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2 07:3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2 19:11
一、乙氏由来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的汤,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商王朝的缔造者商汤,字天乙,其后代子孙中便有取其字为姓氏者,称乙氏。后有其支庶子孙按顺序排行,长房取谐音“壹”为姓氏,称壹氏,后简文为一氏。 该派乙氏与一(壹)氏为同宗同源,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柔然族敕勒部乙旃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西域古匈奴奚王属臣格斯齐宜,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据史籍《五代史》记载,在后唐时期,后唐明宗李亶(公元927~933年在位)曾赐奚王副使格斯齐宜姓乙,其后裔遂世代称乙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乙弗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第五个渊源:追溯其祖先,应当是鲜卑族人,现如今的蒙古族人。为鲜卑族一那娄氏、一利咥氏、一斗眷氏、一弗氏等或汉姓乙氏所致。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乙那娄氏(亦作壹那娄氏、一那娄氏、夷那娄氏)。 北魏政权入主中原后,北魏孝文帝元宏推行汉化改革*,在其实施过程中,乙那娄多改为娄氏,但亦有人取原姓氏首音之汉字谐音改为乙氏。 二、迁徙分布: 今山东、江苏、黑龙江、浙江、台湾等省均有乙氏族人分布。 三、人文典故 南北朝时西魏文帝的皇后乙弗氏,河南洛阳人。乙弗氏的父亲乙弗瑗曾为仪同三司、兖州刺史,母亲是魏孝文帝第四女淮阳长公主。面对北方柔然族的威胁,不得不把感情甚笃的皇后乙弗氏废黜为尼,去迎娶柔然公主为后。大统六年(540),文帝迫于压力,又一次违心地将乙弗氏赐死,死后“凿麦积崖 为龛而葬”。这就是第四十三窟又被叫作“魏后墓”的由来,位于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 公元976-984年,宋太宗兴国年间,以右仆射李昉为首的编成《太平广记》一书,在第一卷66;卷二八66;神仙二八66;僧契虚中记有:"又见一人卧石壁之下,捀子曰:"此人姓乙,支润其名,亦人间之人,得道而至此。"书中虽说的是神仙,但这里由此可见在宋代姓乙的确实存在过。而在公元926年,也就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明宗皇帝诏渤海国人皇王托云宜赐姓东丹,名慕华,其中有奚王副使格斯齐宜赐姓乙,名怀宥。(渤海国在今东北地区宁安市渤海镇),乙怀宥只是一个副使,由于官阶不够高,史家也就没有多加关注,乙怀宥的身世也就没有史料可考,其后人的情况,更是难以寻找其资料。 四、历史名人 乙瑛 公元前147年年)东汉*。桓帝时为鲁相。元嘉三年(153)上奏朝廷,请为孔子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掌朝中礼品、祭器及往返公文。诏准之日,乙瑛已满秩离去,后相名平者遵诏杂试,得孔和一人,除为百石卒史。后人为此事立碑记之,今碑仍在,简称《乙瑛碑》,全名《汉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称《孔和碑》,现存曲阜孔庙。此碑为隶书,端庄凝重,气象雍容,是汉碑中的精品。未书书人姓名。*十五年《高唐县志》谓:“乙瑛事迹除请百石卒史碑外无可考,对于本县无直接影响。然其请置百石卒史一事,关心先圣,裨补儒教,其及于人者非浅鲜,且其事列入他篇,举非所直,故以为德范之首。” 乙瑰 据记载,乙家最为显赫的人是,乙瑰,公元441年,魏世主时,做过镇南将军、驸马都尉,赐爵西平公。后做过侍中、征东将军、定州刺史,进爵为王,后又为西道都将。死后赠太尉公,谥曰恭。 乙瑰之子乙乾归,袭父的爵位,年龄方十二岁,就为侍御中散。后做过驸马都尉、侍中、征西将军、秦州刺史、征西道都将,又为中道都将。三十一岁死后,赠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谥曰康。 乙瑰之子乙海,年少时就做过侍御史散、散骑侍郎。四十一岁死后,赠散骑常侍、卫将军、济州刺史,谥曰孝。 乙瑰之子乙瑗,做过驸马都尉,济南太守。后又做过司农少卿,银青、金紫、左、右光禄大夫,中军将军,西兖州刺史。四十六岁战死。 乙瑰之子乙谐,做过武定中,司马。 乙瑰之子乙琛,做过解褐司空参军事。东平、济阴二郡太守,散骑常侍。 乙邦才 顺治二年三月 (公元1646年)史可法守卫扬州抵御清兵时,麾下有一副将名曰乙邦才,率部众拼死血战扬州城,战至最后一人自刎而死。(见明史二百七十二卷)扬州已找到乙氏后人,经调查,他们确系乙邦才的后人。他们是在扬州大战的前夕,被乙邦才安排出了城,方留下乙氏的血脉到今天。但乙邦才是系哪个乙氏后裔,尚无明晰。 乙弗绘 河南洛阳人,文帝皇后之兄也。文帝即位,位开府仪同三司、侍中、中书监、魏昌县公。又为吏部尚书。 乙瑄 字崇壁,海州人。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先由进士改授庶吉士,转吏部文选司主事,擢山西左参议,巡大同等处,威德信孚,益励清操,西陲以宁。 乙贯 是老海州乙氏家族一世先太祖,生于元朝,万户侯位,参政食禄,为君为民,功绩累累。卒后葬于江苏省沭阳县湖东镇陆口村下湾庄,墓前有深井,石门、石柱,石人,石凳等至今保存完好,只是近期受到王庄地神的侵占,墓被挖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