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2 05:32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1 17:52
佛像是造像数量最多的一类。包括、强巴佛、观音菩萨、阿弥陀佛等等。广义概念的佛像也包括菩萨等佛教所有造像。菩萨造像在佛教造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例如观音、文殊、普贤、地藏菩萨,他们的造像显得亲切、庄严,表现了慈祥、优美、宁静的审美情调。佛像种类在佛教寺院中,供俸着许多种佛像,因为其身份不同,佛像的形象、材料、种类也不相同,佛相依其身分,可分为佛、菩萨、明王、天等数种。在国内兴起的收藏热的带动之下,仿造佛像之风较之从前更来势凶猛,尽管博物馆、拍卖行、收藏家也慎重从事,但仍有漏网之鱼。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诸地区各时代所造佛像风格不一。至于年号干支错讹、异字、别字在铭文中也是常见的现象。鎏金铜佛像的种类有若干,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天王、母度等。目前,在兰州、西安等地的古董摊上常见到的一些所谓的鎏金铜佛像,令藏家真假难辨。
辨伪方法:看造像特征以断代。各时代的佛像有各时代的造像特征。这是我们断代的主要依据。汉和十六国时期,佛像方脸,面目平和,头发平直,呈坐式。这一时期的佛多为单个,尺幅较小。例如1989年1月在四川绵阳何家山东汉晚期崖墓出土的一株铜质摇钱树,树干上铸有佛像5尊,每尊仅高6.5厘米,这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铜佛像。1972年,甘肃泾川县玉都有乡出土了一尊带华盖鎏金青铜佛像,高19厘米(包括伞盖、底座),重0.5公斤,笔者考证,它的铸造和流传到泾川的时代应在公元四世纪末到五世纪初的十六国时期,造型上继承了绵阳摇钱树上的佛像特征。北朝(北魏以后)时期,佛像头为盖碗式,脸长而瘦,高鼻大耳,闭目凝神,面目清癯,高额发髻,呈螺旋式,披袈裟,袒右肩。有的结跏趺坐,有的盘腿坐,掌心朝上。北魏造像还有一显著特点是主佛两旁常有1至2尊菩萨,多为立姿。隋唐时期铜铸造像,头扎莲花冠,脸庞圆,腮发胖,高额髻,身着僧祗支,外披袈裟,宽衣下着百褶裙,垂于双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1 17:53
全新铸造者基本有依照物,尽管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甚至十分接近,但总不免有破绽。比如笔者曾过手一铜像,一眼看去绝*病,造像特征、雕刻风格等都可以被认为是宋初的菩萨铜像。铜像为半跏坐式,一足踏下座,由于这类菩萨像是像与座分铸,可装合、脱卸,因此座与菩萨像之足底是一个嵌合的接触点,座上是一榫头,足底则凹入一小块,似有半厘米深。而此件菩萨像缺座,由于造形与其他真品完全一致,亦作半跏坐式,因此理当有莲座相配,而且应在足底部找到与座接触的凹块;但此像不见,只是在足底浅划上一个四方形痕迹,可能是作伪者见到的真品无莲座,见足底有一凹入部分,不知何意,随意模仿一下,故留下了一个并不显眼的作伪漏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1 17:53
金铜佛像作伪风气的形成,与乾、嘉年间出现一批富有的收藏家和古玩行业的悄然兴起有着密切关系。其兴旺的起点就是名闻海内外的北京琉璃厂。金铜佛像伪作层出不穷,作假的方法、手段愈益高明、隐蔽,几可乱真。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常见的作伪情况:首先是全新浇铸作伪。即依原物、或凭想像、或在图录中见到的式样,用失蜡法或翻砂法铸造成像,这是最多见的一种。其次是将两件残器拼合成一件完整的佛像。比如甲物存像身,乙物存背光,东拼西凑合二为一。其三是局部加铸以完整原物。即传世或出土之佛像损缺某个局部,作伪者便参照它器加铸完整。