物形象接近于现实生活,注重画面的远近透视关系,有了较真的视觉效果和感受。在表现技法上,唐代壁画人物造型均趋于写实,比例适度、匀称,神态庄严沉静,菩萨造型女性化并且丰腴健美,这也是佛教艺术民族化的体现。北朝、隋时期的壁画主要用铁线描,而唐代逐渐运用自由奔放的兰叶描。这种线的运用上的变化更体现出了以虚实表现体积,从整体艺术风格上来说从前期的气势磅礴向后期的精细柔美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